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温州苍南县树人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狼藉 殒落 一返既往 正襟危坐
B: 苍桑 宽恕 名门望族 冥思遐想
C: 荒僻 潦草 张皇失措 迫不及待
D: 要诀 陷阱 不容置疑 物竟天择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有很多节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如重阳节九月九日,登高望远、踏秋赏菊、孝亲敬老;端午节五月五日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中秋节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明月、庆祝丰收。
B: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C: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分为四联,依次是首联、颈联、颔联、尾联。
D: 我国号称“诗国”,女词人才名诗名扬天下,如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婉约派代表作家,秋瑾是清代女革命家,自号鉴湖女侠,一首《满江红》写出巾帼英雄本色。
3、下列对《卖炭翁》一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 “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 “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公文,诏书”,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 “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4、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人生产、设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B: 这套教科书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一种资源,大家完全不必受此局限。
C: 由于出现了充满大爱的勇敢“逆行者”们激发了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D: 清明时节,各地各校纷纷举行“云祭奠”主题教育活动,缅怀先烈的英雄事迹。
5、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胜、吴广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所旁丛祠中
B: 扶苏以谏故/广故言欲亡
C: 天大雨/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计事
D: 乃丹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
6、

下列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2013年4月,贵阳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可行性报告获得国家批复。这一句的主干是:报告获得批复。
B: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这一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C: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我国神舟十号飞船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这是一个单句。
D: 受苦,虽然有时痛彻心扉,却能刺激我们神志清明,性灵觉醒。这是—个递进复句。
7、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绉(zhōu ) 震(sǒng) 空(lóu ) 俗(cāng )
B: 然(piān ) 蟾(yú ) 追(sù ) 篱(fān )
C: 阻(yè ) 歪(zè ) 瓦(lì ) 箱(qiè )
D: 疤(chuāng ) 唐(tuí ) 凹(dàng ) 取(dì )
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对媒体日前先后表示将自动减薪。
B: 炎热的酷暑,在浓荫密布的树下乘凉,的确是一件乐事。
C: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是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D: 通过这次上岗前的集中培训,使他们的专业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集音、形、义于一体。汉字中的形声字是由形旁、声旁构成的。
B: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历经千辛万苦到达西天,却被如来佛祖的两位大弟子索要好处费,令人哑然失笑。鲁迅评价说:“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C: 柳宗元,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 我们学过的古文中关于年龄的称谓很多,如“黄发”,形容老人;如“弱冠”,指未成年男子。
10、对下列课文的相关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将范进喜极而疯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B: 鲁迅先生对孔乙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作者的笔下,这一人物毫无可取之处。
C: 《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围绕于勒的命运构成了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所以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
D: 在《陈小手》中,作者沈从文叙事从容恬淡。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1 )秋风本无形,诗人为什么用“见”?请说说你的理解。

( 2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③,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 1 )解释下列文言语句中划线的词语。

郭隗曰________ ②岂千里哉________

③士争________ ④湣王出于外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意思。

①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3 )请选出下列与“以雪先王之耻”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千里者
B: 虽有千里
C: 无丝竹乱耳
D: 何陋
( 4 )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 5 )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说写作能力

材料一:

在语文这个学科中,主要包括四大方面:听、说、读、写。在这四个方面中,最能体现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是写作。作文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思想深浅等,所以作文的分值一直在语文试卷中占很大的比重。写作,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材料二:

在微观面上,作文占据语文试卷的小半壁江山,一般100分的试卷,作文占30分;120分的试卷,作文占50分;150分的试卷,作文占60分。要想在语文这个科目取得优异的成绩,作文写得不好,那么你离优秀差得可不是一般远!相反,如果一个学生作文写得好,那么他的语文成绩一般不会差,这是一个很普遍的规律。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容易解释。作文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一般作文写得好的学生,字词句段都不会有什么问题,试卷的基础题都是考字词句段。而且语文成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数学等其他学科的成绩。

在中观层面上,写作能力与阅读能力两者有着密切关系。一个喜欢阅读的学生不一定会喜欢写作,但一个喜欢写作的学生一定喜欢阅读。写作能力能够促进阅读能力,当然阅读能力也能促进写作能力,虽然有时不能成正比关系。

在宏观层面上,写作和学生的思维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写作训练能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个学生要想写得清楚就必须想得清楚;要写得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写得生动有趣,那么必须富有合理的想象力。所以一个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

材料三:某地区写作相关数据调查






人群

写作态度端正

具备写作能力

写作结果

中学生

20%

18%

15%

成年人

11%

10%

9%

写作者

9%2

91%

90%


材料四:

日前看来,学生的写作在某些方面明显存在短板:生搬硬套、东拼西凑、复制粘贴了事;或者是内容不够形式来凑,修辞堆砌,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文辞通畅都达不到。而且当今广义上的写作也有不容乐观之处。写不好一张请假条、做不好一份会议记录,并非只是笑谈;书面表达中夹杂大量网络语言,不顾文体与语境地肆意生造语言、游戏语言,在今天的成人写作中也相当典型;当代文学出版物中,写作注水、文笔拙劣、语言粗俗化现象更是一度受到读者诟病。

试想,如果工作后的成年人,能够将相关的写作项目做得非常到位,是不是非常有利于各项工作的开展?

( 1 )阅读材料,从中概括出写作的重要性。
( 2 )从材料二中提炼出3条有意义的结论。
( 3 )下列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写不好作文,离优秀的成绩会差一点距离。
B: 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多了,写作水平一定能够提高。
C: 无论是中学生还是成年人,写作能力都不容乐观,都需要端正写作态度,认真对待写作。
D: 从狭义上的写作来看,很多人写不好一张请假条、做不好一份会议记录。
( 4 )从你的角度来说,怎样才能逐步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

茶之殇

顾文显

①客人在小木桌前坐下,黄阿财把一盏茶双手奉上。

②好茶!客人失声赞叹。他轻吹了一下茶雾,眯着眼凑近茶盏,一副怡然享受的神情。片刻,才用嘴唇沾了下茶汁,细品;再呷,再品;然后,饮一大口,微闭上眼,良久不出声。

③黄阿财紧张得如同一个等待判决的囚徒,大气不出。他想知道这位行止不俗的客人如何评价他的茶,却又不敢问,对方如果说出他最怕听的话,他情何以堪。

④“神品!”客人到底还是开了口,“好茶呀。此茶生于赤土地,日光温而不炽,早晚露水充足,当为茶林南边面临池塘,雾气蒸腾又被微风吹拂,围绕茶林……”

⑤“太对了!”黄阿财眼睛大了一圈。

⑥“此茶是明前茶,可惜采摘时淋了雨水。”

⑦黄阿财皱起眉头回忆,果然路途遇雨,尽管他把蓑衣蒙在茶篓上,可下坡时摔了一跤,蓑衣从茶篓上滑落,茶叶可不就淋了点雨。

⑧“先生真是神人。”

⑨“神人不敢,对茶略知一二吧。”客人微笑,“你这水也好,是山泉,山高至少五丈。”的确如此!黄阿财佩服得五体投地。

⑩客人边品茶,边点评,黄阿财不断换茶、换水,客人沾唇便点破,这茶长处在哪儿,瑕疵在哪儿,甚至烧水用的什么壶,壶中水多滚了片刻都一一细数,如亲眼所见。

⑪黄阿财活到四十多岁,接触的茶客不计其数,从来没见到甚至没想到有如此识茶的奇人,夸奖他的茶比夸奖他的儿女都让他欣慰,并且,人家夸得是如此得体。

⑫两人真是相见恨晚,话题离不开的就是个茶字。于是,客人提议,结拜为异性兄弟吧,黄阿财求之不得呀。

⑬“茶有高贵雅洁出世的气质,贤弟所植茶树,处处凝结心血,这茶如被皇上看到,一定封为贡品。”到此时客人才说出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原来是途经此处去北方上任的知府!

⑭仁兄离开,黄阿财送上最好的茶,两人紧紧拥抱,泪洒襟袍。

⑮黄阿财对茶又多了些认识,他一片心思越发用在了茶上。他牢记对仁兄的承诺,分手之后,终日盼啊盼,直盼到新茶下来,必把最好的茶以祖传秘方密封,托商旅捎去北方,请仁兄品尝到他做弟弟的一片心意。哥哥也捎回一些北方的土产作为答谢。

⑯茶成了兄弟传送情谊的使者。

⑰一晃五年过去了。

⑱苦哇。少了茶,知音信息不知;而有了茶,渴望见面的感觉日炽,黄阿财一天比一天更思念仁兄,最后,达到茶饭无心的地步。他带上最精心采摘制作的好茶,亲自去北方探望兄长。黄阿财沿途只住鸡毛小店。饭后,旅客们并不马上入睡,大家天南地北闲聊,渐渐地话题就转到了赃官身上,说某知府如何如何吃人不吐骨头,地皮刮掉三分,百姓怨声载道……黄阿财听得呆了,那赃官不正是他以茶相知、朝思暮想的仁兄吗?

⑲黄阿财如何肯信这道听途说。仁兄品性高雅,言行卓尔不凡,不入俗流,必是有人因妒生恨,中伤于他。他次日起大早赶路,把双耳用棉团塞上,不听那些流言蜚语。

⑳然而塞住耳朵,却不能捂住双眼。进入仁兄管辖的境内,黄阿财看到的是田地荒芜,满目苍凉,路人骨瘦如柴,有许多更是拄棍挎筐外出乞讨。他把棉团扯出,这回灌入双耳的全是祖咒他那仁兄的恶言恶语,人们把那位知府称作瘟神,家家茅房里竖着一块木牌,写着“瘟君正位”
……

㉑黄阿财浊泪如雨。

㉒为什么还要面见本人验证呢,把辖下的百姓治理到如此贫穷,此官不杀,天理何在,然而,这不是他一个百姓能做到的。

㉓黄阿财再不向前一步。他找了个无人管理的臭水塘,把茶叶丢进污水里,嘴里喃喃道:“他本来可能是一撮好茶,只不过经世俗这浊水浸泡,并且泡得太久,味道焉能不变……”

㉔黄阿财回乡,一把火将茶林点燃。乡邻们谁也劝不住。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11期)

( 1 )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可以有不同的角度。请按下面的提示,在方框内填写内容。

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来梳理。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按“期待——破灭”的心理线索来梳理。

③________ ④________

( 2 )知府是个“吃人不吐骨头,地皮刮掉三分,百姓怨声载道”的赃官,但文章前半部分却花费大量笔墨写知府如何品茶如何点评,你觉得本文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知识卡片

铺陈是一种写作手法,也称铺叙、陈述,即对某一事物详细地、反复地描写叙述。它的好处是能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丰富细腻地表达感情,为文章蓄势。


( 3 )下面这段文字是原文的结尾,有人认为没有这个结尾,文章更简洁;也有人认为,有这个结尾,文章的主旨更明确。对此,你怎么看?请阐述理由。

乡邻们说,茶无非是棵树。他说,不,树通人性。当年那赃官在茶林中行走,经他沾染的茶就算再醇,也为欺世之味,不毁掉重植,他情何以堪!

四、写作(分值:60分)
人这辈子,不是活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每一个被你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无论伟大还是平凡,那一天都因为他的独特性,被标注在了时光的日历上。你的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请以“那一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3)书写工整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Justonly”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