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建德市新世纪实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尖嘴猴腮 千恩万谢 淋淋离离
B: 随机应变 如梦方醒 不屑置辨
C: 颓唐不安 青筋绽出 唯唯连声
D: 拱手作楫 今非昔比 狗血喷头
2、

下列选项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B: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C: 吃水不忘挖井人,生活在幸福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忘本,不能忘记那兀兀穷年里发生的感人故事。
D: 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
3、下列各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爱慕 缈小 沉默 自吹自擂
B: 添头 烟囱 欣赏 羊羊自得
C: 舞蹈 雕像 遵重 随风飘扬
D: 扩散 虚荣 腾空 不可一世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涣。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浊。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此诗以男女恋爱为题材,表现的是主人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
B: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采用的是《诗经》中常用的“赋”的手法,点明故事发生的季节在深秋,为诗歌创设了一个萧瑟的意境。
C: “溯洄从之”和“溯游从之”是通过连续不断的寻求行动,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焦急和痴迷。
D: 诗歌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是通过行动含蓄地表现内心的情感。
5、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

A: 洗礼 浸润 强聒不舍
B: 灵柩 扶掖 媚上欺下
C: 忐忑 天骄 弥留之际
D: 襁褓 深邃 悌泗横流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骑在“女红军”塑像头上拍照,此类不文明的旅游现象屡禁不止,其原因是缺乏个人修养造成的。
B: 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C: 读者深受喜爱的杨绛先生,不凡的一生中,留下了大量文风质朴、寓意深刻的作品。
D: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7、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雄辨 琐事 哄堂大笑 遮天弊日 坚韧不拔
B: 湛蓝 掳掠 脍炙人口 出类拔萃 油然而生
C: 风采 跋涉 舍生取义 别出新裁 再接再励
D: 真谛 慰籍 呕心沥血 一愁莫展 黯然失色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①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

②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

③它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

④而且化“抽象”为“具体”

A: ①③④②
B: ①④③②
C: ③④②①
D: ③②④①
9、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他都是锱铢必较 ,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B: “机器人”展览将科学的魅力展示在人们面前,尤其是对中小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他们受到了淋漓尽致的教育。
C: 这两个年轻人很喜欢读书,每天他们都会到图书馆来查阅资料,这种闲情逸致真让人感动。
D: 有些干部急于事功 , 把群众不愿接受的致富措施强行落实,结果却是劳民伤财。
10、

对下面句子中加线词的理解有错误的是( )。


A: 尝余核舟一(贻:赠)
B: 能以寸之木(径:直)
C: 明有巧人曰王叔远(奇:惊奇)
D: 石青糁之(石青:一种青色颜料,这里指“用石青”)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B: 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也流露出一些凋衰感伤的情调。
C: 这首诗写景从远到近,“水何澹澹”是描写远景,“洪波涌起”是描写近景。
D: 本诗虚实结合、寓情于景,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 2 )请自选角度,赏析诗中的画线句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河中石兽》,回答相关问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 1 )解释下列画线的字。
十余岁( ) ②反溯流逆上矣( )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众服为确论。

②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 3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找出文中说明这个道理的原句。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科学家的另一只翅膀

游宇明

①与西方科学家在公共事务和社会热点中勇于亮出自己相比,某些中国科学家就显得过于冷静了。在第12届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特别提到:以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报道,在政治性媒体上只占到3.5%,在公共网络论坛上只有3.2%,在新闻媒体上只有13.3%.在全社会为之轰动的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时,在公共网络论坛上,自然科学家作为消息来源的竟然为零!韩启德呼吁:我们科技工作者在社会热点、焦点面前,不能选择沉默或逃避,要有不惧流俗的勇气!科学家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理性精神,如果因为讲真话而挨骂,那恰恰是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光荣。

②我一向非常佩服中国科学家的智慧,【A】我们国家当年想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只花 了短短一段时间,罗布泊的上空就升起了蘑菇云;后来希望拥有人造卫星,科学家憋着劲狠干几年,卫星一颗颗冲上了天空;最近一些年,神州飞船进入太空、嫦娥卫星绕月飞行。这一切充分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光彩照人的专业才华。

③然而,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似乎只对科研项目有热情,却少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原因很简单,科研项目都是有经费支撑的,有了科研成果,还可以获得各种奖励。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什么利益都没有。

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与做科研项目的风险程度也大不一样。做科研项目,取得了成果,利益丰厚;没有取得什么成果,也不会损失什么。而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呢,在事情真相未明之前,很可能挨网民的板砖;在真相大白之后,不挨网民骂了,却会遭到某些受损利益团体的打击报复。换句话说,一个科学家没有公共精神,他的生活也许风平浪静,一旦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他的日子就可能不再安定。然而,我们一些科学家恰恰忽视了一点:社会是需要理性精神的,一个科学家为了公众利益站出来说话,会对其他人群产生示范作用,一步步促成公民社会的成长。

⑤科学家是以自己在某个专业领域的杰出才华作为谋生的手段的,没有这种才华,他就没有资格享有科学家可以享受的一切;但科学家同时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有义务有责任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使我们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善良、更加正义、更加温暖。【B】如果说,专业技能是科学家的一只翅膀的话,公共精神则是他们的另一只翅膀,缺少其中任何一只,他们都无法在岁月的深处翱翔

(选自2010年11月30日《联谊报》有删改)

( 1 )为什么近年来一些中国科学家少有兴趣参与公共事务,关注社会热点?请从两方面概括回答。

(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①段中划线词“竟然”蕴含着科协主席韩启德怎样的情感。

( 3 )A处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B处画线句应用了比喻论证,简析其作用。

( 4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内容,对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言行作出评价。

材料一:当“非典”肆虐之时,记者问病情的控制况。有人说已经控制得很好,钟南山说了实话:根本没有得到控制。在一次会议上,钟南山对两例“非典”死亡病例的公认结论大胆质疑。会后,有朋友问他:“你就不怕判断失误吗?有一点点不妥,都会影响院士的声誉。”钟南山平静地说:“科学只能实事求是,不能明哲保身,否则受害的将是患者。”

材料二:2003年4月中国社会调查所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1200位受访民众当中,有89%认为钟南山是一位英雄。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山就这么高
那年,他在学校的成绩非常不理想,他觉得无颜面对父母,是父母在外拼命地打工,积攒下来钱供他来城里的这所学校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可是他现在的成绩根本就没有什么希望考上好的大学,至于将来的高考更是他不敢想象的。
他不敢对父母说:“我不想读下去了。”那样,即使父母什么也不说,仅仅是他们那失望的眼神就会将他击垮。他想偷偷地出去打工,等到生米煮成熟饭再跟父母讲明。他们叹息也好,怒骂也罢,随他们去。
经过一夜的思考,他做了决定,这个星期正好父母从外地回家,他先陪他们过上一晚。也许,这个夜晚是一道分水岭,从此就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父亲看到他回家,很热情地和他讲外面的事情,母亲则在厨房里忙着做他喜欢吃的一切。他在等父亲问他的学习情况,可是父亲就是不问。
吃过晚饭,父亲少见地和母亲陪着他一起去村庄西边的小山脚下,父亲说:“娃儿,你看这山有多高?”他小时候爬过这山,因为山势陡峭,荆棘丛生,从未爬到过山顶,所以很难回答。没有经历过,怎么会知晓呢?面对父亲的提问,他不知如何作答。
父亲见儿子沉默,就说:“这山,说高也不高,努力去爬了,到达山顶就知道了。如果从未爬到过山顶,你就永远也不知它有多高。”其时,皎洁的月光洒下来,如同白昼,山在那里坦然地呈现出它的身姿。
父亲说:“孩子,今天,你母亲在山下看着,我们俩一起开始爬山,看谁先到山顶。”他想不明白,父亲今天为什么有闲心陪他来爬山,而且是晚上,以前,他很少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啊!
不过,他看了父亲一眼,那个在他的眼里曾经高大的身躯,现在已经有些苍老了,他不相信会输给父亲。就答应了父亲的要求。
山虽然很陡峭,但是他熟悉这座山的身体,哪里有坡,哪里有路,还有他年轻矫健的身体,他相信自己会爬到山顶的。在母亲的注视下,他们父子俩开始爬山,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攀去。
脚下凹凸不平,手被刺破了,腿受了伤,胳膊擦破了皮,脸上还划了条伤口,虽然如此,他还是爬上了山顶,这是他第一次到达山顶。他的心忽然有了一份豪情,他真想大喊一声,告诉别人他内心的快乐。
看到父亲也快爬到山顶了,他弯下腰,拉了一把父亲。父亲也到达了山顶。站在山顶上,父子俩一起大声地对着夜空喊了起来:“噢——,噢——”整个小村都回荡着他们的声音。
他对父亲说:“山就这么高!”
父亲笑笑:“其实山就这么高。”
他决定回校去好好读书。任课的老师都感到奇怪,他怎么像变了一个人,成绩像雨后的竹笋,蹭蹭地升了上来。后来,他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学,成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律师。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 1 )文中父亲要“我”爬山的起因是什么?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2 )结合具体语境,揣摩下列划线词,指出其表达效果。
①月光下,两个身影用自己的方式向山顶去.
②在他的心中,一直屹立着一句话:山就这么高。

( 3 )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4 )细读全文,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你的感悟。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请以“ ,我的快乐之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③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如需出现,可用虚拟名称替代。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往事不堪回首”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