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于都县第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凡事要把握好“度”,既要有洞明练达的智慧。“非知之难,行之惟难。”把握好“度”,是学问,是智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言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即如是也。

①这种智慧是人的学问、实践、天赋、悟性等综合素质的体现

②这种智慧是在实际生活遇到的挫折中积淀和磨炼出来的

③它没有秘诀,是说不出、写不来的

④是反思失败中悟出来的

⑤是苦难对人的回报


A: ③①②④⑤
B: ①④⑤②③
C: ③②①⑤④
D: ④⑤②①③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成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 ⑤②①③⑥④
B: ⑥②①③⑤④
C: ②①⑥③⑤④
D: ①③⑤⑥④②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海底两万里》中鹦鹉螺号航行路线: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红海—大西洋—南极海域—大西洋—北冰洋。
B: 《俗世奇人》中泥人张“奇”在沉稳、干练,面对羞辱镇定自若,喜怒不形于色,善于先发制人,以其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C: 《骆驼祥子》中祥子一生命运的三部曲是“精进向上——自甘堕落——浪子回头”。
D: 《三国演义》中周瑜在赤壁之战后欲取西川实则是为了攻取荆州,此计却被诸葛亮识破,使得周瑜被困,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在死前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以代自己。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是丹麦作家,他的童话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海的女儿》等。
B: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之一。《祖逖闻鸡起舞》和《范仲淹断齑画粥》这两则故事突出体现了这一精神魅力。
C: “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被困难压垮过,展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越是艰险越向前。”这句话没有语病。
D: “民法典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民法典奠定基础”。
5、下面句子填入原文,正确顺序是( )

面对牺牲与回报,错过与获得的选择题,每一个“逆行者”,都给出了同样的答案。

①他们的付出,换来了千家万户的团圆,保障着亿万人民的冷暖。

②但在星罗棋布的铁路网络中,在运行不息的城市系统中,他们是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和润滑剂。

③为了工作,他们牺牲了阖家团聚与休息调整的时刻,错过了共享天伦与陪伴孩子成长的机会。

④正因为如此,他们成就了职业的精彩,为子女树立了榜样,也让所有小家获得更安全有序的环境。


A: ①②③④
B: ④③①②
C: ③②①④
D: ③④①②
6、下面对《艾青诗选》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B: 从“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可以体会到诗人对革命的崇高热情、不懈努力,以及为革命奉献生命的伟大思想感情。
C: “当死亡没有来临,把能量发挥干净”这两句诗可以看出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赞叹、赞赏,以及奉献自己、贡献力量的伟大情怀。
D: 《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的礁石,象征着坚韧不拔、高傲自负的人们。
7、

下列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

A: 他有才华而又谦逊,在一群夸夸其谈却无真才实学的人中鹤立鸡群 , 格外引人注目。
B: 他登上山顶,感觉视野开阔,目空一切 , 心胸似乎也变得博大了。
C: 原来的老病号这次一马当先夺得了长跑第一名。奥秘何在?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望着这个可怜的孩子,一种不可名状的怜惜之情涌上心头。
8、

当前,许多地区加大力度整治“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如果你作为一名志愿者,去劝说一位正要闯红灯的中年妇女,请选出下面语言得体的一项( )

A: 你不要命了,闯红灯多危险!
B: 不要闯红灯!闯红灯是没素质的表现!
C: 为了您和他人的安全,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D: 你要闯红灯,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9、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 石鼓镇太极峡走近看是一条峡谷,站在右侧的山坡看却形似硕大的太极八卦图,游人无不为这别具匠心的自然而折服。
B: 他出生武术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武当拳的爷爷习武,耳濡目染 , 最终选择了用以柔克刚的道家拳法演绎人生。
C: 对方力量强大,我们只有智取,才能出奇制胜他们。
D: “作家必须站在人的立场上,把所有的人都当作人来写”,莫言的这段获奖感言,必将抛砖引玉 , 引发整个文坛的思考和讨论。
10、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好的教育能够引导人不断完善自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 , 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B: 现代人需要永恒的山水带给他们宁静的感觉,但这一切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望尘莫及了。
C: 在繁忙而紧张的初中学习中,父母见微知著的关怀,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导,使同学们倍受感动和鼓舞。
D: 我敬佩女排姑娘们的拼搏精神,她们面对困难不以为意 , 一次次书写绝地反击的奇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陆游的《游山西村》,按要求答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1 )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画面。
( 2 )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后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①陈太丘与友 ②尊君在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 ④太丘舍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3 )用“/”为下列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太 丘 舍 去

②去 后 乃 至

( 4 )面对友人“过中不至”竟还“对子骂父”,元方以“ ”和“ ”来回击。(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 5 )文中的元方是个怎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刚搬入新居不久。这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打字。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大门响起一阵很不规则的敲门声。
③“你找谁?”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
④“我是住在您这片小区里干活的民工,想请您帮个忙。”那个陌生人嗫嗫嚅嚅地说。
⑤“什么事?你说吧。”
⑥“快到暑假了,我儿子要到城里来看我,他很想知道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房子是盖了许多,可我从不知道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给孩子描述清楚。要是他来了,我能带他到您家看一看吗?”
⑦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他望着我,一脸的焦灼和企盼,两眼露出渴求的神情。
⑧我恍然大悟——真是一个心细、慈爱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在工作中取得了一点成绩,或在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文章,不也是喜欢在儿子面前表现一番吗?那是一个做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我答应了。
⑨他激动得连手也不知道放在哪里好了,脸上现出喜悦的神色。他连声说道:“您真是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咣地关上了;有的还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了工棚……”
⑩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明亮的双眸。
⑪“换上吧。”我热情地说。父子俩换上了鞋套,像是生怕将木地板踏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给人一种拘谨的感觉。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对孩子说:“这位叔叔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建筑公司盖的。我负责砌墙,眼细、心细、手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对了,爸爸也通过了中级工的考试。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⑫儿子听着,眼里流露着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我又看到,一只小手和一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父亲的腰板似乎挺直了许多。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⑬一会儿,这对父子就看完了我的新居。退到门边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手,重重地握住了我的手,感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我能带孩子到城里人家来看看,感受到了城里人家的温暖,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光。真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一下子,我也感动了,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我差一点把那位民工父亲的“幸福”弄成了碎片,一种隐痛扎着我的心。
⑭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那孩子对他父亲说道:“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一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⑮孩子仰起稚气的脸,眨着双眼,高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着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⑯听了孩子的一番话,这位民工父亲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
⑰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腰杆努力地挺了挺。
⑱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变得高大起来——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善良!
(原文略有删改)

( 1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

( 2 )用恰当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方框,表明“我”对这位民工父亲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 3 )开篇描写新居“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成桶地泼洒进来”,其用意是什么?

( 4 )第⑯段画线句子运用的描写方法是 , 作用是

( 5 )说说你对下面句子中“幸福”的理解。
“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

( 6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不少“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作为中学生,你认为如何才能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阅读回答问题

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

①用水告急、用电告急!去年入夏以后,这样的信息不断充斥耳际,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再次成为各级紧急呼吁的重点和国人必须的选择。

②曾几何时,“节约”两个字被打上了“过去时”的烙印,似乎成了不入时的代名词。不少人觉得,节约是以前吃不饱、穿不暖、生产力水平低下时代的产物,在物质产品日益丰富、全民奔小康的今天,倡导节约已不合时宜。还有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高消费、超前消费是促进生产发展的动力源,如果没有消费作刺激、作牵引,就会造成市场流通不畅,生产停滞不前?

③其实,提倡节约与我们发展经济奔小康、提高生活水平并不矛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对于“节约”二字,我们也应该从更高层次、更深内涵上来理解、把握和追求,让节约成为我们统一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

④让节约成为一种追求。在追求生活质量、追求生活品位的今天,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节约资源就是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就是保护干净的水源、清洁的空气、放心的食物?如今,缺水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地球上维系生命的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有人打了个比方,如果地球上的总水量是一杯水,那么其中淡水仅有1茶匙,而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只有1滴。我国又是世界上12个贫水国之一,其可利用淡水资源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可见节约用水,乃至于节约一切资源,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

⑤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当你离开家或办公室时,你应该记得把电器开关关上:当水龙头滴漏时,你应该想到先用一个容器把水接下来,再请人抓紧修理:当你扔掉一张纸时,你应该意识到它的另一面还可以用,而这样做可以减少一半的用纸量。节约是一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事,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通过节约,我们可以保护一条河流,少建一座电站,拯救一片森林,保留一处资源?

⑥让节约成为一种精神。节约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意志和品德。古人有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这里的节俭便是节约,便是告诫人们要力戒奢侈和铺张浪费。

⑦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里;大力提倡“节约每一个铜板,为着中国的革命事业”。今天,战争的烟云虽已远逝,勤俭节约的真理却并未失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命神圣而任重道远,非常需要我们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让节约成为一种传统、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更成为一种精神吧!

( 1 )通读全文,说说本文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观点?

( 2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作者的观点的?

( 3 )文章第④段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

( 4 )第⑤段中谈到“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你有哪些节约的好习惯?请用与本段相同的句式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

( 5 )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此我们应大力提倡。请你为宣传节约拟一句标语和一副对联(或对偶句)。

四、写作(分值:60分)

回味是一种享受,回味是一种借鉴,回味一些还在发光的金子,学得一些还可实用的东西;回味是一种醒悟,醒悟人生的道理;回味是一种升华,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我们需要回味自己所看到的,所学到的,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臻于完美。通过回味,你会发现事物的另一面,体验新的感觉,触碰另一个开始。
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
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
③字数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天堂不寂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