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温州新世纪学校学版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横线处填写的汉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

来到江南,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这里的水,以及一切和水连在一起的景物:悠悠的乌 (péng)船、斑驳的拱桥,古朴的河,或许还有那木门里走出穿着蓝底碎花布,挎着竹篮的阿娇……水自然是古镇的灵魂,它静静地流淌着,淡然地穿过整个镇子。这水,可以是着渔家的小河,可以是村口的碧潭一湾,可以是屋旁的一泓清泉,总是在深情款款地羁 (bàn)着远方游子的心。


A: 篷 bàn zǎi 绊
B: 蓬 pàn zǎi 拌
C: 蓬 bàn zài 拌
D: 篷 pàn zài 绊
2、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能否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我们保护好地球母亲的决定性因素。
B: 在这次“智慧校园参访日”活动的座谈环节中,三个学校的校长进行了精彩的发言。
C: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D: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四川灾区人民经过几个月的重建,一座座崭新的、具有抵御8.0级地震能力的教学楼胜利竣工,为新学期的顺利开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
B: ”暗”有断续、隐终酌含义琢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
C: “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D: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4、

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B: 网络热词在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象,大家各抒己见,争论激烈,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D: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5、下列句子中划线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嗟来之 , 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B: 他对这件事本来就很疑惑 , 现在就更加疑惑了。
C: 我用儿童狡猾的目光察觉,他不像是一个狡猾的人。
D: 有的人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着。
6、下列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莫言小时候就喜欢看书,______;________。《红高粱》中讲述的最后一场战役,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来,正是这片英雄、神秘的土地,培育了莫言这个作家。

①其原型就是发生在离家七八里路的孙家口伏击战

②抢书看,给人家推磨、借人家的书看

③是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对日军一次成功的伏击

④没书看,就看《新华字典》,或听爷爷讲“三国”

⑤毙敌39人,其中包括日军中将一名

A: ②④①③⑤
B: ④②③①⑤
C: ②④⑤①③
D: ④②⑤③①
7、将“那么,忙了停一停,累了歇一歇”这句话还原到下面语段中,最恰当的一处是( )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忙与累也许是无法避免的。(A)当我们稍作停歇,伸手把过一枝梅花,此时不用再去羡慕梅妻鹤子的悠闲。(B)嗅一嗅梅花的清香,就能嗅到生活的芬芳。(C)能嗅到生活芬芳的人,四季都有花开。(D)四季的花香会让我们远离忙碌和疲惫,享受到生活的惬意与美好!

A: A
B: B
C: C
D: D
8、初三的课文,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相关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通过描绘北国雪景,歌咏祖国壮丽的河山,引出历代英雄人物并借此抒发诗人的伟大抱负。
B: 《论教养》一文,作者通过对“有教养”和“无教养”表现的讨论,探究了“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行文活泼灵动,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C: 《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继承了儒家的民本思想,继承了爱国诗人屈原、杜甫等人的忧国忧民传统,提出“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至今仍然激励人们奋发有为。
D: 《孤独之旅》的人物只有杜家父子二人,故事情节也十分简单,小说的“厚度”主要体现在对人物心里的细腻刻画和优美的环境描写上,“孤独之旅”实际上是少年的成长之旅,读来令人受到心灵的启迪,给人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9、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我市水质量的明显增加,全市上下居民治水的信心更加果断了。
B: 随着共享单车的广泛使用,怎样规范停放成为群众谈论热议的话题。
C: 来自中国、加拿大和美国的科学家团队首次在琥珀中发现了雏鸟标本。
D: 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会展中心。
10、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船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B: “假如回到童年”话题征集活动,意在让人们回顾童年,真实感受时代的进步。
C: 长篇报告文学《大美昆曲》是一部赞美中国戏曲艺术,讴歌民族优秀文化的作品。
D: 是让你的生命更加朝气勃勃?还是让暮气滋长而举步不前?拷问着人生的选择。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鉴赏。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1 )“黄鸡”的本意是 , 诗中是指:

( 2 )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说词的上阕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3 )这首词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 1 )对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一老父衣粗 衣:穿
B: 子独后 吊:慰问
C: 敬受命,愿闻教 余:我
D: 足以楚矣 治:治理得好
( 2 )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A: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B: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C: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D: 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
( 3 )下列对人物孙叔敖的分析评价有误的一项是( )
A: 善于纳谏
B: 虚心请教
C: 虚怀若谷
D: 正直无私
(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盘古开天辟地

很多很多年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的景象只是混沌的一团。人类的老祖宗盘古,这个其大无比的巨人,就孕育在这混沌当中。他在混沌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一直经过了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啊呀,什么也看不见,眼前只是模糊的一片,闷得心里慌。他觉得这种情况非常可恼,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混沌用力这么一挥,只听得一声霹雳巨响,大混沌忽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天,另外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地。—当初是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给盘古板斧一挥,划分开了。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级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

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推算的结果,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这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长柱子一样撑在天和地当中,不让它们有重归与黑暗混沌的机会。

他孤独地站在那里,做这种撑天拄地的辛苦工作,又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年代。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相当巩固,他不必担心它们会合在一起,他实在需要休息休息。终于,他和我们人类一样地倒下来死去了。

就在这时候,周身突然起了巨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岳,他的血液变成了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土,他的头发和丝须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汗水,也变成了雨露和甘霖。

总之一句话:这“垂死化身”的盘古,就用了他的整个身体来使这个新诞生的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


( 1 )写出下列三个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天升得级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长得极长了。________

②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推算的结果,说是有九万里那么长。这巍峨的巨人,一根长柱子似的。________

③他浑身的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________


( 2 )“就在这时候”中的“这时候”指________。


( 3 )最后一段文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________,从结构上看其作用是________,突出赞扬了盘古的________。


( 4 )概括第6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


( 5 )第7段中“新诞生的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有没有具体内容?简单说明下:


阅读《老海棠树》,完成下面小题。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 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 1 )文章讲述了老海棠树下奶奶和“我”的故事,请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季节

老海棠树

奶奶和“我”

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奶奶喊“我”下来帮她洗菜,“我”胡乱一洗

③________

听到奶奶扫院子,“我”赶紧去帮忙,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

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

④________


(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奶奶是个怎样的人。
( 3 )你怎样理解文章结尾的“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此刻,你正在面对一场大考……其实,到目前为止,你已面对过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有学习上的考,比如一道习题、一份试卷;也有生活上的“考”,比如一次争吵、一种困境。别人有意出了一道难题,考了你;你无意犯了一个错误,考了别人。有些“考”,考的是知识;有些“考”,考的是品质……

请以“考”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体验写作;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原來、心會痛”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