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平谷区第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萏hán 盖xī 聒燥 眉清目秀
B: 臜ā 鸿hú 蒸馏 金碧辉煌
C: 笑xī 眼yì 腈纶 阴谋鬼计
D: 形qí 吟shēng 匿名 莫衷一事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朗润 凛洌 忍俊不禁 更胜一筹
B: 真谛 默契 义愤填鹰 妇孺皆知
C: 阔绰 慰藉 锋芒毕露 一代天娇
D: 颓唐 羁绊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利(xī) 望(liáo) 落(yǔn) 首当其(chōng)
B: 热(zōng) 希(jì) 闹(xuān) 金辉煌(bì)
C: 吸(shǔn) 道(suì) 琐(xiè) 茅顿开(sè)
D: 护(hē) 重(zǎi) 长(rǒng) 声匿迹(xiāo)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各级人大代表审议和听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
B: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
C: 浙江省是洪涝灾害频发的省份,近年来,我省增强洪涝灾害防御、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D: 通过大家的努力,使香积素食文化和灵隐腊八节习俗成功入选第六批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 )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南朝陶弘景写下了《答谢中书书》,北魏吴均写下了《与朱元思书》,北宋苏轼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
B: 新闻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新闻体裁,如消息、新闻特写、通讯等,但消息往往报道新闻的全过程,新闻特写则主要描写新闻事件中的片段,而通讯一般展示新闻事件的纵剖面,来龙去脉比较完整。
C: 历史不可以“穿越”,却能在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中再现,我们跟随朱德,认识了他母亲,我们跟随鲁迅认识了藤野先生,我们跟随列夫托尔斯泰认识了茨威格。
D: 同学们学习了很多的律诗,如《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龟虽寿》……
6、

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器宇轩昂 鹤立鸡群 肖声匿迹 铃铃作响
B: 成群结队 美其名曰 文质彬彬 衔觞赋诗
C: 诚惶诚恐 粗制乱造 藏污纳诟 蕴袍敝衣
D: 暗然失色 不可名状 美不胜收 短褐穿结
7、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垂髫”指小孩,“古稀”指八十岁;“婵娟”指月亮,“芙蕖”指荷花。
B: 《诗经》也称“诗三百”,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C: 周敦颐的《爱莲说》赞美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表达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
D: 武松是《水浒》中着力塑造的一位英雄好汉,他有仇必报,有恩必报,曾经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桃花村,血溅鸳鸯楼,火烧瓦罐寺。
8、下列划线词语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发liǚ yīn红 chéng罚 叱chìchà
B: shū忽 línɡ选 菜qí 诅zòu
C: 画fǎng 旗jīng 脑suǐ chù立
D: 强jüé jí妒 上sù 盘
9、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感(kǎi) 铁(qiū) 叱风云(chà) 目结舌(chēn)
B: 戏 (xuè) 首(qí) 鳞次比(zhì) 相形见(chù)
C: 荣(yīng) 慰(jiè) 然而止(jiá) 未雨绸(móu)
D: 鸣 (háo) 恿(sǒng) 吹毛求(cī) 词夺理(qiáng)
10、阅读下面的通知,其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通知

各位文学社成员:

贵社开展的名著阅读小论文征稿活动已告一段落,收到不少拙作,现定于11月29日1430在会议室举办评比活动,请准时参加,期待光临。

晨星文学社

2019年11月25日

A: 贵社
B: 拙作
C: 参加
D: 光临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归长沙

曾国藩

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 1 )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终。

(选自刘基《郁离子》)

( 1 )请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期年出之________

②莫不矣________

( 2 )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烟火里的疼爱

袁秋茜

①那日回到家时,天色已晚,舟车劳顿的我很是萎靡,原想吃点水泡饭得了,洗洗便睡。

②母亲不同意,她说知道我要回来,中午就买好了饺子皮,下午开始剁肉做馅儿,晚上包好了就可以吃上热乎乎的饺子,空着肚子的人哪能睡一场好觉?于是,她让我歇着,自己开始忙活。

③虽然一身倦意,但我看着母亲端来饺子馅儿,拿出圆筛子,摊开了饺子皮,熟练无声地包起饺子,便不好再阻止。灶台边放着的花茶,是我过年时带回家给她泡着喝的,常听她说受凉嗓子疼,想着花茶可以润喉滋脾。我过去打开一看,还有很多包,只有一包是撕开了口的,我问母亲:“怎么没泡呢?”

④母亲抬头望了我一眼,便继续低头包着饺子,“我喝不惯这个,喝白开水就行了,冲茶多麻烦啊。”“那包饺子不麻烦吗?白开水泡点饭不是更省事吗?”我有些不依不饶。

⑤母亲回道:“你回来了做什么都不麻烦,我一个人哪怕是喝茶都觉得费工夫。”我没有答话,实在是不知道如何回应她这种觉得理所当然的疼爱,我是既心暖又心疼。

⑥我知道,平日母亲一人在家的时候,若不是过节祭祀的日子,很少煮肉烧鱼,常常是炒点自家种的蔬菜,烧一个汤,将就一日三餐。耗费时间精力的,如包饺子、擀面、烙饼这类,她更是不愿意忙的。

⑦可我回来了,她必然是要大肆在油烟里做各种吃食,从不怕麻烦。

⑧回到家的第二个晚上,她捧出田里留着最老的南瓜,切开,去除掉黄澄澄的囊,打算烙南瓜饼。她笑意浓浓,一边拍着南瓜,一边说道:“南瓜越老越香,特意给你留着,我做南瓜饼的手艺可是从你外婆那里传下来的。”听她得意的语气,我真觉得她好像一个等着被夸的孩子。然而我知道的是,做南瓜饼耗时费力,光站在灶台边一个一个煎就需要一两个小时。

⑨母亲愿意用整晚的时光为我做南瓜饼,她说,每次吃都会想起外婆,每次做出来都会想,味道是否和外婆曾经为她做的一样。我知道,她是想我以后吃到南瓜饼时会想到她,吃不到时也会深深想念,她想将她做的味道烙进我的生命里,令我念念不忘。

⑩我看着母亲用不锈钢的勺子一点点将南瓜肉刮下来,那逐渐堆砌的南瓜肉儿卷着边,在瓷盆里很精致,仿佛是艺术品。当再无南瓜肉能刮下来,只剩南瓜的外壳时,便可以将准备好的鸡蛋打在南瓜肉里,放上切好的一堆碎葱,然后撒上盐,倒上豆油,添点儿味精。这时去看瓷盆里的南瓜,感觉漂亮得很,大片的黄配上新鲜的绿,没有被破坏的鸡蛋就像娃娃一样躺在上面,单单去看,我就觉得世界的幸福应该都汇聚在这里了。

⑪母亲让我起火热锅,她则将面粉散落在南瓜肉里,和配料搅拌在一起。“我们一会儿就可以尝到香喷喷的南瓜饼了,明天中秋节,还可以盛两个放在盘子里祭月亮……”母亲站在灶边等着锅热,往窗外看着那轮已经渐圆的月亮,这个中秋她不再是独自一人,应该会挺开心吧。

⑫待第一锅的南瓜饼熟了出锅,母亲会放在窗边让风吹凉一会儿,然后用筷子夹一块让我张嘴尝。她常说,“孩子无论多大,在父母眼里始终是孩子”,所以我就真像一个孩子接受着她的宠溺。母亲做的南瓜饼里,有着整个秋天的味道,带着烟火里的深情,无声无息就入了生命里。

⑬月亮已经升至树梢,皎洁圆润,安静地照着屋内的我们,村子里一片宁静和清凉。满满一盆的南瓜饼在屋内散发着清香,我们边烙边吃,早就吃不下了。全部烙好后,母亲收拾碗筷,洗刷锅盆,这才发现刮南瓜肉的时候太过用力,手指肚上都划出了小口子,沾水后隐隐作痛。

⑭我说:“吹吹吧,给你贴上创可贴,怎么那么不小心呢?”母亲憨憨地笑着,说:“忙着做好吃的,一点儿都没觉得。你回来了我就高兴,一点儿都不疼。”她身上满满的南瓜香,还有岁月静好的味道,一并让回家的我感到心安。

⑮母亲在,家才是我日夜思念的地方,她做的所有饭菜,今生难忘。我会永远记得母亲在烟火里给我的疼爱,带着温暖走过日后的岁月。

(摘编自《知识窗》2019年第1期,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塑造了一位平时对自己的生活不上心,却对“我”宠溺的慈母形象。
B: 文章多次描写月亮,营造舒适宁静和谐的氛围,烘托出其乐融融的喜悦心情。
C: 文章结尾段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歌颂了母爱,抒发了对母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D: 文章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语言生动形象,又充满哲理。
( 2 )文章写的是母亲,却多次提到外婆,有什么作用?
( 3 )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可我回来了,她必然是要大肆在油烟里做各种吃食,从不怕麻烦。(品析加下划线词)

②我看着母亲用不锈钢的勺子一点点将南瓜肉刮下来,那逐渐堆砌的南瓜肉儿卷着边,在瓷盆里很精致,仿佛是艺术品。(从修辞角度品味)

( 4 )文章第④⑤段中母亲的话看似矛盾,实则在情理之中,请简要分析。
( 5 )标题《烟火里的疼爱》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往事依依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了,至今还能信口背出。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 1 )用一句话简要概括上文的主要内容。

( 2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填表。

国文老师朗读课文时的特点学生们的感受对“我”产生的主要影响
教古文的老师


激发学生们的爱国情怀


代课的老师


同学们都被深深感动



( 3 )照应前文或总结上文,生动地再现了老师当时读书入情的情景,突出老师的阅读给“我”留下的印象之深。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围墙,有形无形,各种各样。开满鲜花的,引来朋友;钢筋水泥的,保护安全;无知的围墙,使人孤陋寡闻;冷脸的围墙,让你形单影只。围墙的里边,有你有我;围墙的外边,故事无限。走出围墙,可以领略世间沧桑的无限情怀。

请以“围墙外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说明:①要有自己的经历、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笑谈一纸风华的缠绵┊”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