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鹰潭四中(田家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条理清晰,层次井然。如课文《苏州园林》《送你一束转基因花》和《在太空中理家》,都采用了这种结构。
B: 《最后一课》体裁小说,作者都德,法国作家。小说刻画韩麦尔先生主要是通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进行,刻画小弗郎士主要是通过心理描写进行。
C: 散文《背影》是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的,而小说《我的母亲》是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四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
D: 《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附合 诓骗 镂空 不屑置辨
B: 擅自 带契 阔淖 忐忑不安
C: 琐屑 瑟索 萌发 别具匠心
D: 晨羲 瞥见 箱箧 眼花瞭乱
3、下面的情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学校举行书法展示活动,同学们邀请你当场挥毫,你推让不过,说:“好吧,那我只好献丑(A)了。”作品完成后,你谦虚地对大家说:“写得不好,见笑(B)了!”组织活动的老师奖给你一件礼物,你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这礼物我就笑纳(C)了。”你的书法老师应你之邀参加了这次活动,你对他说:“感谢您百忙之中光临(D)指导!”

A: 献丑
B: 见笑
C: 笑纳
D: 光临
4、将下面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段话,填写在横线处,排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牛能大量进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就得深读精思,反复品味。如同牛的“反刍”一样,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

①读书有精读与泛读

②读书也应当学会“反刍”,我们应当比牛更聪明,因为我们会思考

③读书要讲求智慧

④牛的雄健与善于反当很有关系

⑤它不断地咀嚼,以助消化吸收


A: ⑤④②③①
B: ④⑤②③①
C: ④⑤②①③
D: ⑤④①②③
5、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阻(è) 瓦(shuò) 吊(yàn) 人听闻(hài)
B: 寒(jìn) 问(zé) 琐(xiè) 锐不可(dǎng)
C: 箱(qiè) 愧(zuò) 尬(gān) 笑大方(yí)
D: 荒(miù) 然(yǎn) 隐(yì) 踌满志(zhù)
6、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吾孰与徐公
B: 吾妻之我者
C: 皆以于徐公
D: 君
7、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C: 《傅雷家书两则》选自《傅雷家书》,作者傅雷我国当代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D: 刘禹锡,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其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深寓哲理,脍炙人口。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没有接触过活禽,成为我们判断被H7N9型活禽流感传染的标准之一。
B: 只有紧紧依靠人民,不断为人民造福,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C: 为避免中小学生不再发生踩踏事故,教育局要求学校经常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D: 我们必须及时应对并随时发现日本某些右翼分子对钓鱼岛的挑衅举动。
9、下面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涂墁 蔓延 张目结舌 旁逸斜出
B: 倦怠 蜷伏 自出心裁 潜滋暗长
C: 狼藉 繁殖 妙手偶得 触目伤怀
D: 颓唐 秀顽 春寒料俏 重峦叠障
10、下列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各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工作人员循规蹈矩 , 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B: 四川救火英雄牺牲消息传来,许多网友不能自已 , 纷纷发帖表示哀悼。
C: 举世瞩目的超大望眼镜“天眼”的建成,开启了科技时代的新纪元。
D: 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新挑战,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未雨绸缪 , 积极拥拘变革。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题西太一宫壁 (其一)
宋•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陵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 1 )诗歌前两句通过对 (景物)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夏天的图景。

( 2 )从诗歌中的三、四句中,你感受到诗人一种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日:“卿真宰相也!”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卷四十》)

(乙)

徐孝嗣,字始昌,东海郯人也。袭爵枝江县公,见宋孝武,升阶流涕,迄于就席。帝甚爱之,尚康乐公主,拜驸马都尉。明年,从武帝幸方山。上曰:“朕经始此山之南,复为离宫,应有迈灵丘。”灵丘山湖,新林苑也。孝嗣答曰:“绕黄山,款牛首,乃盛汉之事。今江南未广,民亦劳止,愿陛下少更留神。”上乃止。

(节选自《南史》,有删节)

(注释)①累除:多次升迁后被授予②同凤阁鸾台平章事:相当于宰相③愆:(qiān)过分④忝:有愧于⑤离宫:皇帝的行宫。

( 1 )解释下列画线词的意思。

转凤阁侍郎________

②于是再拜罪________

③升阶流________

④应有灵丘________

( 2 )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陛 下 德 及 草 木 故 能 秋 木 再 花 虽 周 文 德 及 行 苇 无 以 过 也。

( 3 )下列选项中画线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忽生此花

A: 乃记之去(《小石潭记》)
B: 自钱孔入,钱不湿(《卖油翁》)
C: 杂然前陈者(《醉翁亭记》)
D: 一怒诸侯惧(《富贵不能淫》)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

②今江南未广,民亦劳止,愿陛下少更留神。

( 5 )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说说杜景俭、徐孝嗣的性格有什么相似之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永远的向阳花

①姥姥离开我20多年了。

②最后一次见姥姥是1994年的10月。当时到北京读大学才一个月,得知姥姥癌症已进入晚期,我焦急地请假一周赶回家探望。意想不到的是,我见到的姥姥面带微笑,之前听说的病痛仿佛从来没有发生过。她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幸福而兴奋,我也硬是把眼泪憋进了肚子里。

③一周时间,姥姥和我天南地北地聊,回忆我小时候怎么调皮,怎么气她,有时候怎么懂事,哄她开心,还给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那些日子里,我记得最清晰的是姥姥乐观豁达的笑容和话语:“人都得走,活得太长也受不了,我们不老你们怎么长大?我想得很开,这一辈子早年受不少苦,但孩子们孝顺,现在生活多好啊,很满足,很好。”她还说,等我回了学校,她就不在医院里受罪了,要回到农村家里,和我姥爷一起,叶落归根,心也就踏实了。

④最后分别的时刻,姥姥还在安慰我:“没事,大鹏,我身体感觉好多了,过一段学习不忙了你回来,我还给你做你最爱吃的鸡蛋面疙瘩!”

⑤一个多月后,姥姥去世了,当时的告别成为了永别。

⑥在我印象里,姥姥的一生像一株向阳花,给予他人的,永远都是温暖和希望。

⑦姥姥从小聪明善良,八九岁就开始伺候老人,30多岁时姥爷去世,她一个人照顾舅舅和妈妈,凭着一股坚忍豁达的劲儿,撑过困苦的年代,后来又靠种地纺棉花、养鸡卖鸡蛋供妈妈读完大学。

⑧我出生后,姥姥更是辛苦,父母忙于工作,全家的吃穿料理全靠姥姥一人忙活,70多岁了依然起早贪黑,从不知疲倦。当时家庭收入十分拮据,姥姥却从未让家人受冻挨饿,破旧的小屋里窗明几净,充满温馨,这都是姥姥的功劳。别人家主食都是在外面买,姥姥则自己动手蒸馒头擀面条,说每个馍每斤面条都能节约好几分钱。改善生活买点肉,姥姥也要先炼出大油平时炒菜,剩下的炖成大锅菜,多吃几天。全家人的衣服除了爸爸妈妈上班必须体面一些,我和姐姐的都要买大一点的,多穿一年,她自己则从不添置新衣服,说“老了,旧衣服缝缝补补就行了”。然而,苦难让她更知人情冷暖,邻居朋友的事情能帮的就帮,还尽量让别人接受得自然。

⑨记得有一家邻居孩子多,只有父亲工作,口粮不够吃。姥姥时不时让我们将刚做好的饭菜端过去,说是吃不完剩下的,还把我们姐弟的新衣服送给他们,说是小了,穿不下了。上世纪80年代,大家都是烧煤球取暖做饭,煤火炉烧起来很难,姥姥主动对左邻右舍说,大家都上班,谁回家看火灭了就来拿烧红的煤球。替别人着想已经成了姥姥的习惯。

⑩姥姥的言行不知不觉影响了我们几代人。妈妈上大学时,放寒假总是把师范院校发放的过年费拿出来,让更贫困的同学返乡,自己却留守在学校给大家清洗被褥;我们姊妹长大参加工作,姥姥常提醒我们在外要多关注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对所有人都要客气谦虚,吃亏是福。

⑪姥姥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对外孙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那就是: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为别人带去幸福,哪怕自己受点委屈。

⑫二十多年过去了,姥姥依然像一朵向阳花,在我内心深处灿然绽放,时刻温暖着我。

( 1 )第⑥段说“在我印象里,姥姥的一生像一株向阳花,给予他人的,永远都是温暖和希望”,请概括姥姥给予他人温暖和希望的事。(写出两件即可)
( 2 )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作用。

她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幸福而兴奋,我也硬是把眼泪憋进了肚子里。

( 3 )请从描写角度分析第⑧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 4 )文章题目“永远的向阳花”有什么作用?
( 5 )姥姥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现代文阅读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陈柏清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天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淤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条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过,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恨使我的心呼评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还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裸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裸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辫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冀冀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真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中,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征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 2 )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 3 )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

①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②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 4 )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 5 )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题:
在我们的成长岁月中,会收到很多礼物。也许,它是一盒香甜的生日蛋糕、一个漂亮的洋娃娃、一辆电动小汽车或者一本心仪已久的书;也许,它只是一抹关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祝福、一个有力的臂膀或者一副温暖的胸膛;也许,它来自于你的父母、师长、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也许它并不总带给你欢笑,也会有苦涩。但都值得你珍惜!

请以“礼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不少于5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早知如此-宁不相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