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韩愈字退之,欧阳修字永叔,他们都是唐代文学家,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B: 《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范仲淹,我们学过他的词《渔家傲•秋思》。 C: 宋濂,明初文学家,《送东阳马生序》是他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是一篇赠序。 D: 《行路难》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也是他的作品。 |
2、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B: 存在感其实不是锋芒毕露,而是一种让人舒适又信赖的感觉。 C: 他津津乐道地谈论着电影《阿拉丁》中与原版不一样的画风。 D: “五四”运动中,他是一个忧心忡忡,胸怀大志的热血青年。 |
3、 |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黧黑 蠕动 辚辚前进 气喘嘘嘘 B: 巍峨 倦卧 形如塔糖 纷至沓来 C: 皱褶 刀削 一如既往 再接再励 D: 沟壑 诺言 名副其实 接踵而至 |
4、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几句话,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清人张潮在其《幽梦影》中曾说:“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这话确有见地,人生一世,除了亲情、爱情外,友情更是不可缺的。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友情是一种纯度,爱情是一种深度,而亲情则是一种广度 C: 爱情是一种纯度,亲情是一种深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D: 亲情是一种深度,爱情是一种纯度,而友情则是一种广度 |
5、 |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前车乱扔垃圾,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一起耸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二十多辆汽车追尾,伤亡人数不断攀升。 B: 不一会,妈妈把脏乱不堪的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简直是妙手回春。 C: 有的游客明明看到景点有“禁止拍照”的提示,还是义无反顾地拍照留影。 D: 人生路上有时山高难攀,我们只有锲而不舍 , 才能登上理想之巅。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班干部和同学们的意见大相径庭 , 在参赛曲目的选择上根本无法达成一致。 B: 83岁高龄的徐静斐老人热爱绘画,她临摹的奔马惟妙惟肖。 C: 歌手谭维维走访祖国各地,将民间好声音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D: 虽然学生都能意识到网络游戏的弊端,但仍有少数学生对此不以为然 , 依旧沉迷其中。 |
7、 | 下列汉字的结构及笔顺规则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农”字第四笔写竖提,“丹”字共四画,最后一笔写横。 B: “爽”字先写横,再写中间的“人”,最后从左到右写四个“×”。 C: “堇”“重”二字结构相似,最后两笔都写横,横。 D: “车”字做独体字和做偏旁时,最后一笔都写横。 |
8、 | 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②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A: 触(感动) 鼎(大)B: 触(接触) 鼎(古代的一种锅) C: 触(接触) 鼎(大) D: 触(抵) 鼎(正在) |
9、 | 下列划线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人固善盗乎(本来)圣人非所与熙也(同“嬉”开玩笑)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是以躬历山川(这是因为)B: 为坻(不平的岩石)乃记之而去(表顺承)所以然者何(…的原因)不可知其源(它的,指溪水的) C: 其实味不同(它们的果实)若比邻(靠近)泥于掌故(对于)念无与乐者 (思考) D: 寡人反取病焉(辱)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 |
10、 | 下列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这本书塑造了很多智勇双全,善于劝谏的策士,如智勇双全不辱使命的唐雎,深谋远虑,有杰出军事才能的曹刿。B: 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透过英子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琦君的《春酒》回忆了母亲和春酒带给作者的欢乐童年。两位都是台湾作家。 C: 《满井游记》《送东阳马生序》《马说》三篇文章的作者分别是明代袁宏道、明代宋濂、唐代韩愈。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不仅展现了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民风,还反应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 |
古诗阅读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1 )诗人在抒发满腹愁绪时,写到了哪些景物?( 2 )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 1 )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①余 闻 之 也 久 ②非 复 吴 下 阿 蒙 ( 2 )下面划线词的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 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 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 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3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________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________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________ ( 4 )翻译下列语句。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5 )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
①些许卑微、羞赧的笑,对谁都一副讨好的模样,这让同学们从心底对他生出一丝厌恶来。我们很少尊称他老师,更多时候都是“呃,莫易昌!”这么直呼其名。
②听说,莫易昌幼年丧父,初中毕业之后,村小请他去做民办教师,课上得十分卖力。再后来,村里推荐他读了师范,他得以转正为公办教师,从村小调到了镇上的中学任教。莫易昌的老婆承包了学校的小卖部,莫易昌时常去帮忙,拿货,收钱,找零,一脸媚笑。
③我是转学插班进来的住读生。第一次单元考试之后,就成了莫易昌“钦点”的语文科代表。他操着半生不熟的普通话,在讲台上念我的习作,还推荐我当了学校文艺汇演的主持。“呃,你是莫易昌的爱徒呢!”班上同学打趣我,我非常懊恼。
④这年夏天,我们要去城里的十四中参加体育考试,莫易昌趁机给小卖部进货。他把整理出来的一沓沓零钱,都装在一个蛇皮袋里,然后一把薅在手上,穿得比平时更加皱巴,说是财不可外露。可当他进完货,去十四中接我们时,传达室的老先生不肯让他进去:“我说了,捡破烂的不许进学校!”“我不是捡破烂的,我是带队考试的老师!”“你可以当老师,那我都可以当校长了!”莫易昌急得满头大汗,远远瞧见我和叶子正在门口的小店买冰棒,便大声疾呼我的名字,高兴地跟老先生交涉:“你看,那是我的学生!”老先生把我们两个找来,一说原委,我跟叶子相视一笑,异口同声地回答:“他不是我们的老师!”说完撒腿就跑。
⑤不知道莫易昌后来是怎么进去的,我跟叶子恶作剧之后,都有些忐忑,总远远地躲着他。可是一个星期过去了,莫易昌并没有提起这件事情。但是我们都发现,莫易昌理了个精神的板寸,他的衣衫有了熨烫的痕迹,旧皮鞋也擦得铮亮。
⑥莫易昌虽然见谁都一副卑微的笑,可是,他在课堂上却有气盖山河的王者风范。有一天,莫易昌给我们讲《范进中举》。在讲到范进中举后发疯了的片段时,他突然一边拍巴掌一边跳,继而两臂一伸,仰天大笑几声:“哈哈,我中了!我中了!”一弯腰,讲台上码得整整齐齐的作业本被他拂落一地。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反应,他一掌把讲台给推倒了,还把鞋子脱下来扔向教室后墙,随即脑袋一歪,栽倒在地。我们吓得目瞪口呆,他却一跃而起,轻松地跳到教室后面,穿上自己的鞋子:“刚才我给大家再现了范进喜极而疯的情景。”
⑦接下来,这堂课闹哄哄的。有人在演胡屠户,有人在扮张乡绅。一个个都像得了传染病一样,在课堂上疯。后来的班级活动,班上的同学还正儿八经弄了个课本剧,元旦联欢时穿着奇装异服去参加才艺展示,一向严谨的校长都笑得直拍桌子,颁给我们一个最佳表演奖。
⑧也许是从这一堂课开始,我们不再讨厌他了。“呃,莫易昌!”我们的称呼里有了亲昵的味道,还觉得语文就是一门好玩的课程。我们玩课本剧表演,玩诵读比赛,玩赛诗会,甚至把古诗谱上曲子,唱得风风火火,还编辑了两期班级文学报。眼见着要毕业会考了,我们依旧玩得热火朝天。晚自习间隙,还有男生在教室后面用文言文上演《包公审案》。
⑨此后,我在继续求学的过程中和十多年的教育工作中,遇见过许许多多的老师,听过无数堂课,却再也没有一堂课能够让我那样记忆深刻。
⑩“呃,莫易昌!”我敲着敲着电脑,突兀地对天空喊了一声,仿佛他就站在我面前。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用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莫易昌的概况。三月艾草香
林巧赟
一个周末艳阳天,我们一家三口回到乡下的老家。正是春光大好时,路上不时可见油菜花、桃花、杏花竞相开放,在灿烂的阳光下艳得灼眼。
欣赏花儿看花了眼,低头却发现另有一番春意:A路侧,溪边,墙角,田埂上,乱石丛中,一簇簇嫩绿的生命毫不示弱地绽放着。远看团团簇簇,近看丝丝缕缕,鲜嫩碧绿的角状小叶片,上面铺着似有若无的白色绒毛,这就是艾草。蛰伏了整个冬天,蓄满了天地日月之精华,在大好春光里醒了过来!我禁不住满怀激动,像与好友握一下手,轻捋一把艾叶,空气中立刻弥漫开一种特殊的清香,沁溢出一股甘香。我贪婪地嗅着艾香,神清气爽,思绪飘向无忧无虑的童年。
那时,闲着无事,我常常会沿着小溪信手采摘艾草。溪边的艾草长得特别嫩绿、惹人怜爱,我不费吹灰之力,就采了一大捧,掀起衣角当菜篮子,带回家让母亲拾掇出好吃的。母亲把艾草洗净,晾在阳光下小半天,再用开水焯过后,捞到竹箕中,然后把艾草搓烂,把草筋全洗出来,只剩下绵软的艾草茸,加入糯米粉、红糖、碎花生仁等拌和搓揉了,做成小糯米团子,最后捏扁了放入锅中蒸。艾粄蒸熟了,颜色也变深了,墨绿墨绿的,清香扑鼻。每次我会迫不及待地待在锅边,等锅盖刚刚打开,热腾腾的白气还没散尽,就向母亲讨来一块艾草粄,换着手吹着气去咬第一口。口中,一种清香从舌尖蔓延开去直至鼻腔,又与刚从鼻孔萦绕进来的外面空气中的香味儿汇合。吃着母亲做的艾叶粄,我满嘴都是幸福的味道。
母亲却当成了宝贝,把它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每年的端午节,她把艾和茅草、桃叶捆在一起,挂在房门上方,说能驱邪避灾,保佑一家老小平安。在端午节的午时,哪怕再忙,她一定要到野外采艾,采回来晾在屋檐下,晾干后以备急时之需。她说,那天午时的艾,药力最强。有一次,我吃了寒凉的食物,肚子疼得厉害,母亲神情自若捋下一把干艾叶,用双手揉搓,直至揉成了艾绒。然后把黄豆大小的艾绒放在生姜片上,点燃艾绒后,把姜片放在我身上做艾灸。我至今还记得,她在我肚脐眼上放一块,双膝下,三寸的地方各放一块,直到我被灼得嘴里“呦呦”喊痛了,她才把生姜片拿开片刻,过一会儿再放上去。如此轮番换了几次后,我的肚子痛竟神奇地消失了。
那年,村里有个女子得了月风病。出于好奇,我拉着母亲的衣角去探望过一次。B看到原本清俊如花的姐姐被折磨得形销骨立,我悄然打了个寒颤。以后再也不敢进那扇门。每次从那户人家门前经过,我总是跳着脚,小心翼翼地躲开路边的药渣。那药渣红红绿绿,在我眼里是神秘、不祥的污秽之物。红曲、黄姜还有黑乎乎的不知名的药材,各种各样,药气氤氲。母亲不怕,还天天不厌其烦去送艾草。她说,艾草性温,可以治寒症,那些药中少不了艾草。不久,那个女子从屋里走出来晒太阳。看见我,她嫣然一笑,那笑容我觉得比太阳还要暖和。
都说女人如花,我却觉得母亲似平凡的艾草,粗生、易长,随意而谦卑。当人们需要时,她又毫不犹豫地奉献出自己的芳香和温暖。能把苦处人生过得有滋有味,就是一种大智慧。
(选自2016年3月14日《羊城晚报》,有删改)
( 1 )围绕“艾草香”,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哪几件事?链接一: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采葛)
链接二:小时候,故乡人每逢过端午节,都会采集艾草连同竹叶、石榴枝合成一小束,用红头绳绑了,挂于门额。大概也是避邪驱虫之意。现在想来,邪倒不见真有,但故乡人那种传统习俗,倒因为有了这些物质化的符号,深刻地印在了记忆中。(谢娇兰《三月乡间艾草香》)
链接三:羊却不爱吃,猪也不爱吃,大概都是嫌它气味的霸道。它是草里的另类,做不到清淡,从根到茎,从茎到叶,气味浓烈得汹涌澎湃,有种豁出去的决绝。采艾的手,清水里洗过好多遍了,那艾草的味道,还久久逗留在手上,不肯散去。苦中带香,香中带苦,你根本分不清到底是苦多一些,还是香多一些。苦乐年华,它一肩扛了。(丁立梅《艾草香》)
请以“那一朵花的香”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