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新郑市苑陵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潮汐 天然气 相辅相承 叹为观止
B: 翩然 流水账 人情世故 川流不息
C: 冗杂 霓红灯 大彻大悟 悬崖绝壁
D: 安祥 孺子牛 周而复始 销声匿迹
2、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绝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的接力奋斗。
B: 李晓霞在第52届世乒赛中夺得女单金牌,成就了个人的“大满贯”,成长为中国女乒首当其冲的“一姐”。
C: 在泰国《亚洲日报》副社长钱丰眼里,中国梦是一个科学的、脚踏实地的梦,不是好高骛远的乌托邦式的梦。
D: 5月18日,司法局张局长在全市安全会议上强调:“落实法规就得丁是丁卯是卯 , 不能有丝毫侥幸!”
3、

下列字词书写全对的一项 ( )

A: 焦燥不安 励精图治 对偶 寂寞
B: 走投无路 以柔克钢 捋起 什物
C: 语无伦次 莽莽榛榛 诀别 辨别
D: 无微不致 坚韧不拔 严厉 禀告
4、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法国作家让·乔诺在小说《植树的牧羊人》中虚构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的形象,通过牧羊人种树的故事,让人相信,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B: 量词是表示单位的词:“个”“台”等,表示事物的单位;“千米”“千克”等,表示度量衡单位;“次”“遍”等,表示动作行为的单位。
C: 《论语》共20篇,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诗经》合称为“四书”。
D: 从“狼狈为奸”“狼心狗肺”“狼子野心”“狼哭鬼嚎”这几个成语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的形象大多是贪婪、凶残和狡猾的,体现了汉文化对狼的排斥。
5、下列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设法治中国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
B: 弟弟已超重20斤了,他发誓再也不吃零食,结果不出两天,他就又重蹈覆辙了。
C: 晚上,明亮的路灯戛然而止 , 四周一片漆黑,原来是停电了。
D: 经过近一年的改造,我们小区彻底改头换面 。如今,小区内游泳池、健身器材、休憩长椅等一应俱全。
6、下列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________,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

②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________。

③妻常常________着张妈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

④它很________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A: 酸辛 预兆 叮嘱 悲愤
B: 酸楚 预警 叮咛 悲楚
C: 酸辛 预警 叮嘱 悲楚
D: 酸楚 预兆 叮咛 悲愤
7、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是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________;一阵杜鹃啼,________;一阵风起,________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

②便让每一棵柳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

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


A: ①②③
B: ③①②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8、

下来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这种年轻女子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B: 清国留学生头顶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C: 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D: 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9、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州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发现在例行检查时,一些网吧接纳了未成年人。(将“发现”调到“一些”的前面)
B: 李华做阅读题时非常细心,每一道题他都是经过长时间深思熟虑之后才动笔。(将“长时间”去掉)
C: 鲁庄公政治上的“鄙”表现在不懂得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是取信于民的道理。(去掉“的道理”)
D: 菊花茶之所以被归为就寝时的饮品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适度的镇定效果,对无法放松的神经或身体来说,它是天然的无副作用的中药。(将“的原因”删去)
10、选出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这是为什么呢?

②所以,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使眼睛疲劳。

③因为注视屏幕的时候,屏幕的强光、闪烁、颜色和亮度会迫使眼部肌肉更加努力伸缩,以保持视线清晰。

④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但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常常让我们感到眼睛疲劳。

⑤另外,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与屏幕的距离和角度也经常变化,会迫使眼睛加倍努力去聚焦。

A: ④①③⑤②
B: ①③⑤④②
C: ③⑤①④②
D: ④①③②⑤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蝈蝈和蛐蛐》,完成下题。

蝈蝈和蛐蛐

济慈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

隐藏在阴凉的林中,就有一种声音

在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上飘荡

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

沉醉在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

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

便舒适地栖息在草丛中间。

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

一片宁静,从炉边就弹起了

蛐蛐的歌儿,在逐渐升高的暖气,

昏昏欲睡中,人们感到那声音

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

( 1 )作为浪漫主义诗歌,本诗中蝈蝈、蛐蛐这两个象征意象,他们的鸣叫象征了什么?

( 2 )请找出诗中写夏景和写冬景的句子。

夏景:

冬景:

( 3 )诗中既有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有严冬寂寞冷清的景象,诗人写这些景象有什么作用?请说说看。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益其所不能________

②傅说于版筑之间________

③困于心衡于虑而后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的第一段通过列举事实说明一个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练。
B: 选文的第二段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C: 选文的第二段从个人成长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论述经受磨练的益处。
D: 选文说理善用排比,而且句式灵活,既给文章平添了气势,又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读书与思考》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与思考
①读书,顾名思义,就是同书本打交道。也许有人会问,这也需要方法吗?当然需要。假如一个同学天天读书,投入的精力很多,读什么记什么,这是不是最好的阅读之道呢?这样读书,也是一种读书法,古人叫做“记诵之学”,他这样用功地读书,绝对比不读书、不记诵要好。但这种读书,不能成为一种学问,不算是上乘的读书。因为他得来的学问是死的。读书多是好事,但还要用种种科学知识来帮助理解书本的内容。如果要使书本上的知识“活”起来,这就要想,要思考。
②在读书的过程中,要给思考留下余地。你在求知时,学进来的东西,如果没有同你原有的知识碰头,就只能摆在那里,不发生“化学作用”,无法变成你自己的养料。人的胃能够处理各种食物,自动地把它们划分为营养和废料,再根据人体的需要,分别输送给不同的器官。读书者需要动脑思考,吸收书本上的知识,为增长学问所用,这也和胃功能的原理是一样的。读书而能消化,书本知识就能与原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产生化学变化,然后把需要补进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学问,把不需要的东西排除掉,当做垃圾处理。
③改革开放以来,国外的思想、学说涌进了国门,一时令人应接不暇。青年人对新事物敏感,这当然是好现象。但也有些青年学生对外来的理论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消化,就盲目地追逐,结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了外国理论的跑马场。里面即使有好东西也不能好好地加以利用,更不要说分辨良莠了。这种情况,应当引起警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青年人,对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几近“不思”、“不学”,那不可避免地要陷入“罔”和“殆”的危机。我看是不能这样继续下去的。大家要有清醒的意识,要在读书上多用脑。读外国书如此,读中国书也如此。因此,在读书中,思考,才能剔除糟粕;思考,才能吸收营养;
④总而言之,在读书中,思考特别重要。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试结合语境,在选文第③段结尾的横线处补写出一个句子,与前面的句子形成排比句。

( 4 )选文在论述读书时引用了名言警句。请你根据平时的积累,另写三条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

( 5 )请写出你读过的一部文学作品并谈谈自己的体会。(提示:写出作品、作者、主人公)

阅读《过度理由效应》,完成小题。
过度理由效应
①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做过度理由效应。简单地说,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对这种过度理由效应的解释是,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而减少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这种效应将人们的动机转化为外部的因素,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
②有关过度理由效应最早的一个例子来自于心理学家马克·兰博等人1973年对一群3~5 岁大的孩子的实验。一组孩子只要用毡头笔画画,就会得到一条“干得棒”的缎带;另外一组孩子会不定时地收到同样的奖励;第三组孩子则不给奖。所有的孩子都用同样的画笔画画,而且绘画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活动。这之后,研究人员让所有这些孩子都再进行自由游戏的阶段,结果发现,之前每次画画都会得到奖励的孩子明显比其他人使用毡头笔画画的几率要小。研究者因此认为,期望的奖励会损害人们之前对一些很有意思的活动的内部动机。在兰博等人1976年的另外一个数学游戏实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③对于过度理由效应,心理学家们有着不同的看法。认知评价理论认为,那些有形奖励,比如说金钱,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控制力和强迫的源泉,它们可以降低人们的自我决定感,从而削弱人们的内部动机。而那些不定时出现的奖励并不会强迫人们完成某种任务,所以很难被视为一种控制力,也就不太可能削弱内部的动机。此外,无形的精神奖励,例如褒扬,会提升人们的自我决定感,并让人们感觉自己很有能力,因此提升人们的内在动机。
④过度理由效应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从一个侧面挑战了心理学理论中一直被公认的“强化原则”——奖励可以提升行为发生的概率。除此之外,过度理由效应在教育领域的实际应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此人们认识到物质奖励并非是万能的,而精神鼓励在促进儿童正确行为的塑造上却略胜一筹。不仅是对于儿童,心理学家伍德·黛西在1999年前后进行的一系列研究综述显示,物质奖励对内部动机的消解同样也发生在成人身上,特别是在不管任务做的是好是坏都有奖励的情况下。而精神上的激励,比如口头的表扬和非期望中的不固定奖励则不会降低内部动机,鼓励甚至还会提高内部动机。不过有的研究也显示,对于表现优异者和枯燥乏味的任务的物质奖励也会提高人们的内部动机。

( 1 )下面各句说法符合“过度理由效应”的一项是

A: 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强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B: 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弱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C: 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会强化或弱化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D: 孩子在玩弹子游戏时给予奖励基本不会影响孩子对该游戏本身的兴趣。
( 2 )第②段最后说“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什么?

( 3 )请用简洁的语言为“内部动机”这一概念作诠释。

( 4 )在美国,很多学校采取读一本书发一个奖品的办法鼓励孩子们读书,请结合本文内容,对这一做法作简单评价。

( 5 )读了本文,你觉得“过度理由效应”给我们哪些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习作题目:让 充满味道

要求:①立意正确,中心突出,内容具体、完整,表达真情实感。②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字数不少于400字。③先补充完整题目,再完成习作。④文中出现的地名、校名、人名,一律用“XX”代替,否则扣分。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17岁、伱装什麽成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