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顿有“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佳人来之感。 ②旁边有几株山茶花,正艳开着粉红色的花朵。 ③亭前的树上,雪很重,在雪的下层并结了冰块。 ④那花朵有些堕下来的,半掩在雪花里,红白相映,色彩灿然。 ⑤我们一直跑上最后的观海亭,那里石阶上下都厚厚地堆满了水沫似的雪。 A: ③②④①⑤B: ③②④⑤① C: ⑤①②③④ D: ⑤③②④① |
2、 | 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热爱”“野花”“承诺”“观测”都属于动词。B: 短语“地大物博”“宠辱不惊”“认真学习”“普通公民”的结构相同。 C: “在省‘中学生与社会’作文大赛中,我市多名中学生以别具匠心的构思和丰富鲜活的内容夺得一等奖。”这个句子的主干是:“学生夺奖。” D: “除非身体实在支持不住,他不会离开工作岗位。”这个句子是病句。 |
3、 | 柳永的词作虽然一直很受欢迎,但是却不为士大夫所看重,甚至为他们所不耻,因为在他们看来,柳永的词很是俚俗。苏轼也对柳永持贬斥态度,但是柳永有一首词却受到苏轼的推崇,以为“高处不减唐人”,这首词是( ) A: 《望海潮》 B: 《八声甘州》 C: 《雨霖铃》 D: 《满江红》 |
4、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自从开展“争做文明之星”活动以来,同学们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B: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但永远不变的是执政为民的理念与情怀 C: 能否培育文明家风,可以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D: 这次来给我们作报告的是两个街道办事处的干部 |
5、 |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寿镜吾是私塾的老师,他方正、质朴、博学;《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是鲁迅的骨学老师,他认真负责又尊重学生。 B: 《西游记》是明代作家吴承恩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其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情节,如“大闹天宫”“四圣试禅心”“偷吃人参果”“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等。 C: 虎妞是人和车厂厂主刘四爷的女儿,性格大胆泼辣,办事爽快利落,心计重;同时她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市侩气很浓。在与祥子的感情纠葛中,她一直处于被动地位。 D: 在慧驷各种美德的感化下,格列佛一心想留在慧驷国,然而慧驷国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消灭那里的耶胡,所以格列佛的愿望无法实现,无奈他只好乘小船离开该国打道回府。 |
6、 | 下列词语中都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泌人心脾 正襟危坐 莫明其妙B: 不屈不挠 轻而易举 迥乎不同 C: 重蹈覆辙 惊心动魄 正重其事 D: 登峰造极 吹毛求痴 狼狈不湛 |
7、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炫(xuàn)耀 御(yù)聘 骇(hài)人听闻 B: 爵(jué)士 称(chēng)职 钦(qīn)差大臣 C: 头衔(xián) 更(ɡēng)衣 分(fēn)外美观 D: 滑稽(jī) 的(dí)确 随声附和(hé) |
8、 | 选出下列句子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一把揪住了他的背包带。”这句话中,“揪住”是谓语。B: “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我们的心。”这句话的主干是“沙地刺痛我们”。 C: 说明文的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一篇文章中可以使用多种顺序。 D: “我母亲的气量大”是名词谓语句。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矫健 一代天骄 纯萃 鞠躬尽瘁 B: 寒暄 喧宾夺主 重叠 险象迭生 C: 慰籍 无精打采 翰林 浩瀚无垠 D: 报酬 以德抱怨 对峙 恃才放旷 |
10、 | 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 水污染防治是我国新时期发展中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B: 青年们要牢记自己的使命,不枉费光阴,面对时代的召唤,昂首阔步,一马当先。 C: 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苦心孤诣地学习,希望在中考时取得理想成绩。 D: 我们在加油站、车站、公园等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一些“奇葩翻译”,令人忍俊不禁。 |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馈赠 舒婷 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 生存不仅映照天空 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 把我吸取干净吧 缘着树根我走向叶脉 凋谢于我并非悲伤 我表达了自己 我获得了生命 我的快乐是阳光的快乐 短暂,却留下不朽的创作 在孩子双眸里 燃起金色的小火 在种子胚芽中 唱着翠绿的歌 我简单而又丰富 所以我深刻 我的悲哀是候鸟的悲哀 只有春天理解这份热爱 忍受一切艰难失败 永远飞向温暖、光明的未来 啊,流血的翅膀 写一行饱满的诗 深入所有心灵 进入所有年代 我的全部感情 都是土地的馈赠 ( 1 )请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旨。( 2 )你对诗的主体形象是如何理解的?( 3 )体味这首诗的意境之后,如何理解诗的题目“馈赠”? |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 1 )文段选自课文《________》,“臣”即________(人名)。(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追述三顾茅庐往事表达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忠诚之心。 B: 第②段中的“职分”主要是指“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C: 作者认为“斟酌损益,进尽忠言”与自己没太大关系。 D: 第③段“臣不胜受恩感激”流露出对后主深切的感激。 |
①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②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③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④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⑤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⑥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⑦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⑧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⑨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⑩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⑪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⑫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⑬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1 )选段有关闻一多先生“言”和“行”完全一致的事例有哪些?请简要概括。一片枣林的召唤
李登建
①一树一树的绿浪,你不由得怦然心动,脉管鼓胀。这片枣林里有很多几百年树龄的老树,三四百岁的顶多算是壮年汉子,五六十岁的不过是小儿童。而不论老的少的,枝干都疙疙瘩瘩,树结挨着树瘤,主干部分更是黑鳞斑驳,伤痕累累,那是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金丝小枣树每年都得开枷,树干上割一遭韭菜叶子宽、深到木质部的口子,以阻止花期养分倒流,多坐果。农谚云“芒种到,枷枣树”,农人都舍了麦田,提着篮子,拿着刀或镰,来到枣林。
②裹着枣花香气的暖风一缕缕一缕缕吹拂着,脸庞痒痒的、酥酥的,这是平原上最轻松最惬意的时节。谁会想到枣树们在忍受“割腹”之痛?但一个甜蜜的约定就这样揣在了心里,结结实实、粗手大脚的枣树们,和平原上质朴的庄稼人一样憨厚,从这一刻起,它们带着伤痛,没白没黑、顶风冒雨向前方迸发。
③秋天,枣儿熟了,又大又密的枣儿缀满枝头,沉沉的,风晃不动,那纷披的枝条仿佛一挂挂金瀑,流光溢彩,壮丽无比。哪一棵枣树不是凝紫垂丹,哪一片哪一坡不飞虹落霞?三天两头来枣园转悠、左瞅右瞧等消息的枣把式,眼睛眯着,皱纹里漾着得意,摘下一颗放进嘴里,“嘎嘣”,脆脆的,甜甜的。他们一分钟也不能耽搁,急巴巴找出长杆,但那和粗壮的手臂接在一起的长杆却不肯用力,只在树头上轻轻地抹。这亲密的接触让枣儿们大为感动,它们满怀欣喜从空中倾泻而下,哈哈地大笑,痛快地叫喊,欢畅地蹦跳。树下的炕席、床单、包袱皮上堆成玛瑙山丘,而成群结伙的顽皮“小子”则专钻草丛,在沟底栖息,可苦了捡枣儿的老婆婆。
④我从没见过这阵势,只恨眼睛、耳朵不够用,这里红雨阵阵,那边雷声隆隆。团团热浪猛烈地冲撞着我的胸口……
⑤我再也忘不了这片枣林,我好像它们能给予我某种感召和引领。地处渤海湾沿岸,黄河泥沙沉积,大海被驱赶着步步东移,海潮退去却留下了盐碱。这块土地并不肥沃,或者说有几分贫瘠。但是,枣树却不怕盐碱,不怕干旱,碱不死,旱不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这里生存了,一代一代繁衍生息,至今遍地都是它们的子孙。乡亲们亲昵地称它们“铁杆庄稼”。瞧它们的根,利器一样,猛往下扎,汲取地下苦咸的水,捧出来的却是世上少见的甘果。
⑥又一次看枣林是在冬天,这很重要,如果没见过冬天的枣树,你还不能真正认识它们。枣树们站在雪地上,就那么孤寂地站着,叶子凋零殆尽,当初光鲜的果实此刻正煨在别人的火炉里,自己只剩下裸露着的黑色枝桠。但是它们并没有让我们这帮前来赏景的人失望,那黑色的枝桠纵横交错,如蛟龙遨游,如乱箭穿云,如鹿角牛犄角,坚硬,倔强,刚直,遒劲,傲然。在这儿,我头一回发现“黑”是那么美,那么有力量,它竟突破铺天盖地的“白”的围困,跳起熊熊烈火般的舞蹈。等静下来,这“黑”与“白”又组成一幅简洁的版画,格调清新,意境深达,是一件大作品。老北风卷着雪粒呼啸而来,根根枝条铮铮作响,这是古老平原上悲壮的琴声。
⑦“唐枣树喊我们去了,快走啊!”我招呼同来的文友——来枣林是不能不瞻仰唐枣树的。这棵老枣树实际植于东晋,1680多岁,树身像一块布满青苔的假山石。像一堆锈蚀的铁。尽管有三五根树枝被劈断,整体看树冠却依然茂盛。啊,平原上耸立着这样一棵巍峨的大树,这块土地就不一般了,就有了魂。你看,这棵老枣树高擎着一杆绿色的旗帜,身后集结着百万大军,从遥远的地方走来,正气势雄壮她向前方进发。
⑧庆云人把这棵老枣树尊为神,写进县志,为它立碑,给它装了铁围栏。一位叫周德宝的七旬老人,雷打不动,早出晚归,义务看护它。我们每次来,老人都像见到亲人一样,笑哈哈地迎上前,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历史上瓦岗英雄罗成曾在树下拴马歇脚,以枣充饥;唐太宗赐给它“唐枣”的名字;明燕王扫北,它借漫天大雾庇护逃难的百姓;抗日战争时期,倭寇的铁蹄踏入枣林,他们找不到神出鬼没打游击的八路军,气急败坏地向老枣树挥起屠刀,当地村民舍身相护(和所有的千年树神一样,它也有一串传说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唾沫乱飞——这是一位出色的讲解员——他还讲他亲眼见到的一幕:世纪初一年夏天,一场狂风暴雨摇撼着庆云平原,唐枣树訇然倒地,这可把人们吓坏了,它哪里还经得住这般折腾?扶起它的时候大家心情异常沉重,都不抱什么希望了,可是它却又慢慢活了过来!——老汉一边比划一边说,干枯的眼里闪着泪花。
⑨我围绕唐枣树转了一遭又一遭,不愿离去。唐枣树始终沉默不语,神态安详。这是一位饱经沧桑、阅尽人间的圣哲,我能感觉到它目光深邃,里面包含了很多智慧,我想从中读出一点什么,即使读不出,在它的绿荫下站一站,那种踏实、安恬、幸福的体验也叫人难以忘怀。
(有删改)
( 1 )文章首先叙述 ________的情景,接着描写________的画面,而后描写________的景象,最后记述瞻仰唐枣树的见闻与感受。作文。
在你的心中,有些东西总会让你难忘,或是让你珍惜、让你深思、让你感动。这是为什么呢?请你选择一个角度,把在你心中留下印记的人、景或事件生动具体地描述下来。
要求:①写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②注意书写工整、清楚、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