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若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浓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难写出高品位的作品来的。B: 随着韩国一意孤行决定部署萨德,中国民间的抵制、抗议声此起彼伏。 C: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坚决拥护取缔国内长途和漫游费。 D: 新疆,真是个萌生诗情触动情怀的地方。走入新疆,你会对天人合一的粗犷顶礼膜拜。 |
2、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蒲松龄是清代文学家,代表作有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是郭沫若对蒲松龄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 B: 《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羊脂球》《悲惨世界》等,他与俄国的契诃夫和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 《阿长与〈山海经〉》是《朝花夕拾》中的名篇。《朝花夕拾》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一部小说集。 D: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英国诗人普希金的诗作,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他的著名诗作还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
3、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背景必须独立成段。 B: 诺贝尔奖主要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首届诺贝尔奖是1901年颁发的。 C: 《“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主要介绍的是中国10米跳水冠军郭晶晶在印度新德里获得冠军的精彩瞬间。 D: 《一着惊海天》是一篇通讯,主要报道的是我国核潜艇首次成功潜入深海的情况。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我奢望同学们能安安静静地上晚修,不要随意打扰周围人。 C: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 眼看冬天来了,奶奶苦心孤诣地缝制着棉拖鞋,希望能给家人一份温暖。 |
5、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让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世界逐渐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去掉“让”) B: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校园欺凌干预、预防和处理的机制,保障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将“处理”与“干预”对调) C: 汉语取代8语成为韩国第二外语的原因,是因为韩国人意识到中国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去掉“的原因”或“因为”) D: 投资环境的好坏,服务质量的优劣,往往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在“经济”之后加“能否”) |
6、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B: 今年4月1日,在南京市国际写作中心,举行了“秋雪湖之春”书画家笔会。 C: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为《中学生阅读》题词:阅读不仅改变人的命运,也改变人类的命运。 D: 我市推动医药产业链前延后伸,全力建设医、药、养、游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集聚示范区。 |
7、 | 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岑(cén)寂 倔(jué)强 揠苗助长 B: 赎(shú)罪 惬(qiè)意 含辛如苦 C: 给(ɡěi)事 澄(chénɡ)清 花团锦簇 D: 嗤(chī)笑 矜(jīn)持 头昏目玄 |
8、 | 下列各组词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 ) A: 天罡 gāng 酷爱 kù 戏谑 nuè 趾高气扬 zhǐB: 寂寥 liáo 冗长chén 肃杀 sù 恍然大悟 huǎng C: 毛坯 pī 无垠 yín 黄晕 yùn 远涉重洋shè D: 山麓 lù 隧道 suì 抽噎 yē 棱角分明 líng |
9、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 ) B: 腼腆(diǎn) 忌讳(huì) 人影憧憧(chōng) C: 捏着(niē) 纵情(zòng) 迥然不同(jiǒng) D: 阔绰(chuò) 踱步(duó) 气喘吁吁(xū) |
10、 |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私塾 鉴赏 惟妙惟肖 重岩叠嶂 B: 掩映 寂寞 因地治宜 长途跋涉 C: 蔷薇 挖掘 巧妙绝伦 络绎不绝 D: 喧嚣 休憩 就地取材 苦心孤诣 |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①武陵春(李清照) |
文言文阅读。 见有人弈观者五六遂滞焉 ( 2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鲁人刘仁嗜弈________ ②刘愕然________ |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①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天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际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做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前先到过这里了。
②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以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方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竞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一一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唯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③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非常可怕。”
④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⑤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⑥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 1 )选文①②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①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②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
( 3 )从斯科特决定为阿蒙森的业绩作证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具有怎祥的品质?阅读议论文《要有点人情味》,回答小题。
要有点人情味
①“无情未必真豪杰”,鲁迅如是说。这是70年前的箴言,流传至今而不被磨灭,定有可取之处。新的时代,忙碌的生活节奏,常使人情变得淡漠,而淡漠之后,人们却不禁想起那份最古朴的感情:人情!于是人们不禁呼唤着“人情味”的归来。
②科技革命一次一次地把人类推向文明。不可否认,现代而进步的机器电子文明使我们的生活愈加地舒适与便捷。有了电脑,不出门而知天下事已不是神话。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次又一次和他人交流沟通的机会。有了E-mail,有了特快专递,有了可视电话。世上已不复飞鸿与尺素的浪漫和温馨,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一步步扩大,扩大到已不是“一米线”礼貌的范畴。诚然,朱光潜先生告诉我们:“距离产生美感”。但,太过遥远一切都不在视线内,一片空茫,何来美感?幢幢摩天大楼拔地而起,新式公寓的封闭性,给芸芸众生划定的范围,看似宽大舒适,其实,却失去了许多与旁人交流的机会,天天与邻居擦肩而过,却不知彼此的姓名,乃至当遭遇灾难,如失窃、失火却因相互陌生而置若罔闻。人情淡漠至此,这些所谓的“家”不过是新一代的“鸽子笼”,不似四合院的温情,不如弄堂的亲切。
③人,生来需要友谊,需要关怀,需要慰藉,需要交流,需要宣泄。物质文明并不代表一切。德莱塞的《欲望三部曲》早就揭示了人情淡漠与物欲横流的美国社会渐渐泯灭的过程。甚至19世纪的巴尔扎克,也替我们描摹出一幅金钱维系一切人际关系的画面。我无法想像,我们真的会存活于艾略特笔下的《荒原》,也不想成为加缪笔下的《局外人》。一切的人都带着面具:领导严肃,下属恭敬,邻居不亲,兄弟不友,朋友无谊……难道,真的让我忘记你的脸,只因人情好似云烟?幸好,现实还存有一些温情:欧·亨利的《最后一片树叶》告诉了我们什么叫相濡以沫,而一个个文明小区的涌现,希望工程的浩大影响,以及中华骨髓库的建立……这一切,预示着“人情味”的回归。
④并不是只有田园阡陌、男耕女织才是人情的表现,现代的城市,虽然是由钢筋水泥堆筑成的,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那么,人情就离我们不再遥远。
请以“与你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和学校名;④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