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谥号为“靖节先生”。 B: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 《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赋、比、兴是其基本表现手法。 |
2、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一只老年斑羚摔得肝脑涂地。B: 以前的科幻电影中的许多设想,当时看起来真是不可思议 , 现在却不断地变为现实。 C: 这里古民居鳞次栉比 , 虽经历风雨,渐显颓唐,却仍让游者深感其往日的辉煌。 D: 这个白天看上去很一般的城市,一到晚上就流光溢彩 , 几乎可以与上海南京路媲美。 |
3、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脆红李不仅让当地村民从中受益,也给刘永刚带来了致富的希望。 B: 近日,遵义市老年大学到遵义市汇川区上海路街道航宇社区开展送文艺进社区。 C: 贵州省政府批复同意将遵义、思南、石阡8处街区列为贵州省历史文化街区。 D: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了解季节、节气的特点,使巩章玉创作了许多与之相关的作品。 |
4、 | 请选出对于名著《草房子》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桑桑转到油麻地小学的时候,桑乔给大家介绍他,同学们都鼓掌,只有秃鹤例外。 B: 纸月在临走前,送给了杜小康一个书包。 C: 邱二爷死后,邱二妈也得了病,细马靠自己的能力撑起了这个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小男子汉形象。 D: 桑桑得病了,蒋一轮老师把他叫到药寮,讲自己的故事鼓励桑桑“别怕”。 |
5、 | 下列词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娴熟(xián) 解剖(pāo) 粲然(càn) 丘壑(hè) B: 诘责(jié) 仲裁(cái) 酷似(kù) 歼灭(qiān) C: 星辰(chén) 镂空(1ǒu) 颓唐(tuí) 渗透(shèn) D: 锃亮(zèng) 遒劲(qiú) 沿溯(sù) 万仞(rèn) |
6、 | 十三经是历史上十三部儒家经典的总称,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粱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十三经由汉代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最终形成于什么时期?( ) A: 唐朝 B: 五代 C: 南宋 D: 明朝 |
7、 | 下列加线字的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B: 绽(chàn)出 打折(zhé)了腿 一曝十寒(bù) C: 嗟(jiē) 偃(yǎn)旗息鼓 有恃无恐(shì) D: 阴晦(huì) 惘(wǎn)然 一蹶(jué)不振 |
8、 |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抚模一本书,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②在温暖的阳光下,你与一段优美的文字邂逅。③这些文字不端架子,如行云流水,又如云端紫燕,显得气象万千。④此刻,你就沉溺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仿佛和一位智者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你的心就长出了翅膀。 A: 两个“和”字都是连词,“行云流水”是并列短语,“娓娓道来”是主谓短语。 B: “抚摸一本书,不只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这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复句。 C: “在温暖的阳光下,你与一段优美的文字邂逅。”这个句子中,“在温暖的阳光下”作定语。 D: 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沉溺”改为“沉浸”。 |
9、 | 下列各项对语法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雄伟”“壮丽”“非常”“宁静”都属于形容词。B: 短语“黄麻起义”“天堂美景”“赤壁风光”“武穴酥糖”的结构都相同。 C: “投资亿元的武穴梅苑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建成并开始使用”,句子的主干是“示范园建成使用”。 D: “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中“飞出”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地刻画出小孩活泼灵动的性格。 |
10、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xĭng) 恶劣(lüè) 绯红(fēi) 锃亮(chéng) 强聒不舍(qiăng) B: 炽热(chì) 倔强(jué) 稽首(qĭ) 腈纶(jīng) 自吹自擂(lěi) C: 瞥见(piē) 愧赧(năn) 缄默(qiān) 娉婷(pīng) 气冲斗牛(dŏu) D: 粗犷(guăng)匀称(chèn) 怂恿(sŏng) 惩罚(chéng) 锲而不舍(qiè)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 1 )诗句“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 )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 2 )[甲][乙]两文都抓住了两岸之山 的特点进行描述。[甲]文中“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夏水 的特点。( 3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略无阙处 ②沿溯阻绝 ③属引凄异 ④泠泠不绝 (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②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 5 )[甲]文中写到“高猿长啸”,[乙]文中写到“猿鸣至清”,试思考两篇文章描写猿鸣的作用有什么不同? |
诗中有画不是图
①我们常用“诗中有画”来形容那些形象生动的诗句。于是,有人喜欢辅以图片来帮助理解诗歌。例如,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配上庐山瀑布的图片,把凝练的诗向具体化,把文字的表述形象化。但事实上,这样做的后果是,我们可能滞于肤浅,不能切实有效地理解诗作。这里,我们或许错误地理解了“诗中有画”的本意。因为,诗中有画,强调的是一首诗自成的艺术境界。
②诗中有画,源自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从“诗中有画”一语的出处来看,苏东坡在评价王维的作品(《蓝田烟雨图》时说:“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在字面义上,苏轼的确是形容王维的诗绘声绘色,吟罢让人置身画中。但实际上,苏轼眼中的画不是西方绘画,更不是我们日常拍摄的照片,而是我们传统的中国画。中国古典诗歌与中国传统画在气质、品格和精神上具有同一性,它们都承我着中国人的审美方式和生命精神。中国的文化传统注重的是精神、内蕴、风骨等。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诗中还是画中,景物早已不是自然之景,而是融入了人的情感、理趣和气的。可见,诗中的“画”,不仅在于见“形”,更在于见“意”。
③诗中有画,源自对诗歌意境的品味。前面谈的是古典诗,再来看现代诗中的“画”:阅读《再别康桥》这首诗时,我们会用“绘画美”来形容这首诗的艺术特色,这本身没有问题。但诗中所写的“云彩”“波光”“全柳”“青荇”包含着诗人特的情感,这是多么真实、精美的图片都无法取代的。因为诗中之景不是一般的景,而是意象。所谓意象,简単地说就是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是心与物的融合与统一。这些意象的交织,共同构成了康河河畔静谧秀美的风光,同时蕴含着诗人对景物的陶醉、对人生理想的逐梦和对离别时分的留恋。即便是单一的意象,也远远超越图片的信息量。在这首诗中,由多个意象共同构成的动人意境,其表达效果,图片就更难以企及了。
④为什么一样的庐山瀑布,孟浩然看到了,会写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李白看到了,会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张继看到了,会写成“花映新林岸,云开瀑布泉”;我们看了,却往往想到的是举起相机或手机来拍照。如果我们不能从景物中见情、见理、见精神,或者通俗点讲就是“不走心”,那我们的诗心就永远不能唤醒。
⑤综上所述,当我们说“诗中有画”,是说这首诗具有自成的艺术境界,而不是说,我们看到诗就看到了真实的景物。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提出观点 |
A________ |
分析论述 |
从“诗中有画”的出处,分析出苏东坡所说的画应指传统的中国画. |
B________ |
|
得出结论 |
C________ |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何其芳《新月》)
阅读提示:这首小诗,借助“新月”“小船”“花香”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
“图”是:
“画”是: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唱。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都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儿?”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里。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有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上哭了。那一刻,她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儿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亲。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呀,扫大街还忘不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拿走长笛,扔进了城外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笛子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孩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里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您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大雪天骑车子给人家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蔓延开来,飞扬在屋子里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 1 )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 3 )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 4 )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文。
题目:今夜无眠
要求:①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②不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③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