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古田县第六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面的诗句、谚语、典故在文中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B: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瞿塘峡的雄伟、壮丽。
C: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赴”字运用巧妙,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D: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2、《日出》属于( )
A: 独幕剧
B: 三幕剧
C: 四幕剧
D: 五幕剧
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成语,正确的一组是 ( )
①故宫博物院的珍宝馆里,陈列着各种奇珍异宝、古玩文物,令人______。
②玉器厂展品室里陈列着鸟兽、花卉、人物等各种玉雕产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______。
③汽车向神农架方向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____。
④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珠宝,翡翠、玉雕、字画,品种齐全,真是______。

A: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B: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C: 应接不暇 美不胜收 目不暇接 琳琅满目
D: 目不暇接 美不胜收 应接不暇 琳琅满目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铭”,刻在器物上的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一般文辞精炼、讲究押韵。后来成为一种文体,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文中的主旨句是“何陋之有?”。
B: 原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作者保尔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才写成的。
C: 杜甫的诗“三吏”“三别”,真实的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时期,战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极大破坏,《石壕吏》便是其中的一首。
D: 新闻又称为消息,其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一则新闻通常包括标题、电头、导语、主体和结语这五结构。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是( )
A: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拙病:倒霉的病)
B: 宗师说我火候已到。(火候:这里指写文章的功夫)
C: 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带挈:提携,提拔)
D: 屠户被众人局不过 , 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6、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与名著的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朝花夕拾》;《智取生辰纲》选自施耐庵的长篇小说《水浒》。
B: 按作者所生活的朝代先后顺序排列下列诗文应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饮酒》《游山西村》《山坡羊•潼关怀古》《送东阳马生序》。
C: “人,应该赶快生活”出自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这句话告诫人们不要荒度光阴,要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
D: “好事情”是鲁滨孙在使人部落冲突中就起的“野人”,是一个勤劳、聪明、知恩图报、向往文明生活的被殖民者形象。
7、为划线字选择正确读音( )

卷平冈

A: qí
B: qī
C: jì
D: jī
8、下列通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pěi) (bǐng)弃 (kè)尽职守
B: 躯(qiào) (ruì)凿 鳞次(zhì)比
C: 取(dì) (zhǎo)泽 随机(yīng)变
D: (shàn)笑 (rǒng)杂 相形见(chù)
9、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期间,在北京到处都能听到人们津津有味的谈论。
B: 中国到底要造多少艘航母?真正答案让广大军迷喜出望外
C: 读书跟吃东西一样要细嚼慢咽,慢慢品味,不能囫囵吞枣
D: 缺乏自信的人说话总是吞吞吐吐,做事也是蹑手蹑脚
10、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固执己见 流连忘返 无拘无束 通霄达旦
B: 不动生色 遍稽群籍 不辱使命 置之死地
C: 蹑手蹑脚 津津有味 无可耐何 喜出望外
D: 心如铁石 博学多才 老成持重 寻章摘句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1 )诗中的“登高”一词能让你想到此诗应写于传统节日“________”?
( 2 )请你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所表现的情感与画面描述出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臣过河南,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以数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岁余,东海大治。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删改)]

【注释】①谒者:官名。②河南:指河南郡。③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④矫制:假传圣旨。⑤数:屡次。⑥黄老之言:指道家学说。⑦大指:大的原则。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上使黯往视之________

召拜为中大夫________

( 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B: 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C: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D: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 4 )文中的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________的品质,从原文中“________”这一句可以看出。
( 5 )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异想天开的孩子——爱迪生

美国人汤姆斯·阿尔发·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发明家,他以造福于人类的众多发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爱迪生的发明很多,他和他的助手们一共发明和改进了一千三百多种东西,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四重电报”装置、电话中的话筒、留声机、电灯、电影摄影机、碱性蓄电池等等。由于他的发明实在太多,因此有“发明大王”之称。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诞生在美国俄亥俄州的米兰市。他家祖籍荷兰,于1730年迁往北荚,初居新泽西州,1842年才迁往俄亥俄的米兰。家里比较贫穷,主要是靠父亲种田维持生活。爱迪生六岁时,就跟着父亲到田里去做些零活。

爱迪生小时候并不聪明,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对于任何事物总喜欢追根问底,就是日常见惯的现象,他都要仔细看看。比如,大树怎样生长,树叶是什么形状,他往往一看就要看上半天。他不但好奇爱问,而且什么都想亲自尝试一下。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亲急着到处去寻找,最后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十分奇怪,一直想自己也试试看。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是一个劲地盯着父亲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从此,大家都说爱迪生是个“呆子”。他常常站在街头上抄写商品的商标和广告,而且逢人就问,不怕别人讨厌,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为止。小爱迪生由于好奇,经常闯祸。有一次,为了考察火的奥秘,他试着在邻居的谷仓里燃起一堆火,这立即引起一场熊熊大火,爱迪生也为此遭到一顿毒打。

在爱迪生七岁时,他的家庭在米兰维持不下去了,不得不迁到密西根州去,父亲在那里以木工为业。

就在这一年,爱迪生上学了。当时学校课程设置呆板,还实行体罚学生的制度,幼小的爱迪生,十分不满意这种教育方法。老师讲得枯燥无味,引不起他的兴趣。他功课学得不好,可脑子里却装着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经常提出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在当时那样的学校里,这样一个异想天开的孩子,当然不受欢迎,同学们都说他笨,连老师也说他是个“低能儿”。在校学习不到三个月,老师便把爱迪生的母亲叫来,对她说:“汤姆斯这孩子一点不用功,还老是提一些十分可笑的问题。昨天上算术课时,他居然问我二加二为什么等于四,您看这不是太不像话了吗?我看这孩子实在太笨,留在学校里只会妨害别的学生,还是别上学了吧。”就这样,爱迪生被迫退学。这是他一生所受到的惟一的正式教育。

离开学校后,爱迪生就跟着父亲学木工,空下来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读书写字。

爱迪生的母亲原是小学教员,对教导孩子很有耐心,也很有经验。常给他讲一些名人的故事,说发明万有引力的牛顿,小时并不聪明,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竟成了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母亲还不断给他鼓励和教育,不厌其烦地解答他所提出的各式各样的问题。

由于母亲循循善诱,爱迪生聚精会神地读了不少书,遇到难懂的章节,也决不放过,他一定要问个明白,懂个透彻,因此学习进步很快。有一天,母亲给爱迪生买了本《自然读本》,他立即被书中的科学小实验吸引住了,从此经常照着书上讲的方法去做实验。后来,爱迪生曾回忆说:“《自然读本》是我第一次读到的科学书籍,那时我还不到十岁。”这本书引起了小爱迪生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他做了大量的实验,培养了他进行实验的能力。

( 1 )上面事例,说明爱迪生是个什么样的孩子,请从文中找出原话来回答。

( 2 )爱迪生总共受了多长时间的正规教育?老师是如何评价他的?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阅读文章,并完成下列小题。

你遗失了感动吗

何爱兰

感动曾是万金油,适用范围宽广,心理效果显著。以感动为核心,能搜索到一系列“善良”“真诚”美好的形容词。但是随着感动本身被质疑被滥用,人心变得日益“坚硬”。在节奏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是否把感动遗失在了风里?

上课时,跟学生们谈起“感动”这个话题。我问:“感动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感动的本质和内核是善……你们曾经让人感动过吗?”

他们就像回答明天有没有劳动课一样爽快,异口同声地回答:“没有!”

“那么,被感动过吗?比如读到一篇文章,认识一个人,或者听一首歌。”我继续启发孩子们。他们交头接耳,窃窃私语,零零星星地再次回答:“没有,老师!”这个答案,让我心情沉重起来。看着孩子无邪的笑脸,我难以置信。真的没有什么让他们感动吗?

“你们的父母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也不曾让你们感动吗?”

“天天读书,周末补课,晚上自习,哪有时间被感动啊。”有嘴快的孩子回答。还有的孩子在沉默。是这个世界变得冷漠,还是他们的年纪太稚嫩?或许是,我们一向都看重他们的学习成绩,以致他们渐渐丧失掉感动的能力我们都不心惊?而成人的世界,又有多少人,已经不会感动?

我的心,被什么敲打着。倘若,青春的回忆只剩下书本和试卷,那将多么乏味!而面对值得感动的事件毫不动情,又是多么遗憾。

清晰记得,多年前的那个正月十五,我提着行囊走出家门,对母亲的絮叨保持抵制的沉默。外面正是鹅毛大雪,很冷。我坐上人力车,催促母亲赶紧回家,她却忽然记起了什么,让我等等,立刻转身走回巷口。半天,她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塞给我一只热乎乎的热水袋:“刚灌的,焐上就不冷了。”车子发动了,我一直没有回头,抱着热水袋,泪水流了一脸。

那次,我第一次懂得感动,懂得了风雪中的母亲。

20岁时,我曾经待业,想读书,又没钱交电大的学费。一位好友来看我,不厌其烦地劝我振作,陪我一个下午。临走时,她将一张50元(那时可不是小钱)搁到桌子上,看见我的惊愕,她微笑着说:“不要拒绝我,去买书吧,快乐地生活。”

感动就这样悄悄延伸。

刚参加工作,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我紧张慌乱,嗓子也莫名其妙地哑了。后面听课的是全校优秀教师,却一直微笑着,给我鼓励的目光。下了课她走到我身旁,真诚地说:“比我当年强多了!”

即使一面之交,感动也会如期而至。

不久前,又在“感动中国”的晚会看到徐本禹,一位放弃读研到贫困山区支教的大学生。他说:“有一次我给学生们布置作业,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道:2008年,如果我能到北京去看一看,住一住北京的平房,我就是最幸福的人……看到这里我流泪了。很多次面对着孩子们我都流下了眼泪,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然而,我知道他的眼泪为何而流。这绝非脆弱,而是大爱。正是这大爱,才让他有勇气,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即使素不相识,我跟许多人一样,被徐本禹深深感动。

如果没有感动,我们的心灵将盛放些什么?我们的幸福如何延伸?肖复兴曾在文章中写道:“我们还能不能够被哪怕一丝微小的事物而感动得流泪,是检验我们心灵品质的一张pH试纸。”感动,其实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检测。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

生活里难免存在欺骗、背叛、诽谤和冷漠;但是,请让自己依旧被感动,为某个人某个故事瞬间流泪,而且被这力量催促着去做点什么……只有懂得感动,才会相信这个世界有干净的奉献,有纯粹的温暖,才会懂得世界万象,何为表里。

( 1 )通读全文,作者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2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中作者四次被感动的事件。
( 3 )如何理解“如果你的心灵刀枪不入,坚强无比,那就是一块什么都不长的盐碱地了。”这句话的含义?
( 4 )谈谈生活中你的一次“感动”或者“被感动”经历及体会。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母亲的一句叮咛,老师的一个眼神,朋友的一声问候,陌生人的一次热情相助……都让我们备感亲切、备受鼓舞,也是我们走出风雨,走向远方的勇气和力量。
请以“点点滴滴都是爱”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出真情实感;②结构完整,卷面整洁,字数不少于600字;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空虚人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