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夏家巷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隐匿 饶恕 通霄达旦 周道如砥
B: 馈赠 胚芽 断壁残垣 遮天蔽日
C: 沉湎 娇奢 蹑手蹑脚 天伦之乐
D: 芳馨 臆测 一泄千里 乐此不疲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仰幕 可歌可泣 家喻户晓
B: 谣言 妇儒皆知 鞠躬尽瘁
C: 奠基 锋芒必露 当之无愧
D: 选聘 层出不穷 至死不懈
3、

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顶是 ( )

位于百色市田东县境内的棋盘滩,因石块被水流纵横切割得整齐有序酷似棋盘而得名,_____,石块就像浮在水面。______河水冬暖夏凉,清澈见底,______在纵横交错的石块生漫步,会感到心旷神怡______。

①仿佛进入奇妙无穷的人间仙境 ②棋盘内潺潺流水常年不断

③水底的绿藻和游鱼清晰可见 ④行人踏石而过,河水不沾湿鞋底

A: ②④③①
B: ③④①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①④③
4、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阻(è) 菜(qí) 责(jié) 玲珑透(tì)
B: 鸣(háo) 蓬(hāo) 褓(qiáng) 廓然无(lèi)
C: 默(jiān) 归(jiù) (yīn)庇 怏怏(yàng yàng)不乐
D: 静(mì) 荒(miù) 行(qián) 尽职守(kè)
5、

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老师慈爱的笑容和亲切的话语时时浮现在他的眼前。
B: 只有不断学习,努力钻研,我们的学习成绩就会提高。
C: 经过反复推敲,他终于找到了解决和发现问题的好办法。
D: 我们通过外交谈判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香港回归到祖国怀抱。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内容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刘湛秋的《雨的四季》,表现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雨的情义,把雨表现得可感可触、亲切可爱。
B: “管鲍之交”“割席断交”等故事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待交友的原则。
C: 《秋天的怀念》两次写到“看花”,文中的“我”在亲情的沐浴下,从渴望无助到最后的积极向上,领悟了生命存在的意义。
D: 《观沧海》是乐府诗中的四言诗,它押韵灵活,想象宏伟;《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前三联写佛晓行船之景,又隐含哲理。
7、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到北斗系统的强大功能,民族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B: 美国个别政客咄咄逼人 , 企图把自身抗疫不力的黑锅归咎中国。
C: 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汗牛充栋 , 不可胜数。
D: 今年国庆和中秋不期而遇 , 家国相拥,举国欢庆。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下列对本诗内容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B: 颔联总写秋色,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也笼罩在一片夕阳的余晖中。
C: 颈联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
D: 尾联写诗人遇到不相识的人,因兴致高而想长歌一曲以抒发愉悦之情。
9、

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笨拙 悖谬 不言而喻 一劳永逸
B: 愤慨 隘口 痛心疾首 稍纵即逝
C: 眷顾 蹒跚 兴致勃勃 无动于衷
D: 鳞峋 谩骂 死心塌地 水泄不通
10、

下面句子中加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何不试之足?以“用”。
B: 先自度足。其:他的。
C: 信度,无自信也。宁:宁可,宁愿。
D: 市 , 遂不得履。罢,罢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注】①野步,意即郊野散步。

( 1 )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 2 )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了同一种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试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后面小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 )解释画线字的意思。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②便还家( ) ③无论魏晋( ) ④不为外人道也( )

( 2 )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3 )选文中描写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 4 )为什么桃花源中的人在渔人离开时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拾穗的脚步》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拾穗的脚步

李良旭

①迈着匆匆的脚步回到乡下,已是晌午时分,午后的阳光,火辣辣的,没有一丝阴凉。正是稻子收割的季节,空气中,散发着刚收割下来的稻谷的清香味,袅袅娜娜,沁人心脾。

②路过一块田地,我忽然看见母亲还在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那一刻,我忽然僵住了,站在田埂上,直愣愣地看着稻田里正在拾稻穗的母亲。母亲的身上洒满了金色的阳光,泛着金色的光芒,斑斑驳驳的,很晃人眼。母亲70多岁了,可是她却在家呆不住,她牵挂的是收割好的稻田里那些散落的稻穗。那些黄澄澄的谷粒,在她心里,就像金子般地散发着眩目的光泽,熠熠生辉。

③只见母亲挎着一只篮子,目光在地下仔细寻找着。母亲岁数大了,眼睛早已模糊了,可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母亲到了田里,看到那些散落在田地里的稻穗,却一目了然,看得分外明亮。而我却看不见那些散落在稻田里的稻穗,看到的只是一簇簇稻茬。

④我想起小时候,每当到了稻子收割的季节,母亲就会叫我到收割好的稻田里拾稻穗。我兴奋地撒着欢,在稻谷飘香的稻田里四处奔跑。说是到田里拾稻穗,可是,疯了一天,却没捡回几根稻穗,多的是身上被刮破的道道血痕和泥泞。

⑤母亲拎着满满一篮子拾来的稻穗,看到这一幕,脸上总是露出一丝嗔怪和爱怜,说道:“你看看,稻穗没拾几根,身上倒刮破了这么多血痕,快让我帮你擦擦药水。”

⑥我睁着一双懵懂的眼睛,对母亲说道:“我怎么看不见稻田里有掉落的稻穗,您是怎么看见的?”

⑦母亲含嗔道:“你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只知道在稻田里疯跑,哪能拾到掉落的稻穗?”

⑧母亲的话,让我好生困惑:我拾穗的脚步太慌乱了?

⑨此时,看着母亲顶着这么烈的太阳出来拾稻穗,我心里不禁有些埋怨。稻田里散落的这几根稻穗拾它干什么?现在生活比过去要好多了,家里米缸里,又不缺这几粒谷子,呆在家里休息多好。

⑩母亲不经意地抬起头,发现我站在田埂上,脸上露出欣喜的神色,她大声地招呼道:“孩子,你什么时候回来的啊?”

⑪我答道:“刚回来,正在看您拾稻穗呢!”

⑫母亲笑道:“那你下来,和我一块拾稻穗!”

⑬听了母亲的话,我不由地抬头看了看天空,心里直犯嘀咕,在这么烈的太阳下拾稻穗,真是活受罪。可是,看着母亲那殷殷期待的目光,我踟躅了一会儿,才悻悻然走下田地里。

⑭母亲笑着说道:“孩子,我们将剩下的一半稻田走完,就回家。”

⑮母亲边说,边弯下腰,拾起一根散落在稻田里的稻穗。我眼睛漫无目标地看着,似乎看不到一根稻穗。

⑯母亲看着我眉头紧锁,心浮气躁的样子,说道:“孩子,不要急,拾穗的脚步不能慌乱,要将心沉下来,才能发现散落在田地里的那些稻穗,步伐总是急急躁躁,恨不得一下走到头,这哪能看到那些稻穗。”

⑰拾穗的脚步?母亲又一次说起这句话,让我心里微微一愣,恍如昨日。我不禁注意到母亲的脚步:只见母亲的脚步,始终不急不躁,有种踏实和稳健。尽管艳阳高照,口干舌躁,可母亲依然不受干扰,她的心全部沉浸在这拾穗中。如果用“心无旁鹜”这句来形容,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⑱我跟在母亲的身后,学着母亲拾穗的脚步。走着走着,我忽然感到,太阳,已不再那么火辣;口舌,也不再那么干燥;心情,也不再那么郁闷,似乎还有一丝清凉滋入心田,眼前变得明媚、清澈起来

⑲生活中,我的脚步早已变得匆忙、慌乱起来。一直在向前奔跑,须臾不敢停留,以为美景总是在前方。当再次体会到母亲拾穗的脚步,我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美好。

⑳我缺少的不是永往直前的勇气,缺少的是这种沉稳的脚步。从容、淡定、心态平和,才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选自《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12年29期10月中旬刊)

( 1 )通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事情

回乡下时看母亲拾稻穗

母亲要“我”拾稻穗

________

“我”的内心变化

________

________

豁然开朗


( 2 )文章第④﹣⑧段写“我”对小时候拾稻穗的回忆,这部分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 3 )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句子。(提示: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任选角度)

走着走着,我忽然感到,太阳已不再那么火辣;口舌,也不再那么干燥;心情,也不再那么郁闷,似乎还有一丝清凉滋人心田,眼前变得明媚、清澈起来。

( 4 )文中多次写到午后的“阳光”,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的作用。

( 5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题“拾穗的脚步”的两层含义。

( 6 )仔细品读文章的最后两段,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感悟。(不少于80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青青艾草香

①在故乡的山坡上、河畔上,生长着一种苍绿色的植物,丰盛无比,浓香扑鼻。那是艾,一种叫起来就暖透心肺的平凡而伟大的草。

②认识艾,是因为那次姐姐下地干活,不知怎么腿脚红肿,疼痛难忍。妈妈便领我上山采艾。回家后用艾绒条薰炙,用艾水沐浴,洗通经脉血络,在艾水艾烟的氤氖中,姐姐的病居然好了。

③艾,一种苍白色的绿,在山风中起起伏伏于斜坡上、河畔上,那是一种不能言传又不失美丽的朴实。那时,正值春末,艾草生长最茂盛的时节,羽毛状分裂的叶片手掌一样伸张着,近一米高,笔直挺秀,除根之外全绿透了,叶背和茎上的绒毛像婴儿的汗毛,在阳光下有一种不耀眼的亮晶晶,让人忍不住伸手去摸,摸到的是奇怪的带点灼热的感觉。我很惊奇,这样清雅而青嫩的草,如何会有救苦救难的慈母情怀?从那时起,艾的香味清苦浓烈,混含着泥土和阳光的温暖气息,我一下子就记在心中了。

④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这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妈妈便把我们吆喝起来。这时山上就有人采艾了,因为夜露打过的艾草最灵。人们把艾一棵一棵插在房前屋后,悬挂于窗畔门旁,家家如此,年年如此。青青艾叶,散发淡淡的苦香,远远望去,幢幢土房宛若围上一截绿色的帷幕,煞是好看。

⑤乡间五月,天气潮湿而燠热,百虫蠕动,于是在晚上,家家户户在院里点燃一束艾草,青烟起处,天空中弥漫艾香。艾以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百虫各归其所而不来骚扰人类。艾如睿智的老者,在缈缈青烟里,以悠悠的香气为语言,劝导恶而高扬善;它像飘逸的仙子,轻舞烟袖,还人间的洁净之境;它是宽宏仁慈的神,同灵芝一样,是驱邪祛毒医治百病的仙草。

⑥一年前,我扭伤了脚,脚踝青肿瘀血。我便找出去年端午时采的艾熬水,把脚浸泡在热腾腾的艾水里,便觉浑身通泰,舒坦之极。几天后,瘀血散去,伤痛全愈。艾叶还可制茶,艾茶是微苦的,品品却带香甜。世上大部分苦涩的事物都会跟艾一样散发芬芳。这芬芳是其优秀内质的体现,是这个乏味世界的一副清醒剂。

⑦艾草高不过人的肩背,不能企及人的高度,然而它们扎根于土地,从大地汲取水分和营养,却有人类不能触及的深度。它随四季枯荣,自生自灭,与山坡上绿水畔其它的杂草有一样的平凡绿色,枝叶里却深藏神奇能量。它不像一些植物把自身的价值投注在一次美丽的绽放,一次骄傲的展示上,它的每一叶每一茎每一根都有其价值。不用张扬,自有人注视,有人爱。这就是艾,是大爱。

⑧我忽然想起美人芳草屈原“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屈原一定穿过艾草熏的衣服,日日与艾亲近,才被熏染得高洁不俗,气质非凡。而诗人艾青,一定是深爱艾的,不然他为何起这样的笔名,写出那么感人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饱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⑨“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好久没有亲近艾了,想念“少艾”的年轻美丽的姿态和清香,想念艾燃烧的烟雾将我笼罩的“艾安”太平无事。我是如此畏惧寒冷,畏惧一切淡漠的态度,畏惧人心的隔阂。我需要来自艾和艾一样的理解和关爱。今年端午,我一定要回故乡去采艾,用艾的温暖,艾点燃的火光照亮和艾的思想穿透,以艾淳朴的气息去亲近土地亲近世界。

( 1 )第一段中说“那是艾,一种叫起来就暖透心肺的平凡而伟大的草”。艾的“平凡”和“伟大”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 2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艾如睿智的老者,在缈缈青烟里,以悠悠的香气为语言,劝导恶而高扬善;它像飘逸的仙子,轻舞烟袖,还人间的洁净之境;它是宽宏仁慈的神,同灵芝一样,是驱邪祛毒医治百病的仙草。

②它不像一些植物把自身的价值投注在一次美丽的绽放,一次骄傲的展示上,它的每一叶每一茎每一根都有其价值。

( 3 )文章写艾草,为何要写屈原和艾青?请简要分析原因。

( 4 )文章结尾写道:“我一定要回故乡去采艾,用艾的温暖,艾点燃的火光照亮和艾的思想穿透,以艾淳朴的气息去亲近土地亲近世界。”这句话蕴含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请结合全文回答。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聆,听也。聆听,指专注地听。我们聆听鸟儿的轻吟,松涛的欢唱,高山流水的雅韵……聆听是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聆听父母的忠告,老师的教诲,朋友的劝慰……聆听是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汇。
请以“聆听 ”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并抄写在答题卡上。②不限文体(诗歌除外)。③字数600—1000之间。④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三国的黎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