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大足县龙岗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登勃朗峰》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B: 《社戏》选自鲁迅小说集《呐喊》,社戏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C: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纂而成。
D: 《马说》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

下列诗句,哪一项是正确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第二期)( )

A: 杨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B: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草池塘处处蛙。
C: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3、

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是( )

①他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②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沸。

A: 感动 大
B: 接触 古代的一种锅
C: 接触 大
D: 抵 正在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十六岁的我们对于生活有了更深的领悟:彩虹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绽放耀眼的光芒。
B: 两个多月过去了,经过老师的指导和我的努力,使我大大提高了语文阅读和写作能力。
C: 虽然现在还没有入冬,但杭州灵峰山上的梅花已经正在含苞吐蕊,值得市民一观。
D: 金乌炭雕是一种环保艺术品,它采用纯天然颜料着色,具有高雅、时尚的艺术享受。
5、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句是( )
A: 多年后重回故里,眼前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致,无不让他触目伤怀
B: 为了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请大家不要在水边打闹,而要正襟危坐
C: 获得诺贝尔奖后,居里夫人依然远离一切喧囂,沉醉在科学研究之中。
D: 当代文学中的许多红色经典,镌刻着新中国建设者们的牺牲和奉献。
6、下列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中,彭德怀是一个愉快爱笑的人,他谈话举止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很有才智又吃苦耐劳。
B: 《小王子》中的主人公小王子离开他的星球是因为那朵玫瑰娇气而又脆弱,最后他来到地球,遇到了一只狐狸,明白了爱意味着责任、慈悲,有了爱,生活里的一切才有了意义。
C: 阅读李鸣生的《飞向太空港》,你会因西昌卫星发射场那标志着现代文明的70多米高的“通天塔”而震慑,又会为发射场四周刀耕火种般的劳作方式所困惑,更会被那些为了“亚洲一号”的成功发射作出贡献乃至牺牲的人所感动。
D: 《长征》一书中,中央红军在遵义会议之后,先后经历了飞渡金沙江、四渡赤水、过雪山草地、挺进陕北的历史阶段,最后实现三军会师。
7、下列各选项中,语言表述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书,该读而未读,对读书人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B: 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爱的教育,父母爱孩子的方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功。
C: 学校开展的“感恩·奋进”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D: 交警大队在校门口安装了红绿灯,大家进出校园的交通安全和事故隐患都有了保障。
8、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节城区的夜晚,灯火阑珊 , 各种造型别致的彩灯争奇斗艳。
B: 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精神小屋挤得满满的,间不容发
C: 这篇文章观点不明,语言平淡,描写也不细腻,读起来味同嚼蜡
D: 谈论邹鲁文化及其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 , 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9、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微博上一则深圳“看报弟”的帖子走红。图中,一名七八岁大的小学生在地铁上聚精会神地阅读《深圳都市报》,表情之认真令人忍俊不禁
B: 记者在2013年3月30日的植树现场看到,活干得最漂亮的当属驻京解放军、武警部队的官兵们,他们挖坑栽苗一丝不苟
C: 照片总能给我们带来美好的回忆,当年的人,当年的景让人历历在目
D: 公园里的路比较复杂,波波不久就辨不清方向了,在他走投无路之时,一位管理人员及时帮助了他。
10、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文中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正在坚持抗日战争的北方农民,及其所代表的我们民族的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B: 《孔乙己》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C: 苏轼的《水调歌头》这首词,借明月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D: 《捕蛇者说》作者柳宗元,文章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衬托的方法,揭露了当时“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理解

回首

汪国真

曾总想穿过那段

最无瑕的时光

去实现所有缤纷的梦想

当回首深深浅浅的脚印

不禁顿足扼腕

恨冬日太短 夏日不长

真想把还没有走完的青春

重新再走一遍

便知该如何珍惜

每一抹黄昏 每一缕霞光

叹只叹光阴不肯倒流

从此,再也不敢懵懂与疏狂

( 1 )诗中“最无瑕的时光”和“缤纷的梦想”指的是什么?
( 2 )诗中“深深浅浅的脚印”是否指真的脚印?如果不是,那么请你说说它指什么。
( 3 )“恨冬日太短/夏日不长”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 4 )“每一抹黄昏/每一缕霞光”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指出其作用。
( 5 )这首诗蕴涵了什么人生哲理?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醉翁亭记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获,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 1 )本文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醉翁之不在酒 ________ ②佳木而繁阴________

③负者歌于 ________ ④树林阴________

( 3 )依据图示,完成以下任务。

①“环滁皆山也”中的“环”和“皆”写出滁州地域环境怎样的特点?

②远望琅琊山,特点鲜明,请概括成四字短语填写在方格中。

( 4 )阅读本文,请结合文中相关语句概括,这是一座怎样的亭子?

例:从“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可见,这是一座“友情(谊)之亭”。

( 5 )文中写景、写滁人与写太守有什么关系?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身后的眼睛
葛昕旭
吃过晚饭,女儿还是忍不住告诉了母亲第二天学校要组织春游的事情。母亲问去哪里?女儿说,不远,就是学校旁边的一个河滩地,野炊。
母亲一听,愣了,心也突然地绞痛了一下。母亲没说话,看着女儿。女儿那张如花的笑脸在母亲的眼前变得生动了起来。母亲暗暗叹了一口气,微笑着说,去吧!乖孩子,妈妈支持你!
女儿微笑着上前抱了抱母亲,然后,走回自己的房间,正想写作业时,父亲的电话打了过来。在电话里,女儿也说了第二天春游的事情。父母离婚后,女儿一直和母亲一起生活。
第二天,天刚放亮,母亲早早地就起了床。母亲帮女儿准备好春游的一切东西后,把女儿送到了村口。
女儿带着一脸的喜气,慢慢地走远了。母亲站在那里,脸上说不清是一种什么表情,嘴里还在不停地说着什么。女儿忽然站住了,转过身,满脸笑容地看着母亲。女儿跑回母亲面前,在母亲的脸上亲了一下,然后笑着跑开了。不一会儿,女儿就跑出了母亲的视线。
不见了女儿,母亲一下就呆了。母亲忙返转身,锁上屋门,紧跟着追了出去。
转过一个弯道,母亲又看见了女儿。女儿在前面还是那样蹦蹦跳跳地走着。母亲松了一口气,脚步慢了下来。
母亲就那样若即若离地紧跟在女儿的后面。
女儿先是去的学校。女儿到校的时候,同学们早已等在了门口。老师清点了人数,讲了讲注意事项,然后带着大家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母亲躲在暗处,看着大家往河边走,心里又紧张了起来。
同学们一到河滩地,全都欢呼了起来,丢下手里的东西就往河边跑。
河边,不远处,一只小船,头朝河心,静静地停靠在那里。
母亲坐在河边的小山坡后,看着女儿,心揪紧了,目不转睛地望着,生怕女儿跑出自己的视线。
女儿一到河边,身子就像充足了气的气球一样轻盈了起来,跳跃,嬉戏,玩水。笑声在河堤上无遮无拦地飞来飞去。
母亲在山坡后紧张得忽坐忽蹲,紧盯着。女儿跳一下,母亲的心就嘎巴一声脆响。女儿再跳一下,母亲的心就再响一下。这时,河边的风,突然大了起来,呜呜地吹着,母亲感觉自己被风吹成了纸人儿,浑身轻飘飘的。母亲忙紧了紧身上的单衣。
母亲就那样一直紧盯着女儿。
时间晃悠悠地就到了中午,阳光从天空洒下来,透过树叶的空隙,照在母亲的身上,使母亲的身影显得有些迷离。
忽然,几个同学打闹着冲向河边。一声惊叫从河边传了过来。母亲猛地站了起来。小船里也突然长出了一个戴斗笠的男人。
女儿看见母亲,呆了片刻,猛醒过来,喊了一声妈,冲到母亲面前,问,妈,你咋来了?
母亲看着女儿红扑扑的脸蛋,一把抱住女儿。刚才的担心焦急一下就跑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笑容。母亲抱着女儿,亲了又亲。
女儿仰头望着母亲,又问,妈,你来干啥?
母亲看着女儿说,妈还不是担心你,怕你在河边出事。
女儿一脸惊奇,问,出事?出啥事?
母亲沉默了,脸上的笑容没了,好半天才说,孩子,你姐就是在这河里淹死的。那次,也是怪我。后来,有了你,但你爸还是不肯原谅我。从此,妈 妈就有了心病,一听说你到河边就担心,就怕,就想守在你身边,陪着你,看着你,心里才踏实!说完,母亲叹了一口气,又说,孩子,原谅妈妈,妈妈不是迷信,但妈妈爱你!
女儿抱着母亲,眼里的泪水慢慢地涌了出来,说,妈妈,我也爱你!说完,抬起头,忽然看见了河里戴斗笠的男人,愣了一下,冲向河边,大喊了一声:爸!

( 1 )设置悬念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之一。请你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 2 )品析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母亲猛地站了起来。小船里也突然出了一个戴斗笠的男人。

( 3 )文章为什么以“身后的眼睛”为题,有什么好处?

( 4 )你对文中父母的做法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内容说说你的理由。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乡间的荷塘
钟文
①家乡的村前,有一口很大而水不深的荷塘。打从记事起,我们这些光着屁股的村童,每逢夏天常在荷塘边玩耍。
②我们用废纸叠成了一只只小纸船放进荷塘,让风儿吹进荷叶底下,看谁叠的小纸船被风吹得快吹得远。那时,荷叶的青翠、碧绿,以及荷塘的徐徐清风,好像与我们无关。因为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对自然界的许多事物还没学会欣赏。确切地说,那时,我们是冲着荷塘里的水来这里玩耍的。
③我们在这里玩耍的内容可多着呢,除了叠纸船以外,还脱下头上戴的小草帽用来捉荷塘里的小鱼小虾。有时,为了不被烈日晒着,我们还摘来一块块荷叶,用篾条串起来,披在身上遮挡强烈的阳光。有时我们还在荷塘边抓起一团团泥巴,捏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小泥人,然后用来互相投掷取乐;有时,冒着火辣辣的太阳,大家一起跳进荷塘,利用荷叶做掩护,玩起水中的捉迷藏!
④也记不起多少次了,我们玩耍得兴趣正浓,不管父母怎样叫唤,照样是你唤你的,我玩我的,直到最后,父母生气了,拿着竹棍子气冲冲地赶到,我们才肯回去。
⑤光阴荏苒。后来我长大了,读书、参军,接着外出参加工作了,就再不像儿时那样到荷塘边来玩耍了。
⑥每次回去,我都重拾孩提时的那段时光,又一次次地来到荷塘,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
⑦盛夏之季节,天气较为炎热,夏雨常光顾。在雨帘中,漫步在荷塘的周边,那雨打荷叶发出一阵阵“扑扑”的响声,倒像是为我这位打道回乡的人鼓掌欢迎呢。更有映入眼帘的是雨打荷叶摇头晃脑的姿势,真像荷叶在风雨中开心得意地尽情舞蹈!
⑧夏雨过后,荷塘的景致更加迷人。那一枝枝迎风摇曳的荷叶,经过雨水的洗礼,它宛如一个个刚出浴的美人儿,打着一把把翠绿色的小伞,站立在雨水盈盈的池塘中,显得更加妩媚,更加艳丽,更加楚楚动人!更为诱人观赏的是在那朵朵硕大的荷叶上面,还盛着一瓢瓢雨水,当阵阵微风吹来,摇摇欲坠,雨水在绿叶的映衬之下,呈现出深蓝浅绿的色泽,真像一个个绿色的玉盘,盛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圆的、晶莹剔透的珍珠玛瑙!
⑨令人最爱观赏的还数是夏夜乡间的荷塘月色。
⑩盛夏之夜,当一轮明月悬挂在天幕之上,荷塘里那挂满露珠的荷叶,在月光的照射下,泛着闪闪的银光,这时的荷塘之中,月光如泻,不时还传出一阵阵“咯咯”的蛙鸣。恰在这个时候,只要站在荷塘周边静静地欣赏,那满塘的月光,以及那琅琅的蛙鸣,何不令人如醉如痴……

( 1 )孩提时“我”在荷塘里玩耍,除了放纸船之外,还有 等游戏。

( 2 )这篇散文以荷塘为线索,按 顺序,先描写了童年在荷塘玩耍的情形,后描绘了家乡荷塘的 , 给我们展现了风雨荷叶叶、 三幅荷塘美景图。

( 3 )第⑦段从哪两方面描写风雨荷叶的?画线的句子描写十分优美,请简要分析原因。

( 4 )第⑧段写景详略得当,它重点描写的内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怎样的意义?

( 5 )从内容上看,这篇散文通过乡间荷塘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担当,词典上解释为“接受并负起责任”。

大至国家、至伟人,小至家庭、至个人,都有自己的担当。担当是责任,是一种情怀;担当是义务,是一种态度。有担当,敢作为,是我们的品格。

请根据上述文字的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题目要包含词语“担当”;(2)自选文体,诗歌除外;(3)书写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流年割容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