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传》中的武松,绰号“行者”,勇猛刚强,胆大心细,重恩情有智谋。“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棒打洪教头”“夜走蜈蚣岭”等都是有关他的故事。 B: 《泰戈尔诗选》中,泰戈尔是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他凭借《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C: 《艾青诗选》中,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D: 《唐诗三百首》题材广泛,共收录了77位唐代诗人共三百余首作品,按诗歌体裁的不同,分为古诗、乐府、绝句、律诗。格调高雅,在唐诗背后,有大唐风范,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流与热情。 |
2、 | 关于一些传统的称谓,下面表述错误的是( ) A: 称对方亲属时,常加“令”,如“令尊”。 B: 称自己的长辈时,常加“家”,如“家兄”。 C: 称对方的平辈时,常加“愚”,如“愚兄”。 D: 表示对臣子的爱称时,常用“卿”,比如“荀卿”。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师用和蔼的语气和慈祥的目光注视着我们。 B: 文明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是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C: 通过加强校园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使学生的人生安全得到了保障。 D: 大约在46亿年前后,地球刚刚形成,那时候地球的温度气温很高,地面的环境与现在完全不同。 |
4、 | 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你在班级活动中表现突出,老师奖给你一件礼物,你对老师说:“谢谢老师,这礼物我就笑纳了” B: 邀请校长参加学校活动时,你说:“校长,您好。‘经典诵读,感悟人生’演讲比赛将在我校礼堂举行,届时请您光临指导。” C: 答谢宴上,某中学生小王遇到父母的朋友劝酒,他回应说:“谢谢足下,家父从来不准许我喝酒。” D: 好朋友王勇结婚,邀请你参加婚礼。你对朋友说:“恭喜你,改天我一定莅临你家当面祝贺。” |
5、 |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当仁不让”等。 B: 端午,我国民间传统节日,一般认为,该节日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菊花酒、挂香袋、吃粽子、插茱萸等。 C: “君与家君期日中”中的“家君”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常用的谦辞还有:家父、舍弟、鄙人、劳驾、赏脸、寒舍等。 D: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浪漫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
6、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草地这种广袤(mào)的疆域里,风与雪所挟(xiá)持的自然力量轻易地主宰着原本脆弱的生命,无数牲畜纷纷倒下。 B: 娇艳的荷花早已凋零而去,荷叶却依然亭亭如盖,一阵风吹过,满塘摇曳(yè)舞动着,卷(juǎn)起一波又一波长短绿浪。 C: 不要憎(zēng)恶生活给予的负荷,因为跋涉的煎熬、挫败的洗礼会让我们厚重而充盈,让我们用一种佝偻(lǚ)的姿势负重而行。 D: 对于传统文艺,不明其理而好之易附拥风雅 , 一味消费易将其置于鱼龙混杂的尴尬(gà)境地,以致败坏其声名,亵(xiè)渎其尊严。 |
7、 | 下列划线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诘责(jié) 稽首(qǐ) 深恶痛疾(wù) 禁锢(gù)B: 鬈发(juǔn) 加冠(guān) 鸢飞戾天(yuān) 玷污(diàn) C: 匿名(nì) 皲裂(jūn) 长吁短叹(xū) 缥碧(piāo) D: 骈死(pián) 相马(xiāng) 广袤无垠(mào) 眼翳(yì) |
8、 |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 “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 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
9、 | 下面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泰戈尔。 B: 《次北固山下》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湾。 C: 《论语》的作者是孔子和他的弟子。 D: 《春》的作者是现代作家朱自清。 |
10、 |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折(zhé)腰 娉(pīn)婷 呢喃(nán) 勃(bò)发 B: 禅(chán)师 亵渎(dú) 制裁(chái) 箴(zhēn)言 C: 广袤(mào) 困厄(è) 濡(rú)养 麾(huī)下 D: 雾凇(sōng) 毳(máo)衣 潺(chán)潺 酒洌(liè) |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 )全诗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 )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几句。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①,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②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①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②用:资用,即路费。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我欲之楚 欲:________ ②吾御者善 善:________ (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 3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家国情怀是立身养德之本
李斌
①“对于乡愁而言,还乡是惟一的解药。”年关日近,很多人的思乡情愫也愈发滚烫。家是游子的心灵港湾,是浓得化不开的情结。然而古往今来,少小离家建功立业,几乎成为一以贯之的文化传统。人生选择与内心情感逆向行驶,并非是因为不眷顾家园亲情,而在于炽烈情怀早已从乡土走向家国。
②家国情怀,与其说是心灵感触,毋宁说是生命自觉和家教传承。无论是《礼记》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还是《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抑或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来都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书写,更近乎你我心中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壮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就来自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的地方。
③《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正因为感收到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所以我们主动融家庭情感与爱国情感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义务走向济世救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家国情怀宛若川流不息的江河,流淌着民族的精神道统,滋润着每个人的精神家园。
④家庭是精神成长的沃土,家国情怀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涵养、家教的养成。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为基础,以治国平天下为指归,把远大理想与个人抱负、家国情怀与人生追求融合为一,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传承家风和家教的本分。在传承优良家风中筑牢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正家风、齐家规中砥砺道德追求和理想抱负,在履行家庭义务中知晓责重山岳、公而忘私的大义,正是家风传承中所蕴藏的时代课题。
⑤“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责任和担当,乃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当我们专注于亲情眷念、自我圆满,不应忘了民生之疾苦同样关乎自我之荣辱。更好地兼顾小家与国家,将对家的情意深凝在对他人的大爱、对国家的担当上,人生才能真正达成圆满。从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壮志豪情,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慷慨赴义,再到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为民情深,常怀爱民之心、常思兴国之道、常念复兴之志,是共产党人家国情怀的生动写照。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见证共产党人的忠诚信仰和无私情怀。以伟岸人格承接伟大担当,以家国情怀托举复兴使命,每个党员干部都应有这样的使命自觉。
⑥“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精神有了归属,生命就有意义。家国情怀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有了它的丰润,我们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成就不凡的事业。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创新的根基在文化
苏北
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的口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响亮。创新的脚步,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急促。
②创新驱动发展,文化驱动创新。谈及加快创新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投入的增加、科技的突破和政策的跟进、制度的变革。我以为,不可疏忽的还有文化的进步。创新的根基,还在全社会的创新观念、创新心态和创新素养。
③如何培育社会的创造力?还得从教育抓起,从娃娃抓起。毋庸置疑,应试教育的路已越走越窄,格式化的讲授,标准化的答案,空洞化的说教,有意无意地在压抑着孩子们的天性。教育的使命,既是传承知识,更在培养新人。天空多么辽阔,大地多么丰饶,儿童的天真烂漫、憧憬梦想,是多么阳光!独立的人格力量,创新的人生志业,正是要在这一片广阔和丰饶中发育、生长、成熟。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在同一个模式中的温驯听话,在同一种取向中的蹑手蹑脚。有专家直陈其弊:教育先是把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扼杀掉,再要求他们把创新能力开发出来。所幸的是,在社会舆论的呼唤中,在用脚投票的倒逼中,中国教育开始了痛切的反思。新一轮教育改革,既要从教育公平正义切入,更要向自由全面发展着力。
④社会是校园的镜像。万众创新,需要不拘一格的包容,让各种类型的人才脱颖而出;需要自由宽松的环境,让各种新奇的探索互相砥砺;需要体制变革的激励,让全社会每一个细胞的生命活力充分释放。我们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颠覆性创新已形成科技新潮,新生代创客已登上创业舞台,自由创造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能量必将进一步彰显。
⑤创新的底蕴,还是全社会的素养,不仅指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人文素养。
⑥在发展和就业的倒逼中,我们习惯以实用主义衡量创新能力和科技人才,由此倾斜于专业才干的培养。这也无可厚非。而改革和创新的导向,则另有更高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尤其不可或缺人文精神的熏染和终极关怀的启迪。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更宝贵的是素养。
⑦创新驱动发展,既是形势所迫,也是大势所趋。只争朝夕,快马加鞭,还当登高望远,固本培元。创新所向,不仅是科技进步,也不仅是经济增长,它的深层价值,更在于发展方式的变革、民族精神的高扬和文化力量的崛起。
(选自《半月谈》,有删减)
( 1 )作者在文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文。
提示:你从小学进入初一,开始了新的生活:接触了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学习了新的课程,参加了各种活动。生活给你喜怒哀乐,也给你温暖抚慰,使你充满自信和希望。把你最难以忘怀、最受感动的事写下来,让它永远留在你的记忆里吧!
要求:
①以“我的新 ”为题。
②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③书写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