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泰顺县育才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离开母亲这么久了,看见母亲现在憔悴的样子,我不禁触目伤怀
B: 李明在书摊中意外发现一本渴望已久的《简·爱》,真是妙手偶得啊!
C: 长江的两岸重峦叠嶂 , 遮蔽了天空和太阳,景色非常壮观。
D: 每年,慕名而来参观寒山寺的游客络绎不绝
2、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感(kǎi) 走(láng) 疲倦不(kān)
B: (cuō)捻 奥(mì) 小心(yì)翼
C: 航(xíng) (mò)仿 (jié)然不同
D: (féng)制 (dìng)开 (huǎng)然大悟
3、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B: 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
C: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没有毛发的地方)
D: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离奇古怪,不合常理)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
B: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藕为“灵根”,是寓含深意的。
C: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D: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5、(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的艾青,为民族命运“呐喊”的鲁迅,为国家前途振臂一呼的闻一多,他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B: 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与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相得益彰,在璀璨的中国诗词文化中各放光彩。
C: 春节贴春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D: 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6、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节日的新化,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真是理想的世外桃源
B: 南京大屠杀劫后余生者向来访的日本青年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罪行。
C: 他如此麻木不仁地对待老病缠身的母亲,简直禽兽不如。
D: 本以为他的劝告会起到安慰作用,没想到竟弄巧成拙 , 她哭得更厉害了。
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果(shuò) 门(kǎn) 拖(tà) 而不舍(qì)
B: 嵌(xiāng) 胧(méng) 浆(qióng) 妇皆知(rú)
C: 琐(wéi) 吞(shì) 俯(kàn) 忍俊不(jīng)
D: 点(zuì) 午(xiǎng) 持(jīn) 然入梦(hān)
8、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脑羞成怒 挖心搜胆 吹毛求疵 鞠躬尽瘁
B: 唯唯连声 怀古伤今 刻骨名心 根深蒂固
C: 剜口割舌 义愤填膺 涕泗横流 格物致知
D: 恃才放旷 度德量力 精血诚聚 轻而一举
9、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海电影节期间,中外大片络绎不绝 , 影院前购票的人排起了长队。
B: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C: 长沙市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D: 在网络时代,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更加迅捷,令人叹为观止
10、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 大彻大悟 戛然而止
B: 人情事故 销声匿迹
C: 天衣无缝 海枯石烂
D: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1 )“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________。
( 2 )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勝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疑质理________

其欣悦________

③同舍生皆绮绣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不敢质疑的一面。
C: 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艰辛,扣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 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朱万曙

①林语堂曾说:“读书,所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这个解释有些道理。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A________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B________《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阅读叙事文学作品,就如同步入历史人物长廊:刘兰芝、焦仲卿的悲剧让人感叹,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令人叹奇,梁山泊一百单八好汉的忠义令人回肠荡气,等等。文学经典往往也是历史经典。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书写了安史之乱的历史场景。C________又如,一部《红楼梦》通过对贾家的细致描写,揭示了封建社会大厦将倾的历史趋势。

⑥品读经典未必能让人学会一项生存技能,但可以培养高尚的心灵。D________经典蕴含的深刻哲思、美妙文辞,给人带来的并非单一的启迪,而是多元的文化熏陶,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气质得到提升、心灵得到洗礼、心胸变得开阔、见识更加高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通读全文,拟写一个能作为中心论点的标题。
( 2 )文章开头引用林语堂的话,其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证明论点的事实论据
B: 引出中心论点
C: 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D: 激发阅读兴趣
( 3 )文章第③段说:“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请简要回答。
( 4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下面这句话放在文中ABCD哪一处最为合适?请简述理由。

孔子所强调的“仁者爱人”,一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今天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望梅”能否止渴

①口渴是人体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的感觉就随之消失。“望梅止渴”则是中国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典故,《世说新语》中记载曹操告诉饥渴的士兵“前有梅林”,使“士卒闻之,口皆出水”,最终坚持走到水源处。只是“望梅”真的能止渴吗?

②实际上,“渴”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改变体液的容量、浓度会影响“渴”的程度。例如,增加食盐(氯化钠)的摄入量,会增加机体细胞外液中溶质的浓度,就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溶质具有渗透压,会导致细胞脱水。大脑的某个部位感觉到这种脱水,人就会产生渴感,而喝水后,体液得到稀释,渴感就消失了。

③另外,人体血量的变化对渴感也有影响。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1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这也是为什么人受伤后,如果失血过多,就会感到口渴,而喝79il-充血量,渴感就能被抑制的原因。

④那么新的问题来了:大脑又是如何感知渴觉的呢?时至今日,这仍是一个科学家们不能完全解答的问题。

⑤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近日美国的一个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这个装置能够对小鼠血液、大脑神经元活动、环境温度以及进食饮水状况进行实时监测。他们发现小鼠脑内穹窿下器中存在着一套能预测口渴并调节体液不平衡的神经元群。

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扎卡里·奈德与同事报告称,这些神经元不仅可以监控血液的变化,还会在进食和饮水时监控来自口腔的信号,这些信号包含摄取食物与饮水的温度信息等。这些神经元将来自口腔的信息与血液成分信息结合,实时“预测”正在摄取的食物和饮水将如何影响体液平衡,从而对饮水行为进行调节。

⑦研究者们表示,这个发现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吃得太快会让我们感觉口渴,以及冷饮为何特别解渴等问题。

⑧总而言之,“渴”能告诉人们什么时候需要饮水,需要的水量是多少。如果“渴”的时候不喝水,血液和体液的成分得不到调节,身体所需要的水分不能得到满足,“渴”是不会被真正缓解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望梅”是不能止渴的。

(选自2016年8月12日《光明日报》,作者詹欢欢)

( 1 )第①段引用“望梅止渴”的典故有什么好处?
( 2 )“望梅”为什么不能止渴?
( 3 )简要说明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不能删去的原因。

有研究显示,血量变化l0%时就可以刺激渴感。

( 4 )王老师参加镇江国际马拉松赛,比赛中,他大汗淋漓,饥渴难耐,边跑边喝水。请你用文中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四、写作(分值:60分)

任选下面一题作文。

一:题目:抬头看看,会有别样风景

常常有那样的一个时候,因为一次抬头,因为一个机会……我们从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里,发现了美好,获得了启迪……

要求:①以记叙、描写为主,兼用其他表达方式;②内容充实,表达真情实感,行文流畅;③不要使用网络语言,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④文中如出现校名、人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小王、小李、小芳、小晶”代替。

二:原味指事物原有的味道。原味的事物是不加修饰的,原味的生活是平凡朴实的,原味的情感是无需伪装的……它值得我们品味,引发我们思考。

请以“原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拟题目;②自主立意;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但要文体明确;④不要使用网络语言,全文不少于600字,但不要超出所给字格;⑤文中如出现校名、人名,请用“育英学校、思齐学校,小王、小李、小芳、小晶”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向陽花的秘密”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