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高安市筠阳二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要学会选择在心存忧惧的时候,你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还是_______、愈挫愈勇?在怒不可遏的时候,你是一触即跳、以牙还牙,还是_______、从容应对?在志得意满的时候,你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还是_______、淡定超然?

A: 冷静运筹 振作精神 谦虚谨慎
B: 振作精神 冷静运筹 谦虚谨慎
C: 谦虚谨慎 振作精神 冷静运筹
D: 振作精神 谦虚谨慎 冷静运筹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俯视 驰骋 推推搡搡 振耳欲聋
B: 横跨 迂回 如丝如缕 平坦如席
C: 铸成 凝重 浪沫横溢 乘隙而进
D: 仰视 飞毯 蜂窝杂陈 深不可测
3、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又名《旧事重提》,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均选自这个集子。
B: 古文标题中表明文体时,“序”一般是用以陈述创作主旨及经过的一种文体;“说”是一种说明文体;“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C: “唐宋八大家”的作品至今为人所称颂,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D: 在我国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代指国家,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4、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 当你骑车碰到别人时,你说:“对不起,没伤到哪里吧?”
B: 询问一位农村老奶奶的家庭情况时说:“老奶奶,您的配偶还健在吗?”
C: 护士对候诊的患者们说:“我叫到谁,谁进去,没叫到的就老实坐着!”
D: 贵校师生热情地请我作报告,校长亲自在门口恭候光临,使我深受感动。
5、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
A: 这个厂子是靠大家当年白手起家发展起来的。
B: 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因为有他殚精竭虑地研究,我国在防疫学方面的研究成果,终于引起国际上广泛的注意。
D: 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兴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门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6、下面四首诗,各描写了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如果按节令的时间顺序依次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A: ③①②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③④①
D: ②③①④
7、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日(yì) 畅(xiá) 媚(wǔ) 络不绝(yì)
B: 热(zhuó) 焦(zhì) 指(qiān) 巍壮观(é)
C: 俯(hàn) 峻(chán) 沟(hè) 息万变(shùn)
D: 苍(qióng) 急(tuān) 言(ruò) 天衣云(jǐn)
8、关于一些传统的称谓,下面表述错误的是( )
A: 称对方亲属时,常加“令”,如“令尊”。
B: 称自己的长辈时,常加“家”,如“家兄”。
C: 称对方的平辈时,常加“愚”,如“愚兄”。
D: 表示对臣子的爱称时,常用“卿”,比如“荀卿”。
9、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学常识确的一项是( )
A: 《西游记》中孙悟空敌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观音菩萨降妖,最后红孩儿被降服,做了善财童子。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东晋时期的诗歌305首。
C: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营养不良,头发就显得发黄而纤柔。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D: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18年,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故事。
10、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杆(wéi) 首(qiáo) 发(bān) 凛(liè)
B: 裁(zhòng) 熟(xín) 澎(bài) 安(wèi)
C: 胡(zi) 使(chāi) 奔(sàng) 阶(qì)
D: 延(màn) 狼(jí) 箕(bēn) 簌(sh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1 )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 2 )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 3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狼(蒲松龄)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②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④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牧竖(蒲松龄)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注解①选自《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山东淄川 (现在山东省淄博)人,清代文学家。牧竖,牧童;竖,童仆。②谋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③意甚仓皇:神情非常惊慌。④嗥(háo):狼的叫声。⑤号(háo)且爬抓:一边大声吼叫,一边抓挠树身。⑥跑(páo):同“刨”,兽用前爪刨地。

( 1 )比较《狼》与《牧竖》中相同的实词,分别写出它在文中的意思。

①一狼径 ________数十步________

②两狼之并驱如 ________ 令嗥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②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3 )比较阅读两文,简要回答《狼》两狼的形象特征是什么?《牧竖》从大狼身上体现出了什么?
( 4 )《狼》与《牧竖》分别写的是屠户、牧竖和跟狼的较量,屠户和牧竖对狼采取的行为,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镜子的妙用

①中国古代的铜镜有两种:一种是凹面镜,用来聚焦日光取火,也称阳燧;另一种是凸面镜,用来照人。

②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有这样的记载:“燧,铜镜也,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影倒,向日则火生。”根据物理光学原理,我们知道,对于凹面镜,物体在镜子的焦距以外,物体的像是倒着的;如果物体在焦距以内,则会得到比实物微大的正像。

③古人很早就了解了凹面镜的原理,那为什么他们要把照人的镜子做成凸面镜呢?这其中可能有两个原因。

④首先,凸镜的视野比较大。用平面镜照人,人必须站在镜子正前方才能照见;如果站得偏离正前方,照镜子的人在镜子中就看不到自己,看到的只是旁边的景物。凸镜的视野比较宽,照镜人即便稍微偏离镜子的正前方,也可以在镜子中看见自己。

⑤其次,凸镜中的像比实物小,这样一来,小镜子也可以看到比较大的场景。我们知道,要在平面镜中看清一个人的全身,镜子必须要做得很大才行,至少得有半人高;如果要看清楚照镜人的面孔,镜子也要做得有半张面孔大。古时候,铜是仅次于金和银的贵重金属。所以,在铸镜时,为了节约铜的使用量,同时又要使镜子能照见面孔或全身,把镜子做成凸镜,显然是更经济的一种选择。

⑥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不管是平面镜、凸镜,还是凹镜,都有一个缺点,就是照镜子时,人得站在镜子正前方。凸镜略好,不过人的偏离角度也不能过大。有没有一种镜子允许人对镜子有比较大的偏离,而且还能照见人呢?也就是说,不管光线从什么角度射来,镜子都能够把光线沿着原来的方向反射回去。

⑦答案是肯定的。这种镜子被称为回射镜。如右图所示。把3个平面镜相互垂直地黏结到一起,形成一个角锥,就像空间坐标系的一个卦限一样。这个镜子的角锥就是一个回射镜。人只要站在角锥内部,不管在什么地方,都能看见自己完整的镜像。也就是说,处于角锥内部的任何一束光线,经过角锥反射后,会沿着平行于入射方向的方向反射回来。

⑧回射镜虽然有诸多优点,但是平面镜的交线不容易做得十分精密,照出的人影上往往有几道线,看起来很不舒服。所以,人们日常生活中并不使它们照人,而是用回射镜把光线反射回去。这种装置一般被称为回射器,也称逆反射器。

⑨通常,自行车尾部都有一个用塑料制作的小回射器。它由许多小格组成,每一格都是3格相互垂直的平面镜。在自行车后面行驶的汽车,可以凭借自己的车灯,很远就能发现前面的自行车。因为自行车上这个小小的回射器可以把车灯的光线反射回去,而不管汽车和自行车的相对位置怎样。回射器的用途很广泛。有一些用油漆画的行车线,采用的是另一种原理制成的回射器。这种回射器的原理是:入射光照射一个折射率较高的透明球体时,总有一部分光线经过全反射后沿原来的方向备反射回来。于是人们想办法在涂写路标的油漆中添加极细小的玻璃珠。用这种油漆写出的字,对光线有回射的本领。

⑩说到这里,我们知道了:镜子的功能,是对光线进行简单的反射;回射器的功能是将光线从哪里来再送回哪里去。

( 1 )简要归纳本文说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 2 )同学们都知道,通过测量光线通过的时间,可以精确地计算出月球与地球的距离。那么怎样来实现测量光线通过的时间呢?阅读下面材料,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解说。

【材料一】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的宇宙航行员登上月球,在上边放置了一台重30千克的“角反射列阵”,它由100块石英制的角反射镜组成,排列成10行,每行10块。

【材料二】利用激光束测量月球和地球间的距离是目前最精确的方法,测量工具是一架天文望远镜、一台激光器和登月行动中留在月球上的角反射列阵。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无法不对你残酷
安宁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 1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
答:① “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


(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④段加点的“愤怒”都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做法的看法,并分析原因。

( 3 )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4 )阅读文章,说出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结合文章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作者这种做法的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题目:我的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②自选角度。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③字数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果需要,请用“×××”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眼神空眼眶红”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