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远安县洋坪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当长时间盯着荧屏时,容易诱发近视眼、角膜炎等。
B: 从上海来的地理学专家给大家讲了有关许多板块漂移的新知识。
C: 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强校车监管力度,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D: 从旧石器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在黄河母亲的怀抱里繁衍生息。
2、下列词句中没有用典的一项是( )
A: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B: 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C: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D: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3、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锋芒必露 妇孺皆知 心会神凝
B: 一反既往 慷慨淋漓 群蚁排衙
C: 望闻问切 杂乱无章 一拍即合
D: 忘乎所以 博学多识 踌躇满志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从《诗经》中“坎坎伐檀”的江边,到《史记》中“金戈铁马”的楚河汉界;从郦道元的《水经注》,到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我看青藏高原脉动的祖国;看黄土高坡起伏的祖国;看烟花苍茫,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祖国;看群峰腾跃,平原奔驰,长河扬鞭的祖国。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祖国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祖国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歌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祖国壮年的成熟……

读美文赏心悦目,品佳作增长正能量。请选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帆竞发、楚河汉界、缀满诗歌的短语结构各不相同。
B: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五经》之一。
C: “千帆竞发”“百舸争流”中的“竞”“争”都是动词,生动传神地表达出祖国人人奋勇争先,事业蓬勃发展的景象。
D: 阳,本作“昜”。昜,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暘”的本字,表示日光照爆。造字本义:名词,山地受光的南坡。如:衡阳在衡山的南面,洛阳在洛河的南岸。
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开来,细细地品,那寖泡在盏中的不是茶,而是滚滚红尘中偶尔 的一颗散淡的心。

A: 缭绕 荡漾 歇息
B: 环绕 荡漾 栖息
C: 环绕 飘扬 歇息
D: 缭绕 飘扬 栖息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恨(zèng) 沉(jì) 痪(tān)
B: 弄(shì) 打(chuí) 叨(xù)
C: 烂(màn) 伤(chuàng) 怒(bào)
D: 仿(shàn) 复(huī) 豆(wǎn)
7、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生命也不可重复,你只有一个人生。

②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我不相信他会对其他生命负责。

③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你。

④所以一个人根本的责任就是要对你唯一一次的人生负责。

A: ②③①④
B: ③①④②
C: ③②①④
D: ①③④②
8、下列对课文《列夫·托尔斯泰》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全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主要描写了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B: “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宝珠的甲壳而已”,这句话写他平庸的外表,是为了反衬他眼睛的精美绝伦,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C: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的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事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他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现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D: 全文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崇敬、赞美之情,但也对他粗鄙、丑陋的外表流露出了不屑之意。
9、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gāo)(báo)暮望,(xǐ)倚欲何依。
B: (xiāo)关逢候骑,都护在(yàn)然。
C: 几处早(yīng)争暖树,谁家新燕(zhuō)春泥。
D: 晴(chuān)历历汉阳树,芳草(qī)萋鹦鹉洲。
10、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大致以乌蒙山为界分为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两部分。

②贵州高原位于多雨的季风区,雨量充足。

③云南高原宽广平坦,地面起伏和缓。

④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

⑤云贵高原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完美、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A: ⑤①④②③
B: ④①③②⑤
C: ⑤①②③④
D: ③②①④⑤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网友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 1 )诗人夜晚看见渔灯,把它比作“__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________。
( 2 )请用自己的话对“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句进行描绘。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1 )选出下列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困心苛政猛虎也
B: 苦心志帝感
C: 出则无敌国外患肉食谋之
D: 舜发于畎亩中何陋
( 2 )选出下列划线词词义相同的一项

A: 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上使外
B: 傅说举于版筑之在乎山水之
C: 出则无敌国外患肉食谋之
D: 征于色,于声野芳而幽香
( 3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第一、二段主要论证了古往今来受大任、成大业的人都是在困境中造就的观点。
B: 本文第三段从人应有“生于忧患”的心态角度,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C: 本文第四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告诫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不可沉迷于安逸享乐。
D: 从全文看,主要是从“生于忧患”的角度来论证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悲悯情怀
世上有种最温柔也最具震撼力的东西,那就是一一悲悯。
不知该怎么形容这种情感,它是那么的旷世,仿佛来自天上的水;它又是那么的尘世,伴着人的血脉不息运行。它是上天在人的灵魂中植下的一方净土,培育纯净而慈悲的花朵。
少年时,住在一户院落内,院落的门口左侧挂着一块白底黑字的长牌,“李殊如诊所”,字是隶书,端雅干净,像虽已迟暮仍面目清秀的李殊如大夫。她是解放前同济医科大学毕业的,医术精湛。据说她身世复杂,她也从未向人提过只言片语,只是安静行医。她很少言笑,但并不威严,眼神中总有善解的温情。
有次一个无理取闹的病家吵上门来,为拖赖诊资与药费谎说病人病情更重了,李殊如并不争辩,只是看着病家浅浅一笑,说:“是吗,那就不必付费了。”转身,她配过一服药,递与病家,“要不再试试?”病家红了脸,迟疑地接过药急急走了。
那一笑,是我在白色的诊室外感受到的最初的悲悯。从此,我觉得悲悯应当是白色的,微微透着天的蓝光。
一个有悲悯心的人,是幸运的,因为悲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纾解自私,淡化不平,它是一种温柔而持久的心灵光泽,经得起时间的变迁。悲悯并不仅只对个人,它也是对自身、对人类、对于万物普遍的情感关怀。
但同时,有悲悯意识的心灵又是痛苦的。
一位朋友曾说起,一个夏天的晚上,她从朋友家出来,因为炎热,买了罐饮料边走边喝。路上行人很少了,一个拎着旧麻袋的男孩超过了她。路过时,他的脚步有些迟疑,但他侧了侧脸,还是走过去了,柔和的路灯下,他的背影很单薄,灰旧的衣衫被汗水濡湿了,贴在瘦瘦的脊背上。他在沿街搜集空易拉罐。朋友把未喝完的饮料很快倒掉了,把空罐递给他,男孩也就十六七岁吧,很清秀的轮廓,头发被汗水濡湿了,贴在额角。他接过空罐,拎着袋子,默默又向前走了。
那一刻,朋友说,“我心里充溢着复杂的滋味,觉得自己很难堪。饮料其实还剩了不少,但我想拿空罐给他更好,尊严可能比施舍对他重要,而且也许我已在内心伤害他了,虽然我出自真诚。那晚心里一直有点沉,隐隐有痛,那个男孩,不知还要拾多久?一个晚上的风尘,是否能当得了一两罐饮料的钱?他是用微薄的力帮持着困窘的家,还是根本无以为家。将来他的命运会怎样呢?”朋友沉默了,眼睛有点潮,“而且让我难过的是……我无法为他,为他们做点什么”。
悲悯,是人的情感的一脉活水,有时漾开柔波,有时惊起阵痛。悲悯是有温度的,它使心灵懂得体恤,而不会物化成无动于衷的石头。
而现在,悲悯更多被淡漠与自私所取代了,身边真实的苦难不被援手,经过加工的血泪却成为热卖(热卖也正说明匮乏有个女人,乡下失去双亲的表佳、表佳女因贫困辍学,为丈夫寄去一些钱她阴沉了几天脸,但在看杂志上一篇农村少年和拮据的命运奋争、尽心服侍病母的故事她感动地有了泪花,不是出于悲悯心,而是出于对自己丰衣足食日子的感动吧。还有什么比境遇的对照更令人觉得自足呢?而有悲悯心的人即使身处窘境也会从薄焰中分出一缕微光,无存此心的从一杯奠中分出一小匙也是不忍。
悲悯就像一条善良的河流,澄清着沿路的风尘。它不一定给人带来幸福,也不一定济世,但一定有光,一定伴着感动,有什么比贯穿着感动的生命更令人感动的呢?

( 1 )作者从哪两件事中感受到了悲悯?请简要概括。

( 2 )下面的句子表现了病家怎样的心理?你是如何体会到的?
病家红了脸,迟疑地接过药急急走了。

( 3 )作者认为“一个有悲悯心的人,是幸运的”,但同时“有悲悯意识的心灵又是痛苦的”。这其中“幸运”和“痛苦”分别指什么?

( 4 )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悲悯”是“世上最温柔也最具震憾力的东西”。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郭英剑

如今,我们已经完全进入了一个数字化阅读的时代,手机阅读、电子阅读等已逐步成为年轻一代的主要阅读方式。随着而来的纸质书的大滑坡,书店举步维艰。让很多人深感忧虑,甚至以“深阅读”和“浅阅读”来区分两者。

我不否认数字化时代会出现许多信息垃圾,这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我也不认为数字化阅读方式就一定会导致阅读质量肤浅化,先不说电子媒介让经典书籍变得更加便易携带,使人们阅读的机会与时间都可能增加;仅是网站、微博、微信出现的很多非常精彩、非常深刻甚至是振聋发聩的作品和观点,就不能视而不见,数字化时代,不能仅凭媒介载体的不同来界定阅读品质的“深”和“浅”。

我们不是要否定某种阅读方式或肯定另一种阅读方式,而是要进一步探讨深层次的问题﹣﹣在数字化时代,我们“读什么”和“怎么读”

今天,人们大多数喜欢阅读流行书籍、浏览时兴信息。我还是想说:不要忘记经典。

人生太短,好书太多,读什么?﹣﹣读经典,第一经久不衰,第二具有典范性或者说权威性,第三经过了历史选择,是最有价值的书。阅读经典,尤其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往往能够引发人们宁静的感悟和睿智的思路,更能使人学着去“明辨是非,甄别善恶,区分正义与非正义,并且教人从有用之中发现高贵与美”。尤其是对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经典关乎人的成长,包括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去应对未来的变化,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等。无论是什么时代,经典的精神力量都是持久不衰的。

怎么读?这似乎应该不是个问题。如果一个人看的书很多,记住的知识多,这当然会让其他人肃然起敬。但在这数字化的时代,无论你如何博闻强识,都抵不过一块小小的键盘,更比不过鼠标轻轻一点一切尽收眼底的互联网。那么,在这样一个知识近在咫尺的时代,怎么读才有意义和价值呢?

对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不只是为了知道和记住,数字化时代,在面对汹涌而至的各类信息的时候,读者必须具备更高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判断力,把众多的阅读内容分门别类、去伪存真,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思考形成个人的思想和对世界的多元化理解,最终为我所用。在崇尚个性的数字化时代,深入的思考正是体现读者独立存在的价值之所在。

最后,我想谈谈阅读之后还有写作。当然,这不是要求每一位阅读者都成为专职作家。而是希望通过写作推进深度的思考、积淀阅读的成果。在电子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为所以人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为写作,表达深度的阅读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操作性。

我们可以用三个“勿忘”来总结:第一 ,在阅读当下作品的同时,“勿忘经典”;第二,在读书娱乐、获得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勿忘思考”;第三,在强调阅读的同时,“勿忘写作”。

虽然纸质书在走下坡路,书店在倒闭,但令人欣慰的是,阅读将是永恒的,欣慰所有的阅读,都是有品质的阅读!

(文段有删改)

( 1 )请根据文章内容,阐述“有品质的阅读”的含义。

( 2 )文章第三自然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 3 )文中很多句子讲究语言的分寸,以避免绝对化,下列选句中没有这种特点的一项是( )

A: 不能仅凭媒介载体的不同来界定阅读品质的“深”和“浅”。
B: 今天,人们大多数喜欢阅读流行书籍、浏览时兴信息。
C: 无论是什么时代,经典的精神力量都是持久不衰的。
D: 对青少年读者来说,阅读不只是为了知道和记住。
( 4 )现在,读图成为一种风尚,有人认为,图的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读图好处多多;有人认为,中学生应该以读文为主,因为读图会造成阅读水平低下,得不偿失,请仿照第二自然段,用下面的句式表述你对此的看法和理由。

我不否认……但……先不说……仅是……就……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的开场中,主持人董卿说:《中国诗词大会》是与大家一年一度的相约,我们携手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一起看“人面桃花相映红”,一起听“稻花香里说丰年”,一起叹“霜叶红于二月花”,一起盼“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赏四季风景,品诗意人生。是啊,不管是“四季风景”、还是“诗意人生”,只有慢慢品味,才能领悟其中的奥妙。

请以“品”为题目或自拟一个包含“品”字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②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习惯了你对我的伤害”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