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文中标有序号的四个句子,其中与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不一致的一项是( ) B: ②句 C: ③句 D: ④句 |
2、 |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水浒》是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 B: 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C: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叫“稷”,谷神叫“社”。后来就以“社稷”指称国家。 |
3、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只”是副词。 B: 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和”是连词。 C: 他从今天开始锻炼身体。“从”是介词。 D: 哎呀 , 美极了!真是美极了!“哎呀”是动词。 |
4、 | 下列加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多年来,欧洲上空战云密布,尖锐的冲突迭起 , 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风暴即将来临。B: 要解决政府机构臃肿的现状 , 就要釜底抽薪,让一部分人的收入先降下来。 C: 想不到昔日的“浪子”今天却成了舍己救人的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D: 去年暑假,我随旅行社去了桂林,那里的秀山丽水,令人忘乎所以。 |
5、 | 下列加下划线文言词语基本释义与成语中加下划线词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万人空巷 B: 媵人持汤沃灌 固若金汤 C: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得患失 D: 目似瞑,意暇甚 应接不暇 |
6、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脱干系。B: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C: 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终将成为世界上发达的国家。 D: 记得当年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只是七八岁的小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尽管功勋卓著,但并不是一个妇儒皆知的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他的光辉写照。B: 鲁迅先生做事是非常严谨的,青年人写信或写文章倘若写得太潦草,太敷衍,他是 深恶痛极的。 C: 那天上课,我感到十分诧异。教室没有一点宣闹,先生在教室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D: 我对关东原野怀着挚痛的热爱,常常想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丰饶的粮食,嗥鸣的蒙古狗,斑斓的山雕。 |
8、 | 下列四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性情孤僻 略输文采 世外桃源 扑朔迷离B: 兴高采烈 气宇轩昂 祟山峻岭 漫不经心 C: 憨态可掬 如坐针毡 不骄不躁 虚怀若谷 D: 察颜观色 刮目相看 面面相觑 虎视眈眈 |
9、 | 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节那天,她献上一曲《奉献》,唱得栩栩如生。 B: 孙老师在修改作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妙手回春的老师。 C: 我们的老师工作认真负责,真是吹毛求疵。 D: 这两幅画倒是铢两悉称 , 很难分出谁优谁劣来。 |
10、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让适当的人处在适当的位置上,承担适当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________________。大雁这种团队性强的动物,总是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①雁群会挑选一只最强壮的大雁担任头雁,掌控方向,带领所有的大雁飞翔。 ②雁阵中也蕴含了这个道理。 ③爱护、关怀、鼓舞每一只大雁,防止它们掉队。 ④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团队的飞行效率,又保护了新生力量的成长。 ⑤然后挑选另外两只强壮的大雁断后,让它们照顾年幼体弱的大雁。 A: ①⑤④③② B: ②①⑤③④ C: ①②④③⑤ D: ②①④③⑤ |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答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下边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 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 C: 这首词前九句追忆人生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义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 D: 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 ( 2 )“可怜白发生”一句表达了词人________的情感。 |
解释加点词 ( 1 )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 ( 2 )猛浪若奔:________ ( 3 )月色入户:________ ( 4 )绝巘多生怪柏:________ |
阅读《成功》,完成小题。
行走的成年礼
李晋
①记得在拉萨布达拉宫的广场上碰到一个朋友,他羡慕我的年轻,说自己如果能早几年来拉萨,他的人生必将是不同的景致。可是现实中的牵绊已经不允许他重新来过,因此他的生活中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②我喜欢旅行中坐在长途车上产生的错觉,它赋予我平日里没有的敏感。我相信人们在行走中会变得聪明,因为4年来我几乎所有重要的决定,都是在旅行中做出的,我在不同的文化间寻找着自己,那种浪漫与坚持,有点像少年的游戏。
③日常生活总是单调而枯燥的,在不断的模仿与复制中,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只有车窗外那不断变幻的风景,还在以一种镜像,映射出我的存在。于是在行走的背后,每个人都不由得变得坚强,我们不断地反思过去,寻找着超越的可能。
④当原本的厌倦与懈怠从身上剥离时,我们在旅行中便实现了对自我的回归。那是一种奇妙的境界,把生命带回到初始时的样子,它是如此清新,一尘不染。我们在行走中还能接触到其他人,接触和吸收异域的新鲜文化,这种文化间的相逢,同样给一个人的生活方向提供无限可能。
⑤旅行赋予我们新生,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奇异的影像,那里有生命的原初和价值的多元。记得巴西作家保罗·科埃略曾写道:当你旅行的时候。会以一种实在的方式体验到再生的过程。你会遇到全新的环境,时间也因此变得缓慢。而且在大多数时候,你甚至不知道那里的语言,所以在旅行时,你就像一个刚刚离开子宫的孩子。
⑥人类学家在讲述人生礼仪时,把它当作一种“转变的仪式”,当仪式结束,参与者便完成了身份的转变。非洲部落里的少年,总是独自一人被驱赶着走进草原,当他们筋疲力尽地归来时,便完成了自身的“成年礼”。人类学家特纳曾指出,这个过程让你从熟悉的环境里走出来,在仪式中经历嬗变。这应该是种混沌、模糊、而又异常神圣的情绪,它让一个人在内心矛盾与时光的消逝中迎接新生。
⑦无论是部落里的少年,还是群岛上的土著,他们都是在陌生的环境里体会生命的冲动。这就好像那些朝圣者,每每从熟悉的生活里走出。当“朝觐(cháojìn,指宗教徒拜谒圣像、圣地等)之旅”开始时,他们便摆脱了与过去的纠缠。这些人披荆斩棘、历尽艰难,在漫长的隐忍后,终于实现了灵魂的重生。这样的朝圣必然是一场孤独、倔强,甚至有些残酷的蜕变过程,如凤凰涅槃(nièpán,指佛教用语,指超脱生死的境界),浴火而生。
⑧人类朝圣和旅行,有着结构上的相似,它们都是和旧有生活的告别,同样在行走中期待着新生。人们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开始去寻找异己的世界,这种寻找有时有几分偏执。缘于对重生的那份热切的渴望。而仿佛只有在差异中,我们才能不断实现对自身的反省。由此来看,当我们不断地踏上旅途,把自己置身于异乡陌生的环境时,旅行之于我们,其实是一场人生的朝圣。
最后一个猎人
①青龙山的人除了德富,一个个都下山了,有的搬到了镇里,有的迁到了城里。老伴临走那天,嘟囔着要他一起撤,说山里的猎物好比五黄六月下大雪,稀罕着呢,政府也有了政策……他脸一黑,打断老伴的话,说,我是猎人,不打猎干啥?德富的脾气倔,跟头犟驴似的。哼,你不走,狼非吃了你不可!老伴丢下这句话,便跟着儿子媳妇进城了。
②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个村的人也不例外,家家户户打猎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爷爷辈。山上的动物并非取之不尽,寻不到猎物,村里人为了生存,便砍伐山上的树木,做成家具或原木出售。青龙山原先的植被遮天蔽日,钻到林子里迷路那是常有的事。等到政府有所察觉,从头到脚裹着严严实实“外套”的青龙山已经成了“裸体”。
③政府收缴了猎枪,但德富有自己一套捕猎的方法。如下绳套,俗称“下束”,设关子,俗称“皮子关”,等等。山里的动物除了老鹰、麻雀之类的飞禽外,四条腿的走兽不多见了,有时出去一天,连个兔子都捡不到。气得德富对着光秃秃的青龙山,对着整天阴沉着的老天哇哇大叫,满腹的气愤,委屈,还有无奈。
④这天晚上,是一个刚刚暴雨过后的夜晚,天气闷热闷热的。德富辗转反侧之后刚要进入梦乡,忽然听到嗷呜的狼叫声,悲怆,凄厉!这个久违的声音让德富一下子兴奋不已,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是一个激灵从床上爬起来,习惯地去抽枕头下的猎枪,什么也没有。他有点慌神,不敢去开门。从窗户看出去,趁着隐隐的月色,他认出是那只独眼狼!他不由得打了个颤,思绪一下子回到了十年前。
⑤那一天,德富的“皮子关”钻进去一头狼。他赶过去的时候,这头狼呜呜叫着,像是在哭泣。他从石缝里看到,这头狼只有一只眼睛,挺着大肚子——原来是一头怀孕的母狼!察觉到德富的气息,狼匍匐在地,“呜呜”得更伤心,完全没有了狼的野性和凶猛。那声音,那眼神,似乎在哀求德富。德富犹豫了许久,直到他发现母狼眼里淌出的泪,才一狠心,放走了它。
⑥真是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肉啊。这一刻,德富心里好后悔,若是当初结果了这头母狼,就不会有今天这个场面。怎么办?自己手里没有枪?德富有点慌神了,对着窗户大吼了两声:“走!走”母狼不为所动,还在呜呜地叫着,瘆人,凄凉,似乎在诉说着什么。德富转身找到半块砖头,从窗口甩出去,母狼跳跃着躲避了一下,转身又对着德富的房子呜呜地叫着,铁了心要跟德富一决雌雄,你不出来,我就不走。这时候德富反倒不害怕了,因为母狼刚才躲闪的动作,暴露出它的弱点,灵敏性不如年轻的同类,一条腿也瘸了。假如这头母狼不走,再引来其他的同类,糟糕的就是自己。不如趁现在还有点力气,冲出去拼个你死我活。想到这里,他拿起门后的一根棍子,把门打开了。
⑦母狼看到德富出来,转身跑了。德富本打算把它撵走就算了,谁知道,母狼跳跃着跑了几步,又折回身来挑衅似的呜呜叫着。德富的倔脾气又来了,道路有些泥泞,他还是挥舞着棍子撵了过去。母狼见状,扭头就跑,跑了几步又转过头来,好像看看德富跟上来没有。若是没跟上来,便停下来;若是跟了上来,它就在前面跑……就这样,直到把德富引到另外一座山头。这时候,天已经渐渐放亮。难道母狼要把我引入“圈套”,进而攻击自己?想到这里,德富不再追了,转身沿原路返回。到了村口那儿,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青龙山跟毁了容似的,坍塌了半边,把整个村子淹没了,包括他家的房子。
⑧德富到底没有进城,他留在了青龙山,改行当上了种树人。
(选自《小说月刊》2019 年 12 期,有删改)
( 1 )梳理小说情节,请在空缺处填写相应内容。十年前, ________→不久前,村人搬离,德富独自留下→这天夜里, ________→天亮后,原路返回,德富发现村子淹没
( 2 )仔细揣摩下面的句子说说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这个久违的声音让德富一下子兴奋不已,五十多岁的人了,还是一个激灵从床上爬起来,习惯地去抽枕头下的猎枪,什么也没有。
( 3 )文中写母狼与德富的对抗非常精彩,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说说你的理解。晓真:我觉得这篇小说反映的其实是人和动物的关系,颂扬知恩图报的美德。
晓仪:我觉得这篇小说折射出的是中国社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作文(两者任选其一):
(1)也许,你在家里,父亲一个欣赏的眼神,母亲一声关切的叮咛,慈爱的阳光就会充满你的心房;也许,你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满怀困惑,倾听着老师的柔柔絮语,关爱的阳光就会驱散你心灵的迷茫;也许,你倚在教室窗旁,捧着书本,读着名著,吟诵唐诗宋词,文学的阳光就会照亮你成长的方向;也许……
请以“我心中的那一道阳光”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带着________,一路前行
要求:①根据自己所写内容(如理想、自信、尊严、感动、感恩、挫折、伤痛、遗憾、微笑、眼泪、鲜花等),补足题目,然后将完整的题目抄写在正文前;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