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郑州二十五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 永世长存。在历史的天空中,当年的烽火连天、金戈铁马已经远去,但 是在世的老兵还是血染沙场的每一位英烈,都值得我们永远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英雄人物始终是 历史的精神坐标。

A: 功劳 即使 铭刻 标注
B: 功勋 即使 铭记 标记
C: 功绩 无论 铭刻 标榜
D: 功勋 无论 铭记 标注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
B: 《黄河颂》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
C: 小说《红岩》刻画了一批意志坚定,形象高大的共产党人形象,如江姐,许云峰、梁生宝、余新江、刘思洋等。
D: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主要是为了歌颂了帼国英雄花木兰的英勇善战。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B: 随着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的放映,让我们了解了国家在各领域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
C: 在语文综合实践中,“阳光阅读”的开展与策划,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D: 央视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不仅让观众深刻领悟到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且更能让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到诗词的音韵之美。
4、下面的词语,从词性上看,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管理 ②治理 ③昨天 ④推测 ⑤汉语 ⑥应该 ⑦清楚 ⑧宽阔 ⑨减少 ⑩懒惰

A: ①②⑤/③⑥⑦⑧/④⑨/⑩
B: ③⑤/①②④⑥⑨/⑦⑧⑩
C: 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⑨⑩
D: ①②⑤⑥⑨/③⑦⑧/④⑩
5、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王羲之颜真卿的作品让我们认识到书法是心灵和性格的表现。王羲之酒后即兴而作《兰亭集序》,字体式样________________,笔画疏密有致,大小自由随性,尤其是全篇二十多个“之”字,个个_____________。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的侄儿在安史之乱中义不从贼,全家惨遭杀害。颜真卿________________,写下《祭侄文稿》,其字笔画粗重,字字独立,痛切之情读之可感。此帖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A: 变幻莫测 别具一格 义正词严
B: 变幻莫测 别有用心 义愤填膺
C: 变化多端 别有用心 义正词严
D: 变化多端 别具一格 义愤填膺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虽然衣着朴素,但高挑的身材让他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B: 他的这段孔雀舞跳得真是入木三分 , 连杨丽萍都动容不已。
C: 恒大队锐不可当 , 尤其是那几位年轻中国小将的表现,让人们看到了中国足球的未来。
D: 先生讲课时,他就在一旁正襟危坐 , 静静地听着。
7、欧阳修文史兼通,不仅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而且书法亦著称于世。朱熹曾评论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下面是欧阳修自撰并书的手札文稿《夜宿中书东阁七律诗》,对这副作品字体及其特点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副作品字体属于楷书,端庄匀称,刚健有力。
B: 这副作品字体属于草书,连绵回绕,自由飘逸。
C: 这副作品字体属于行书,行云流水,笔画勾连。
D: 这副作品字体属于隶书,体态宽扁,古朴典雅。
8、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酷(xiào) 歉(jiù) 笑大方(yí) 根深固(tì)
B: 恶(zēng) 责(qiǎn) 耳目染(rú) 三顾茅(lú)
C: 形(chú) 教(huǐ) 顾名思(yì) 险象生(dié)
D: 斑(lán) 参(yù) 融贯通(huì) 耳不闻(chōng)
9、下列《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到达地点和作诗缘由,“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B: 颔联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由“归雁”一词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秋天。
C: 颈联中,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D: 本诗通过写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孤独、寂寞、悲伤、飘零的孤寂心情。诗中既反映了边塞生活,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都护的赞叹。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深霄 浊流 家喻户晓
B: 小楷 谰语 当之无愧
C: 薪金 山间 目不睽园
D: 绞肉 竹干 深不可测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鉴赏。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①浴蚕:指古时在仲春时分用盐水选蚕种的劳动。

( 1 )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鸡鸣一两家”,选取山村有代表性的事物,以鸡鸣之声恰到好处地衬托了山村的喧闹。
B: 第二句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来显示出山村的“深”,让读者随诗句的引导,体验了山行的趣味。
C: 第三句写仲春时分妇姑相唤浴蚕,亲切和睦,她们彼此招呼,呈现了一派农忙景象。
D: 诗人处处扣住山村特色,从景到人,再从人到境,都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 2 )请从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角度,赏析“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两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胡翰传

胡翰,字仲申,金华人。幼聪颖异常儿。七岁时,道拾遗金,坐守待其人还之。长从兰溪吴师道、浦江吴莱学古文,复登同邑许谦之门。同郡柳贯以文章名天下,见翰文,称之不容口。游元都,公卿交誉之。或劝之仕,不应。既归遭天下大乱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文章与宋濂相上下。

太祖下金华,召见,命之会食。后侍臣复有荐翰者,召至金陵。时方籍金华民为兵,翰从容进曰:“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糜饷耳。”太祖即罢之,后聘修史书,书成而归。爱北山泉石,筑其下,徜徉十数年而终,年七十有五。所著有《春秋集义》,文曰《胡仲子集》,诗曰《长山先生集》。

(选自《明史》卷二百八十五,有删改)

【注】①籍,这里指征召,下同。②糜饷:浪费粮食。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道遗金________

②公卿交之________

劝之仕,不应________

④年七十五________

( 2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既 归 遭 天 下 大 乱 避 地 南 山 著 书 自 适。

( 3 )翻译句子。

金华人多业儒,鲜习兵,籍之,徒縻饷耳。

( 4 )结合文章的内容,谈谈胡翰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选文,完成文后小题。

草木智慧

顾晓蕊

①下了大巴车,沿着一条清幽的小路向前走,两边芳草萋萋,我在一片白桦林处停下,几乎是奔跑着冲进树林中。

②林中的白桦树有几十或上百年树龄,却依然身形如少女,有着不老的容颜。它们之所以被时光遗忘,相传与爱情有关。成吉思汗西征路上,大军休整时,一位士兵在白桦林中遇到了美丽的牧羊姑娘,两人一见倾情。誓言还没来得及说出口,战士就战死沙场。姑娘把思念刻在白桦树上,一双双眼睛是她永远的守望。

③在我看来,刻在白桦树上的思念,已超越爱情,是比爱情更宽广的爱。桦树皮晒干后是中药材,祛除百病,连它忧伤的眼泪,也被称为“森林饮料”。

如果说白桦树无私的爱,濯洗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凄美中那充满希望的等待,那么见到豪迈粗犷的“大漠硬汉”胡杨树的刹那,带给我的是另一种震撼和惊叹。

⑤在克拉玛依的乌尔禾区,一片荒凉的戈壁滩上,我第一次见到胡杨林。远看一棵棵胡杨树,虬结盘曲,苍劲古朴,伫立于天地间。

⑥我轻轻地走近,用目光摩挲着刻满岁月沧桑的树干,细细地,一寸寸地看着,越看越心惊。你看,这一株胡杨原已干枯,树皮干瘪、粗糙,树的一侧却长出新枝,挂满鲜绿的叶子。那株雕像般的胡杨,拦腰而断,树枝被剥离一光,露出白骨般的树干。它却死而不倒,挺起一身硬骨,留住最后的尊严。

⑦再往里走,有几株枝叶青郁的胡杨。细看一棵树上竟有三种叶子,有的狭长如柳,有的圆润如杨,有的清逸如枫,分别意味着少年、中年和老年。

⑧胡杨树耐旱、耐寒、耐盐碱、耐风沙,是悲壮大漠中的英雄树。我一次次地抚摸着它们,仿佛有一种力量蔓延而来,传遍我的全身,不由感叹自然界中生命的顽强、坚韧以及永不放弃的爱。

⑨在戈壁与沙漠中行走,我的目光还不时被一些低矮的植物牵动。在连绵起伏的沙丘上,一蓬蓬的骆驼草,根连着根,叶牵着叶,形成散落或密集的草团。那点点苍绿,在空茫的戈壁中,显得格外醒目和壮观。

⑩骆驼草又名希望草,钢的茎,剑的叶,倔强地向空中舒展着。外表看起来如此纤弱的植株,却草根系发达,在黑暗中逶迤着,水有多深,根就扎多深。它们既生于斯,长于斯,便从不气馁,亦无怨怼,智慧而从容地活着。

⑪在戈壁荒原上,如果你看到一团团燃烧的“焰火”,那便是妩媚的红柳了。一簇簇红褐色或粉红色的花,米粒般大小,开得细碎而稠密。它们在青碧的枝头上摇曳着,跳跃着,似红雾涌动,又绚如落霞。

⑫风吹来,花如潮水般起伏起来,这才知什么叫“花潮”。若在公园或河边见到这般景致,倒也寻常,可这是极度干旱的荒漠之地,怎不叫人钦佩称奇呢?

⑬红柳的根须蜿蜒于地下,最深可达二三十米,能防风固沙,是沙地中的“铁娘子”,它的枝叶还可入药。红柳的坚毅与淡然,让我想起那么一群人。在寂寥的旷野中,总会遇见许多白色的“大风车”,不知倦怠地旋转着,它的背后是无私坚守的电力人,他们也是扮靓戈壁的“红柳”。

⑭我发现与这里的草木对视,需要一些勇气,每次遥望凝思,都是一次对心灵的叩问。草木是有思想、有大智慧的,它们懂得顺应自然,随遇而安,并竭力将根扎深扎牢,尽现生命极致之美。由此而想,在草木面前,人显得那么庸常渺小,理应谦卑些,再谦卑些。

( 1 )文章写自己与四种草木对视,充满深情。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草木

“我”的感受

白桦

无私的爱,濯洗着“我”的心灵

胡杨

①________

骆驼草

从不气馁,亦无怨怼,智慧而从容地活着,牵动“我”的目光

红柳

②________


( 2 )第④段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 3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好在哪里。

①细看一棵树上有三种叶子,有的狭长如柳,有的圆润如杨,有的清逸如枫,分别意味着少年、中年和老年。

②骆驼草又名希望草,钢的茎,剑的叶,倔强地向空中舒展着。

( 4 )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若在公园或河边见到这般景致,倒也寻常,可这是极度干旱的荒漠之地,怎不叫人钦佩称奇呢?

( 5 )草木有什么智慧?
阅读记叙文,完成文后小题。

你能笑一次吗?

包利民

从记事起,她就从来没见爸爸笑过,问妈妈,妈妈却说:“爸爸有病,不会笑!”她很是不理解,会有什么病能剥夺一个人笑的权力?但她知道爸爸是极疼爱她的,有时候她就求爸爸:“爸爸,你能笑一次吗?就一次!”可是爸爸真的笑不出,她就用两只小手揉搓爸爸的脸,揉成各种笑脸的形状。

渐渐长大后,她才知道爸爸的面部神经萎缩,根本控制不了肌肉,那些肌肉就常保持在一个收缩状态,显得很僵硬。有时候她依然会撒娇,让爸爸笑一次,然后依然用两手去轻轻按摩揉抚爸爸的脸。每次全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遇见好笑的节目,她都会注意到爸爸,爸爸的眼中全是喜意,虽然面无表情,见她看过来,就嘴里发出笑的声音。那样的时刻,她心里的欢乐就会黯淡许多,有一种淡淡的伤感漫上来。

有好多次,她曾发现爸爸在偷偷地对着镜子,想努力改变一下面部表情。她知道爸爸是想能真正笑一下,为自己的女儿。有一次,她对爸爸说:“爸,你不用勉强自己,我知道你心里是笑着的,就行了。我也会一直让你在心里乐开了花,好不好?”爸爸的眼中闪着幸福而喜悦的光芒。

她结婚的时候,一想到从此要进了别人的家门,离开爸爸,她就难过得直掉眼泪。爸爸轻轻地拥着她,说:“乖孩子,爸爸心里乐开了花了,你还哭什么呀。这么大喜的日子,要开心,爸爸才能心里笑!”她抬起头,强忍眼泪,冲爸爸笑。

后来爸爸就患了绝症,才五十多岁的年龄,这个时候,她才知道,世界上还是有比不能笑更可怕更折磨人的病。那些日子,她真的一点也笑不出来,虽然知道爸爸希望看到她的笑。许多日子不曾笑过,她想起了爸爸终生的不能笑,可是,爸爸心里是快乐着的,而自己,不笑,心里却充满了悲伤和无助。她想,只要爸爸能好好活着,就算他不笑,她也会是幸福的,她不会再去要求爸爸笑了。

爸爸终于到了弥留之际,她俯在病床边,心中痛得无以复加,却又是那么无力,无力留住爸爸正在消散的生命。爸爸看着她,她想努力地笑一下,却是一个比哭还要勉强的表情。爸爸小声说:“爸爸要走了,可能爸爸真的能对你笑一次了!”由于生机的散去,脸上收缩的肌肉慢慢展开,爸爸就带着这样一个微笑的表情,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爸爸真的为她笑了一次,而这最后的微笑却永远地刻在了她的心上。她时常会沉浸在爸爸的笑容里,轻声说:“

( 1 )文章以“你能笑一次吗”为题,有什么作用?
( 2 )请将不同阶段“她”对爸爸不能笑的心理活动填写完整。

从记事起:不理解→渐渐长大后:________ →结婚的时候:________ →爸爸患了绝症和弥留之际:悲痛、无助与不舍。

( 3 )文中画线句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 4 )请根据具体情境,在文章最后一段横线处将“她”所说的话补充完整。

她时常会沉浸在爸爸的笑容里,轻声说:“________”

( 5 )材料链接。本文所表现的父女之情深深地感染着我们。然而,日前一则 “最伤父母的9句话”的帖子在网上迅速传播,有调查显示,有90%以上的年轻人至少说过这9句话中的一句或是几句。这引发了很多年轻人的关注与思考,也在社会上引起了讨论。请你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最伤父母的9句话:①好了,我知道了,真啰嗦! ②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③说了你也不懂。④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⑤你那一套早过时了!⑥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了。⑦我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⑧说了别吃剩菜,怎么老不听?⑨我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龙应台《独立宣言》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人相处才是适合的?其实,我们生活学习、待人处事等,都需要寻找适合的方式。请结合你身边的事例,以“适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600字以上。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④不得抄袭《独立宣言》一文的内容。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恩恩爱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