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河南省长葛市第一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乐观,是一首生命怒放的赞歌。无论人生有多少考验和磨砺,我们都要好好地爱惜生活;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微笑地感恩岁月给予的各种考验和困难,扬眉振臂感恩岁月给予的惊喜和美好。


A: “即使世界以痛吻我,我们也要报之以歌。”
B: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C: “经过大海的一番磨砺,卵石才变得更加美丽光滑。”
D: “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2、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学校操场上人声鼎沸 , 热闹非凡。一场庆元旦趣味体育联欢活动正热火朝天地进行。
B: 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节目鲜为人知 , 其青春活泼的主持风格深受广大青少年朋友青睐。
C: 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一直鸦雀无声的大厅里,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D: 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 , 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3、

画横线的词语在句中有同义词的一项是( )

A: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
B: 但是它伟岸,正直 , 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C: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D: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 , 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中哨兵?
4、

下列句子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 ( )

A: 马拉松在江北举行,从大剧院到市区,沿途街道门庭若市
B: 发令枪响后,勇哥首当其冲 , 跑在最前头,最终夺得了金牌。
C: 在自私自利者的心目中,公而忘私、舍己为人的行为是不堪设想的。
D: 万里长江上的山水画廊——三峡,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 它以独特的云雾山水,浓郁的风土人情和古往今来的风流人物,吸引着无数游人。
5、下列修改病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校曾三令五申多次强调,必须把手机进课堂当作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修改:学校曾三令五申多次强调,必须把禁止手机进课堂当作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B: 文物的资产化之路,必须本着“保护第一”为原则,方能守得中华文物的周全与安宁。修改:文物的资产化之路,必须本着“保护第一”的原则,方能守得中华文物的周全与安宁。
C: 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忘整理、搜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修改:几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整理、搜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D: 通过每一位同学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班终于在期末被评为“文明班级体”的称号。修改:在每一位同学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班终于在期末被评为“文明班级体”的称号。
6、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又一次让国人回味无穷。

①也不仅仅是这些美食的前世今生

②以及故事背后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

③还有美食背后那些来自乡野、来自草根的命运故事

④只是,这一回的“舌尖”让人回味的不仅仅是镜头前的美食

A: ④①②③
B: ④①③②
C: ③②①④
D: ④③②①
7、下列歌咏月亮的诗句中,意境与鲁藜“月光流进门槛/我以为是阳光”最为一致的一句是( )
A: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B: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D: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拱圈 雕刻 就地取才 千态万状
B: 闲适 丘壑 认其自然 盘曲嶙峋
C: 汴京 漕船 形态各异 车水马龙
D: 防御 倒霉 来之不易 开合自茹
9、

下列划线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足外人道也 仅有“敌船”火所焚
B: 相与步中庭 出没鲸波万仞中
C: 出淤泥不染 中峨冠多髯者为东坡
D: 复前行,欲穷真不知马也
10、下列各项中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恨(zèng) 趿拉(tā) 自(xǔ) 气势礴(pāng)
B: 尺(dú) 朱(xī) 曲(juǎn) 门(kuāng)
C: 视(shěn) 客(zǎi) 打(āi) 崭头角(lòu)
D: 虚(xuán) 妒(jí) 热(chén) 冕堂皇(guān)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答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 )请解释“昏鸦”和“断肠”的意思。
( 2 )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诗人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比较阅读甲文《记承天寺夜游》和乙文《湖心亭看雪》。
【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无与为者( ) ②相与步于中庭 ( ) ③余一小舟( ) ④湖中得更有此人( )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3 )梁衡评价北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朝张岱《湖心亭看雪》:“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它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 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苏轼与张岱心中的月色雪景都同样的淡雅高洁。不同的是各自流露在字里行间对人生的不同看法。请分别写出文中他们所表达的思 想情感。
【甲文】
【乙文】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现代文阅读

谢吾师

舒乙

一生中教过我的老师上百位,但有一位,他并不会说话,他是长在树上的小树叶,却使我难忘,我尊他为我的老师。

他曾伴我走过最艰难的日子,给我安慰,给我勇气。直到今天,一闭眼,他便回到我的眼前,真的。他仍在树梢上迎着寒风飞舞,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

我住的“牛棚”是两间大教室,外间住着看守我的人,总有五六位之多,里间就我一个。住进来之后,他们便向我宣布了纪律:不准回家,不准自由走动,完全隔离,写信要经过审查,去食堂吃饭时不得和任何人说话。每日三餐是放风时间,我在前面走,后面五六个人跟着,浩浩荡荡,面孔非常严肃。

审查并不是天天进行,甚至根本就没有几次像样子的审问。隔离本身仿佛才是目的。

越是没有变着花样的折腾,日子越是难以打发,孤独就成了最难受的事。孤独窒息了我,几乎把我掐死。

窗外有一棵大树,是加拿大杨树,长得很茁壮,树冠蹿得比楼顶还高。我住进去的时候,是夏天。满树的绿叶油亮油亮的,迎着微风舞动,因为叶柄长,摆动幅度很大,显得非常活泼。

我常常呆坐在窗前,瞧这棵大树,看树叶翻腾飞舞。树叶们成了我唯一的朋友,不说话的而充满了生机的朋友。我一看就是一天。

迎来了秋天,又送走了夏天。西伯利亚寒流既冻坏了绝大部分树叶,又刮走了大部分树叶,大树上差不多只剩下光光的枝干。这一切都发生在我眼前,连叶柄在狂风中由树枝上脱离的一刹那我都看得很清楚。朋友们随风而去,我感到凄凉,冷冷的,虽然窗户的亮度增加了,大树的枝干也清晰了,但一切都显得那么大而无当,单调枯燥和万分失落。

最后,全树只剩下一枚大叶子始终没有被风卷走,特别神奇。大风时,他大幅度摇摆,拼命飞舞,经受了惊心动魄的撕扯,却坚持在那里。于是。每天醒来,我的第一件事就是看这枚孤军奋战的叶子还在不在树上。

他在树上足足比别的树叶多呆了十天,多么艰难的十天,多么难忘的十天,多么伟大的十天。

在这十天里,我每天都在观察他,为他揪心,为他害怕,为他担忧,同时也为他骄傲,打心眼儿里敬佩他,把他当作最贴心的知己。他的状态有点儿和我相似,但他的处境比我更加险恶,比我更加孤单,他却像一面小旗,高高飘扬,挺得住,站得稳,生得牢,成为我无言的榜样,伴我走出困境。

我坐在封闭的禁室内,面对一枚小小的树叶,受着一堂生命的课。树叶是我的老师,我是树叶的学生。随着树叶的每一次翻飞,我思绪渐入正轨,完全镇定下来,像一只蜕壳的蝉,体验到一种心灵的新生。

我终于能把逆境当成一种锻炼自己身心的机会;我终于能把度日如年的日子尽我所能安排得满是节目,宛如给自己开办一所单人补习学校;我终于能修得一付心安理得、遇事不惊、吃得下睡得着的坦然心态;我终于能把只说真话不讲假话的原则坚持到底;我终于能把宽厚待人、善待他人,包括善待那些反对过自己的人当作自己的处世信条;我终于发现自己变得更爱我的长辈、妻子、孩子、朋友,变得更加热爱这个多事的世界。

所有这些变化只因我接受了那枚不会说话的挺立到最后的小树叶的启示。

多年以后,我又回到那棵大树的所在地,可惜,大树已被伐掉。

那枚孤单而可敬的叶子永远活在我的心里,我一闭眼,它便来到我的眼前,真真的,在狂风中上下翻腾,一点儿也不服输。

可爱的小树叶,我的老师,我谢谢你!

( 1 )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息________

死________

③一那________

世________

( 2 )作者为什么要“谢吾师”——感谢一片树叶?请简要概括。
( 3 )作者赞美了小树叶的什么精神?
( 4 )请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小树叶精神的一个拟人句和一个比喻句。
( 5 )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对小树叶的什么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
①故事发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
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寒冷和积雪让往日川流不息的马路变得静谧而安详。在风雪的簇拥中,一辆白色的轿车像年迈的老人慢慢地向前蠕动,车上的鲁尼兹小心翼翼地驾驶着,他接到了儿子高烧住在医院的电话,作为父亲他必须赶到医院,守候在儿子身边。他心急如焚又全神贯注。
③走出不远,鲁尼兹便看到在前边不远处,有一个蹒跚的身影在晃动。善良的鲁尼兹似乎连想都没想,就把车子缓缓地停在那个身影旁边。“请问,需要我的帮助吗?”他探出头大声地问道。
④上车的是一个六十开外的老者,说前面不远处的农场就是自己的家,上午出来办事,没有想到回来时,公交汽车因雪大停运了,只好徒步走回去。
⑤主动搭载与人方便对鲁尼兹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一件事了,可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善举却非比寻常。
⑥车在一个长长的斜坡上滑行,迎面有一辆轿车喘息着踉跄驶过来,鲁尼兹下意识的开始踩刹车,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车像醉汉一般,固执地调转车头,向路边撞去,一头撞在一棵大树上。
⑦等鲁尼兹醒来,他已经躺在医院里,所幸,他只是断了两根肋骨,脑部受到震荡。他急于知道老人的情形,护士告诉他,老人做了开颅手术,还在昏迷中。鲁尼兹心里猛地一沉:他的好心,竟会给老人带来如此深重的重创,这是他没有想到的,他又想起自己不太富裕的家庭,他不知该如何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⑧老人的家人来了,很友好地握了鲁尼兹的手,安慰并感谢他,感谢他对老人在风雪中的帮助。即便如此,老人的家人请来的律师还是如期而至,按照当地的法律,鲁尼兹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承担老人百分之七十的医疗费。
⑨那一年的冬天似乎特别的寒冷,鲁尼兹觉得心像浸在冰冷的白色里,不知什么时候能走出这长长的冬季。
⑩老人在沉沉昏睡了二十多天后奇迹般地醒过来了,谁也没有想到,清醒后的老人,开口说的第一句话竟是“要感恩,不要赔偿,善意都是美好的,不要伤了好人的心。”家人愣住了,接着,律师也怔住了,继而,小城里的人被震住了,老人肺腑之言在人们心里引起了共鸣。小城被感动了,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打着“让善意不再尴尬”、“拯救爱心”的条幅,为仁慈的老人募捐。一时间,爱心像空中飘飞的雪花纷至沓来,收到的善款之多,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更令人钦佩的是,老人又把这些善款全部捐出来,成立了“爱心救助基金”,专门用来帮助那些因爱而遭遇尴尬的好心人。
⑪多少年过去了,老人早已离开了人世,但以老人名字命名的基金却像滚雪球一样的发展壮大,爱与被爱也宛如吻合的齿轮,互相带动,循环传送,小城的人们把人性中最高贵的品德——仁慈善良演绎得淋漓尽致。
⑫在魁北克省举行的最受爱戴的人物评选活动中,人们毫无争议的写上老人的名字——卢森斯,人们这样评价老人:爱原本就是喜悦的关怀和无求的付出,当爱心遭遇法律的碰撞,善意被扭曲时,是老人还原了善意的本来模样,让人们可以毫不戒备地去爱,再没有什么能比生活在和谐有情的社会更让人愉悦和欢欣的了。
⑬“照亮世间的不是日月,而是人心”。倘若赠人玫瑰,手留尖刺,谁还愿赠与?每一颗爱心都是真诚美丽的,都应该得到尊重和赞赏;每一个善意都是美好的,都应该馥郁芬芳。

( 1 )选文围绕“还原善意的本来模样”记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请按记叙的要素填写下面的内容。
时间:一个风雪飘飞的傍晚。
地点: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个小城。
人物:鲁尼兹、卢森斯老人及其家属、小城的人们。
起因:
经过:
结果:

( 2 )文中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

( 3 )阅读第⑨段,注意加点的句子,写出鲁尼兹当时的心理活动。

( 4 )从表达方式和情感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 5 )阅读完本文,你有什么话想说?

四、写作(分值:60分)

按要求作文。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泰戈尔
生活中,阴风冷雨会不时来袭,常常暗淡了我们天空的色彩。但如果我们拿出勇气去改变那能改变的,拿出智慧去改变那应该改变的,拿出意志改变那很难改变的,我们的天空就会五彩斑斓。然后我们可以微笑着说,世界以痛吻我,我却回报以歌!
请以“我改变了 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写作时先把题目补充完整(横线上可以填“困难”“挫折”“性格”“友情”……),再按要求作文。
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书写认真。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言犹在耳”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