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石家庄市第八十七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周梅森的《人民的名义》引发了百姓对官场的关注,作品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具体而微地刻画了高育良、李达康、侯亮平等人物。
B: 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美国政府对中国2000亿美元产品加征10%关税,妄图打压中国经济的发展。
C: 地下制假窝点里,工人们废寝忘食地加班加点,由于晚上动静太大,该窝点被周边群众举报。
D: 经历挫折后,她一度生活在失败的阴影里,整个人也无精打采了,是老师的鼓励和帮助驱逐了她心中的黑暗。
2、学习了敬词谦词后,同学们纷纷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用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赠给乙一本书,并在这本书的扉页上留言道:惠赠乙同学。
B: 甲决定帮助学习有困难的乙,于是,甲对乙说:“敬请赐教。”
C: 甲到乙府上找乙的弟弟玩,问乙同学道:“舍弟在家否?”
D: 班会课发言时,甲这样进行总结:“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浅见,敬请各位批评指正。”
3、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毒枭被缉毒警当场击毙,终于落得个马革裹尸的下场。
B: 全军将士气冲斗牛 , 奋勇杀敌,冲出重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骄人战绩。
C: 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D: 爸爸笑着对明明说:“我出差这阵子,你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这真是让我刮目相待啊!”
4、下列划线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造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B: 老师的严厉斥责,让他不知所措
C: 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充满荆棘才充满挑战。
D: 学习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5、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俗语恰当的是 ( )
无数事实证明:艰苦奋斗必得善果,骄奢淫逸必遭祸端。秦穆公勤俭治国,秦则得天下。商纣王酒池肉林,很快便断送商汤江山。可见,节俭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 ,新一届中央领导人提倡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每一位党员干部要时刻牢记的警示,不以恶小而为之,构筑反腐保廉的稳固长城。

A: 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B: 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C: ①吃一堑,长一智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 ①吃一堑,长一智 ②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时光匆匆而逝,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事的变迁,他对家乡的思念与日俱增
B: 他一向不太理会那些道听途说的言论,认为相信它们不过是自寻烦恼而已。
C: 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D: 一台惟妙惟肖的“草原之夜”音乐会带领人们畅游了魅力无穷的音乐长廊。
7、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反复、拟人)
B: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 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讽刺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排比)
D: 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
8、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反腐力度,“打老虎”“拍苍蝇”,让腐败分子无处遁形
B: 梧州粤桂合作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产业项目建设风生水起
C: 春节期间,很多人津津乐道地在微信朋友圈抢、发红包,却忽视了亲情。
D: 细读的重要讲话,发现其中对古典诗句的引用俯拾即是
9、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植树的牧羊人》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作者是英国作家、电影编剧让·乔诺。
B: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C: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呐喊》,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D: 《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10、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左流之/道阻且
B: 凄神骨/拣尽枝不肯栖
C: 女有/来倚杖自叹息
D: 子非鱼,知鱼之乐/求其能千里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词鉴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 )本诗中间两联写诗人出蜀漫游途中的风景,景象雄浑壮阔;尾联则用拟人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________的依恋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 2 )欣赏诗歌需要“置身诗境”,进行丰富而合理的联想与想象,请依此描绘出“山随平野尽”这句诗的景象。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 )以上是《湖心亭看雪》,选自《________》,作者是明末清初的________。

(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日更定矣,余一小船________ ________

②上下白________

③余强饮三大而别________

④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________

( 3 )作者说“独往湖心亭看雪”,结合文章理解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4 )文章写雪景的语句有哪些?采用什么表现手法?

( 5 )结尾用舟子的话收束全文,有何用意?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之美誉。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制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服饰,服饰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

中国古人讲究同自然的和谐,即“天人合一”。因此,在中国古代社会,凡是一个新的王朝建立,都要确定本朝崇尚的颜色,以证明自己统治天下是顺承天意、合乎天德的。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视作尊贵色彩,例如,青色就是蓝草(草名)染在素色布上的颜色,而黄色是土地之色,源于古人对土地的崇拜。秦尚黑色,到了汉代,黑、黄、红三色都曾受到尊崇;而唐宋以来,黄色成了最尊贵的色彩,“黄袍”成为天子专着的服装。金、黄、红、紫等艳丽之色多属于达官贵人,蓝、绿、灰、白则属于平民。不过,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的语句,紫色于是自官服中废除不用。可见,色彩的应用已逐渐脱离自然属性及其本来意义而被赋予了浓厚的政治伦理色彩。

除了色彩之外,服装款式也蕴含着古人的思想追求。以深衣为例,它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左右相交,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深衣背后有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顶天立地,为人正直;腰系大带,象征行动进退符合权衡规矩。总之,深衣象征着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中华传统美德。

【材料二】

早在《诗经》中,就有借服饰表现人物身份,寄托人物情感的诗句。“硕人其颀,衣锦褧(jiǒng)衣”,这里的锦绣华服不仅是描绘一个女子的衣着,也显示了她贵妇人的身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中的“青衿”是古代读书人常穿的衣服,在这里既表明了恋人的读书人的身份,也借写对衣服的念念不忘传递出女子相思萦怀之情。

周代时,冠服制度确立,规定:天子、诸侯穿衮服,戴冕;大夫穿裨衣,戴冕;平民则只能穿布衣。这一制度在不少成语和古诗文中都有体现,比如成语“冠冕堂皇”就与这一制度有关。古时的王公贵族和武将还要戴“貂蝉冠”,这种冠冕“附蝉为文,貂尾为饰”,是地位的象征,陆游诗句“长安貂蝉多,死去谁复还”中的“貂蝉”指的就是达官显贵。到了明代,冠服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服装方面,开始用官服上补子图案的不同来区分官职:文官都用禽类,武官皆用兽类。成语“衣冠禽兽”即源自于此,本指身居高位,但后来渐渐演变成了贬义词。在冠冕方面,因为当官封王的太多,“貂蝉冠”供不应求,貂尾严重不足,只能用狗尾来代替,从而产生了成语“狗尾续貂”。

【材料三】

胡服骑射是中国历史上汉族服饰与少数民族服饰的第一次融合。赵武灵王发现汉人的上衣下裳和深衣的着装方式不便于作战,于是果断推行短衣长裤的胡服。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使胡服掀起又一个高潮。到宋代胡服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朱熹感慨“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可见其流行之广。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也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如清代后期的史书中就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记载。中国各民族服饰文化在彼此融合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20世纪初,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交融中,中山装与旗袍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男女的主要服装样式。它们的变革融入了时代的特征,糅合了中国传统服装的民族特色与外来服装的特点,既保留了中国古典服装的含蓄、端庄、严谨的风格,又吸取了洋装的实用、简洁、舒适的优点,体现了“洋为中用”的时代精神;既传承了民族文化,又适应了国际化的潮流。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成为外事场合礼仪服装和国际盛会礼服。2014年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APEC会议中,与会女领导人的服装就由立领旗袍礼服裙和直领开襟披风构成,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

(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面成语中与服饰文化无关的一项是 ( )
A: 冠冕堂皇
B: 布衣之交
C: 黄袍加身
D: 飞禽走兽
( 2 )2022年,我国将承办第24届冬奥会。服装学院的同学们想为出席冬奥会开幕式的国家女领导人设计一套礼服,要突出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请你根据【材料一】【材料三】和【链接材料】,从下面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并从服装款式、色彩和图纹三个方面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①方案一:绿色复古深衣,配朱雀纹样。

②方案二:红色改良旗袍,配祥云纹样。

③方案三:白色西服套裙,配梅花纹样。

( 3 )阅读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你对中国服饰有了哪些认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遥远的炊烟
鲁先圣
①只要在乡村生活过,有谁不怀念村庄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在那袅袅的炊烟里,有母亲的目光,也有父亲洪钟般的声音。
②有多久没有看到过炊烟了?城市里没有炊烟,城市里用的是煤气液化气,即使有了些许的炊烟,也是有害的气体,是不会让人留恋的。况且,城市里的人们,也没有时间留意炊烟,大家都匆匆忙忙,谁会有时间在意稍纵即逝的炊烟?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③只有当停下匆匆步履的时候,只有当心灵归于一份淡雅和安静的时候,那袅袅的炊烟会从久远的记忆中升起来,瞬间就弥漫了你整个的心灵,它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有不尽的遐想。
④童年的时候,炊烟是娘做好的可口的饭菜。伙伴们成群结队去村外的田野里玩耍,去村头的小河里嬉戏。兴致起来,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回家。这个时候不知道谁说一声,我家房顶上没有烟了,娘做好饭了。大家立刻都齐刷刷地把目光投向村里,纷纷寻找自己家的房顶。不久前还袅袅升起着的炊烟,都已经渐渐散尽了,娘把饭都做好了。大家自然都收了心,赶快追逐着跑向村里,跑回自己的家里,那里有娘可口的饭菜等着啊。再不回家,娘就要到村口呼唤儿子了。
⑤炊烟是汉子们心底的温暖。太阳升起来了,汉子们赶着牲口,拉着牛车,说说笑笑地到村外的田地里劳作。到了中午了,汉子们累了的时候,村里的炊烟也升起来了。这个时候,大家纷纷卸下牲口,在地头坐下,点燃上一支烟,大家的目光都会朝向通往村里的小路。那条小路上,渐渐地,成群结队的妇女,提着饭菜从村里的炊烟里走来了。汉子们的疲劳消失了,那不尽的温暖扑面而来了。
⑥炊烟是 。不论到了天南海北还是在都市庙堂,不论你名满天下还是腰缠万贯,最让你动心的,一定是故乡茅屋上升起的那袅袅炊烟啊!不论你遭受了多么深重的创伤,那随风飘浮的缕缕炊烟,顷刻之间就把你隐藏在了无边的温暖里。
⑦当我们忆起年迈的母亲,母亲的身影多半是在炊烟里。有多少回啊?当我们远行回到家里,当我们喊娘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正在炊烟里忙碌。
⑧没有风的时候,炊烟就像一棵树,从家里的灶房里生长起来,然后与全村的树聚合成一棵参天大树。有风的时候就不同了,家家的炊烟刚刚冒上房顶,就迅速汇集,变成一片片灰色的云,飘浮到村庄的上空,最后都消失到无边的旷野里。其实,不论是有风的时候还是无风的时候,乡村上空的炊烟都是一幅动人的画卷。可是炊烟与画卷又不同,因为炊烟里还有麦子的香味,更有母亲殷殷的目光。

( 1 )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 2 )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 3 )阅读第⑥段,在横线上将句子补充完整。
炊烟是

( 4 )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提示:可以从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片片朦胧的烟霞。
我的赏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欢歌笑语飞出课堂洒向山间野外时,你会感到“有这样的活动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当理想为你插上腾飞的翅膀时,你会感到“有梦真好”……“真好”是一种心灵的体验,“真好”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以“有 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2)不少于600字。(3) 书写工整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残花飞舞”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