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潮州市虹桥职业技术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选出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

A: 在时光大手笔的面前,世间万物都只能俯首称臣,甘拜下风
B: 他的书法笔势舒展灵活,龙飞凤舞
C: 第一阵铃声响过后,同学们络绎不绝的进入了教室。
D: 按照老师的指导,我总结了一套科学的答题方法,屡试不爽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待(nǜe) 窗(línɡ) 怪(dàn) 红(línɡ)
B: 晕(xuàn) 职(xún) 狭(ài) 热(chén)
C: 恿(sǒnɡ) 立(zhù) 斑(lán) 行(zhuì)
D: 谷(bǐ) 满(qìn) 仿(mó) 蔼(hé)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目前,盐城市中小学“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活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B: 老师要我们趁年轻时多读书,等到人生体验多了,自然能将所得知识融会贯通
C: 他极为惊异地发现,那些鸟儿运用巧妙之技,借助呼吸之气,能随心所欲地叫出各种声音,好听极了。
D: 日本福岛核灾区生产的食品的安全问题,已成为老百姓嘴边炙手可热的话题。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界决定了读书人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________

①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

②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③一个拥有高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的藩篱。

④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


A: ①④③②
B: ①③④②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①③
5、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距离2020年全面小康仅有5年时间,形势日益紧迫,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作为牵头部门的领导干部恪尽职守
B: 笔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兼而有之 , 因此也受到藏家们的喜爱。
C: 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D: 雪后天上地下一片洁白,红装素裹 , 煞是好看。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此次武汉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们相互鼓励并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赢得的远远不只是比赛的胜负。
B: 女性学者被称为“美女学者”,还有“美女主持”“美女政治家”等称谓,估计没被我列举的还有不少。
C: 虽然小说对戏剧性的要求没有戏剧高,但戏剧性往往也是小说特别出彩的因素。
D: 无论是在二十四节气中还是在人们的生活中,“白露”都是一个诗意的存在。
7、

下列句子中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这位局长受贿的丑行被揭发后,立刻变得声名狼藉
B: 我校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教授,他德高望重 , 很受人尊敬。
C: 在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 , 要有创新精神。
D: 小王因做错了事而有点心虚,真可谓虚怀若谷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分别是陶弘景、吴均,两人都生活在南北朝时期,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都是描写山水的佳作。
B: 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C: 《消息二则》作者是毛泽东,字润之,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略家。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它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D: 苏轼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记承天寺夜游》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任职的作品,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9、

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 )

A: 一曲《春江花月夜》犹如仙乐飘飘,那难以描绘的动人旋律顿时充斥于山野林谷之间。
B: 科学研究是没有界线的,因此各学科的所谓“经典理论”都不应该成为“禁区”。
C: 六月的天如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阴云密布,天气变化真是扑朔迷离啊!
D: 杭州获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在今后几年里,杭州将与亚运两个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亚运也会跟生活工作在这里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10、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港(dí) 阻(è) 退(kuì)
B: 逃(cuān) 要(sài) 战(dū)
C: 湖(wú) 灭(qiān) 气(xiè)
D: 区(yù) 靖(suì) 乡(wén)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春山夜月》回答下面的问题。
春山夜月
唐·于良史
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 1 )这首诗第二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你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吴均《与朱元思书》,回答后面的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 )
②窥谷忘 ( )

( 2 )翻译下列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3 )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 4 )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列两段文字,完成文后的三道题。
【甲】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她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身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乙】她今天样子很凶,但当我问起她的头发为什么这样长的时候,她还是用昨天那样温暖而柔和的腔调说:“看来这是上帝给我的惩罚,上帝说:给你梳这些该死的头发去吧!年轻的时候,我夸耀过这一把马鬃,到老来,我可诅咒它了。你睡吧!还早着呢……”
“我不想睡!”“不想睡就不睡好了,”她马上表示同意,一面编辫子,一面往沙发那边瞧,母亲就在沙发上躺着,脸朝上,身子直得像一根弦。“你昨天怎么把牛奶瓶子打破了?你小点声说!”
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像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儿给弄坏了。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她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
在她没来之前,我仿佛是躲在黑暗中睡觉,但她一出现,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领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断的线把我周围的一切联结起来,织成五光十色的花边,她马上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最知心的人,成为我最了解、最珍贵的人,——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的。

( 1 )(甲)文段选自《 》,作者是
(乙)文段选自《 》,作者是

( 2 )试简要分析【甲】段,作者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描写阿长?【乙】段作者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外祖母的形象?

( 3 )对【甲】【乙】文段中出现的两位女性形象,你更喜欢哪一位,请简要说明理由。(100字左右)

仔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淡之美(有删改)
①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②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
③苏东坡写西湖,曾经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也是大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的,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景色未必多么感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你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
④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
⑤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义是美。但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个境界,当然也是美。前者,统统呈现在你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的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的无,并不等于观众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白,其实是给你留下的想象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的更耐思索。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惟恐不突出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决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⑥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⑦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款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饮在口中,苦香无比,杯小如豆,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帖,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
⑧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⑨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和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⑩因此,持浓烈人生哲学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 ),自如而不( ),审慎而不( ),恬淡而不( ),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⑪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你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还是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只要有人存在于你的周围,你就会成为坐标中的一个点,而这个点必然有着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于是,这就构成了家庭、邻里、单位、社会中各式各样繁复的感情关系。你把你在这个坐标系上的点,看得浓一点,你的感情负担自然也就重;看得淡一点,你也许可以洒脱些,轻松些。
⑫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或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地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弛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⑬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乐乎。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 )第⑩段中括号内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急趋 窘迫 狷躁 凡庸
B: 急趋 狷躁 窘迫 凡庸
C: 窘迫 狷躁 凡庸 急趋
D: 窘迫 凡庸 急趋 狷躁
( 3 )请分析第⑦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和作用。

( 4 )第⑧段中作者说“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除本文提到的事例外,请为他补充一个事实论据,使这句话更具有说服力。

( 5 )有人评价本文,认为作者充分展示了“淡美”的精髓,而又不失之偏颇,请你从文中举出两个“不失之偏颇”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 6 )作者说“人生在世,求淡之美,不亦乐乎”,也有人认为轰轰烈烈才是人生之精彩所在,你认为那种说法更有道理,请联系生活实际加以证明。

四、写作(分值:60分)
夏巴尼的《童年》中说“孩子的忧患对成人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但对孩子本身却是了不起的大事呀。”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哭闹着不愿放假后再回学校,他爸爸训斥他道:“我要能再当一回孩子,现在就上学去。”不料神仙听从了他的话语,孩子的爸爸一下变成小孩,而他儿子变为成人。事到临头,小孩模样的爸爸不得不上学去……孩子的爸爸会有怎样的遭遇?结果会怎样呢?

请续写这个故事,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5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中国移动我不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