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莆田秋芦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杭州钱塘江两岸的灯光亮化工程,用灯光将江两岸打造成一卷优雅的江南水彩画,为杭州市民及外来游客献上了一场“声、光、音”一体的观赏大宴。
B: 水态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树立的是以生态修复、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科学治水观念,加强区域间联手、联动、联治的理念是不容置疑的。
C: 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D: 据知情人爆料,曾经有一个很知名的报社,就天天派记者蹲点在某民营医院的门口,想要搜集到各种证据以便进行宣扬。
2、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人费尽心思,以求一夜暴富;有商家殚精竭虑 , 只为钻空子,好让自己赚得更多。
B: 经历上次的批判大会,好多人都诚惶诚恐 , 怕丢了自己的工作。
C: 他真是一表人才,在众人中总是鹤立鸡群 , 显得那么突出。
D: 军队经过艰苦的训练,一旦投入战斗,必然锐不可当
3、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交响乐团与阿尔巴尼亚交响乐团联袂演出,配合得天衣无缝
B: 让众多企业家望眼欲穿的“深圳老字号”评选活动终于启动了。
C: 深圳女军医乔丽被评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真是当之无愧
D: 他在市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后,重蹈覆辙 , 又在省赛中获得大奖。
4、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浙江海盐县一位爱心人士化名“金粟缘人”,五年匿名捐款500万,平均一年捐赠高达100万,其不图回报的慈善精神令人感动。
B: 高以翔在录制节目《追我吧》时突然晕倒不省人事,最终身亡。此事引起众多质疑:高强度综艺是否值得推崇
C: 连州以山川秀丽,意境悠远而闻名,优美景色真是巧妙绝伦
D: 即使是面对最调皮的孩子,她也总能因她的修养而和颜悦色
5、下面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不知道他喜欢去哪里旅游?
B: “人不可有傲气,”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但不可无傲骨”。
C: 他的一篇文章在“语文报”上发表了。
D: 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
6、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当你枯燥烦闷时,________;当你迷茫惆怅时,________;当你心情愉快时,________;读书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①读书能帮你看清前方的路

②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

③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事物


A: ③①②
B: ②①③
C: ②③①
D: ①③②
7、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著名作家、翻译家巴金笔下的散文《繁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 《幼时记趣》中,“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情感。
C: 在《端午日》中,沈复描写了许多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捉鸭子等,具有浓郁的湘西风情。
D: 小说《社戏》作者是鲁迅,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著有小说集《彷徨》《呐喊》。
8、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鼎湖山听泉》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作者的行踪,描绘了山泉的各种声响和情态,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历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满生机的。
B: 《林中小溪》作者普里什文,苏联作家。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
C: 《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作者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本文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
D: 《与朱元思书》作者吴均,南宋文学家。本文刻画了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的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9、

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和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邂逅(xiè) 一丝不苟(ɡǒu)
B: 翩跹(qiān) 中流抵柱(dǐ)
C: 恬淡(tián) 鞠躬尽瘁(cuì)
D: 惬意(qiè) 溢于言表(yì)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个很好的朋友因为一次误会而大相径庭 , 真是令人可惜。
B: 孤独的牧羊人讲原本荒凉、干旱、毫无生气的不毛之地改造成充满生机的绿洲。
C: 老师批评了那些在值日工作中拈轻怕重、缺少责任心的同学。
D: 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诞不经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春 日
(宋)吕祖谦
短短菰蒲①绿未齐,汀洲②水暖雁行低。
柳阴小艇无人管,自送流花下别溪。
【注释】①菰蒲:茭白,菖蒲。②汀洲:水中小洲。

( 1 )诗歌一、二两句中哪些景物体现了季节特点?(请结合词句具体说明)

(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游东坡

陆 游

十九日早,游东坡。自州门而东,冈垄高下,至东坡则地势平旷开豁。东起一垄颇高,

有屋三间。一龟头②日“居士亭”,亭下面南一堂颜雄,四壁皆画雪。堂中有苏公像乌帽紫裘横按筇杖③是为雪堂④。堂东大柳,传以为公手植。正南有桥,榜日“小桥”,以“莫忘小桥

流水”之句得名。其下初无渠涧,遇雨则有涓流耳。旧止片石布其上,近辄增广为木桥,覆

以一屋,颇败人意。东一井曰“暗井”,取苏公诗中“走报暗井出”之句。泉寒熨齿,但不甚甘。又有“四望亭”,正与雪堂相直。在高阜上,览观江山,为一郡之最。

【注释】①东坡:苏轼被贬黄州时,开辟了一处荒地,名为东坡。②龟头:形容垄头昂起,上建小亭,有如龟头。③筇杖:竹枝。④雪堂:苏轼在东坡建筇室时,天下大雪,于是在堂壁绘雪,题堂名为“雪堂”。

( 1 )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州门而东 ②小丘西行(《小石潭记》)
B: ①至东坡地势平旷开豁 ②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C: ①一郡之最 ②天下公(《大道之行也》)
D: ①传为公手植 ②不能游堕事(《满井游记》)
( 2 )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堂 中 有 苏 公 像 乌 帽 紫 裘 横 按 筇 杖 是 为 雪 堂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 4 )作者游东坡,以哪里为游览中心?他写下这篇游记表达了什么情感?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深层次阅读赏析,完成1-5题。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着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②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③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

④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那些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⑤有一次,我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为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现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节选自《三毛文集》,有删改)


( 1 )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第①②段写的是少年时拖树根回家的故事,这与标题“痴心石”无关,应该删除。
B: 品读第③段画线句,这些语句表现了父母对我个性和爱好的尊重,是痴爱的表现。
C: 第④段加点词“包涵”的含义是:父母对于“我”的那些怪癖,认为情有可原,而选择了理解与尊重。
D: 第⑨段画线句中,作者说“可是开不了口”的原因是:“我”深深感受父母的爱,“我”怕一开口就会泪流满面。
( 2 )面对父母的浓浓爱意,作者却在第⑨段中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这是为什么?

( 3 ).品读下列语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①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捡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________

②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________

( 4 )理解:作者用“痴心石”作为文章题目的原因是什么?

( 5 )文中“我”的父母理解、尊重孩子的“怪癖”,对此,你肯定很有感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3名男子竟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那3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越是走在人生的“三岔口”,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一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梁启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刻地知道,“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妹2000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谈吐上、在胸襟中、在气质里,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景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⑦阅读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让人生气象万千。这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04月23日04版(有删改)

( 1 )请说说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 2 )有人认为将第④⑤段和第⑥段调换位置不会影响文意的表达,你的看法呢?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 3 )第⑥段面线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观察,而且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观察。

( 4 )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①段提到“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表明这则例子虽已被反复用过,但每次引用都足以让人震撼。
B: 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C: 第⑤段中武亦妹和雷海为身上那种从容淡定的独特气质就是“内在丰沛”的体现。
D: 选文从多角度论述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第⑥段针对一般人可能有的认识进行论述,使论证更严密。
( 5 )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请说明理由。

二战期间,美国士兵往往因为战争间歇期间生活乏味而士气涣散、训练消极,长官为此头痛不已。在政府向军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后,士兵很快就恢复了士气,积极投入训练中。

四、写作(分值:60分)
《现代汉语词典》对“简单”的释义如下:①不复杂;头绪少。例:简单的操作。②草率;不细致。例:简单从事。③平凡。例:能做到这个程度,真是不简单。④对自然规律的一种理解和追求。例:自然定律的简单性。

请以“简单”或“不简单””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没、那么简单”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