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下列对这首词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是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时所作。词的上阙叙事,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B: 词的下阙以抒情为主,抒发了渴望朝廷能重用自己、给自己机会上前线杀敌、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情感。末三句是说,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如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C: 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挽弓劲射、保家卫国、征战沙场的英雄形象。 D: 如同曹操《龟虽寿》中所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样,“鬓微霜,又何妨”也是苏轼内心的直白,他虽在仕途上屡遭坎坷,却不在意自己已经到了白发苍苍的暮年,还想要报效祖国。 |
2、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界决定了读书人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________ ①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 ②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③一个拥有高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的藩篱。 ④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 A: ①④③② B: ①③④②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①③ |
3、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_______;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_______;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_______。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 B: 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唤醒黎明的沉默 C: 唤醒黎明的沉默 挣脱千年的羁绊 叱咤时代的风云 D: 唤醒黎明的沉默 叱咤时代的风云 挣脱千年的羁绊 |
4、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的体裁是小说,作者鲁迅,选自《呐喊》。 B: 《故乡》中的主要人物是闰土,作者“我”是次要人物。 C: 《清兵卫与葫芦》作者是志贺直哉,日本小说家。 D: 《孤独之旅》选自《草房子》,作者是当代作家曹文轩,本文的主人公是杜小康。 |
5、 | ( )善于造大小船只。 A: 杨林 B: 裴宣 C: 邓飞 D: 孟康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闻而愈悲 B: 汪然出涕曰 C: 则久已病矣 D: 去死肌,杀三虫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传递的是一份动人的舐犊之情。 B: 杨修是曹操帐下的行军主簿,因过于恃才放旷 , 招致了杀身之祸。 C: 梁启超在《敬业与乐业》中指出:凡做一件事,就要全力以赴,心骛八极 , 这方能称之为“敬业”。 D: 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
8、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狼藉/慰藉 记载/载歌载舞 锐不可当/当仁不让 B: 提防/沙堤 簌簌/天籁之音 强颜欢笑/强词夺理 C: 着陆/着火 悄悄/悄然无声 鬼使神差/差强人意 D: 窒息/停滞 推崇/鬼鬼祟祟 肆无忌惮/殚精竭虑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老一辈的人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不禁感慨祖国的发展之快。 B: 静默的山,流动的水,一动一静,构成一幅美妙和谐的风景画。 C: 这道数学题,我百思不得其解,经老师一点拨才恍然大悟。 D: 这些事得发动群众,大家一起干,如果只凭几个人忙乎几天,也只能是事半功倍。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的这篇演讲稿从多本名著中断章取义 , 逻辑严谨,语言富有激情,写的真是好极了。 B: 广西风光秀美,河流蜿蜒多姿,秀气的山峰连绵不绝,欣赏后,实在是让人气冲斗牛。 C: 他一口一口吃着桌子上香喷喷的饭菜,但一想起明天就要进行段考,立刻感觉味同嚼蜡。 D: 时代变迁,传统的清明节已从怀古伤今的雨纷纷,变成春光明媚下踏春赏花的乐悠悠。 |
古诗阅读 ,回答相关问题。 ( 2 )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成语“ ”,此成语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 3 )下列各项中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 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
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 1 )是 故 学 然 后 知 不 足,教 然 后 知 困。 ( 2 )故 人 不 独 亲 其 亲,不 独 子 其 子。 |
要成为你自己
周国平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最大的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时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没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个事实没有改变,唯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的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照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唯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照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丝毫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①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②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③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④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他的“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⑤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不可重复的存在。⑥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⑦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够替代的。⑧你死之后,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再活一次。⑨如果你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选自《周国平文选》,略有删改)
( 1 )第三段中的“彻头彻尾”指的是什么? 远行 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
“爸,我不想读书了。”“为啥?”“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①。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②。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父亲:“不,回家搭车。”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父亲:“没坏。”
请以“微笑面对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②要突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或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