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南京市南江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结合语境,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 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销魂:十分钟爱并陶醉其中。
B: 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驻足:停留并做充足(的欣赏)。
C: 如果煞它风景 , 将江南水乡或威尼斯的石桥拆尽……摧毁了形式美。煞它风景:这里是破坏人的兴致的意思。
D: 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里将桥作为画卷的高潮。高潮:画卷的最精彩部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教育家。
B: 作者强调实验精神,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
C: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D: 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3、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病句的一项( )

A: 杨绛在文学史上的身份,不止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更是钱钟书的妻子。
B: 内地第一所引进俄罗斯高等教育资源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俄合作大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获批设立。
C: 市教育局联合市交警局组织开展校车安全专项检查行动,严防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D: 2016年1月1日,在中国实施了30多年的独生子女正式宣告终结。
4、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zhàn) 脸(jiá) 一丝不(gǒu)
B: 开(tuò) 利(xī) 梦以求(mèi)
C: 胆(qiè) 贪(lán) 莫一是(zhōng)
D: 挑(xìn) 宽(shù) 为人知(xiān)
5、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陈教练当时就断定,只要假以时日,韩晓鹏一定会有让人刮目相看的那一天。
B: 新春,汉宜高速公路车水马龙 , 显示出一派生机。这条赶在春运前整修完的高速公路,行车速度明显提高,车流量同时上升。
C: 不少人不喜欢孟子,认为他锋芒毕露 , 太过张扬,其实,孟子如此咄咄逼人,并不完全是个性使然。
D: 这位离开北京二十年的美籍华人,走在大街上,禁不住感叹这座城市与他当初离开时的面貌简直不可相提并论
6、

下列关于传统文化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词中写到“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的“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B: 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歌”中的“秋处露秋寒霜降”一句,分别对应的节气为:“立秋、处暑、寒露、秋分、小寒、霜降”。
C: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极具社会讽刺性的喜剧,剧本主要以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为主题,作者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D: 我国古代的许多词语具有特定的代称,如:婵娟指月亮,须眉指男子,社稷指国家,布衣指平民,汗青指史册。
7、

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C: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D: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通过日新月异的技术,使无数篮球迷无须紧盯屏幕也能欣赏到NBA比赛。
B: 距期末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同学们当务之急的事就是做好计划,抓好复习。
C: Windowsxp正式宣告隐退,将冲击我国约2亿用户,危及他们的财产和信息安全。
D: 党员干部只有大力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就能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9、

找出下列作品、作者与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 )

A: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朝花夕拾》
B: 《桃花源记》—————陶渊明——《陶渊明集》
C: 《爱莲说》——————周敦颐一一《周元公集》
D: 《核舟记》——————张潮—— 《虞初新志》
10、结合下面选文,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唯一尽心付出却不求回报的人,也是最不愿意给我们添麻烦的人。都说,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其实做儿女又何尝不是?(子欲养而亲尚待,绝对是上天给予最大恩赐。)趁父母还年轻,趁父母还健在,多陪陪他们吧。陪伴不是只在口头上说一说,而是要多拿出些实际行动去做、去实现。


A: “父母”、“儿女”、“年轻”、“陪伴”都是名词。
B: “这”、“他们”都是代词,“付出”、“行动”都是动词。
C: “回报”的同义词是“回应”,“年轻”的反义词是“古老”。
D: 画线句子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在“给予”后加上“我们的”。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后面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峡口①送友人
【唐】 王勃 【唐】 司空曙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峡口花飞欲尽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来时万里同为客,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今日翻③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③翻:同“反”,反而。

( 1 )“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 __ 和___

( 2 )司空曙诗歌中“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诗歌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

往事耳________ ②蒙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③恐已________ ④盲臣敢戏君乎________

( 2 )选择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

A: 卿/今当涂掌事
B: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C: 非/复吴下阿蒙
D: 盲臣/安敢/戏君乎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③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 4 )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

( 5 )同是“劝学”,比较一下孙权和师旷劝说方式有何异同?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远行 周太舸
周末,儿子放假回家。
“爸,我不想读书了。”“为啥?”“我这成绩,就中等,始终上不去。”
父亲一个响雷:“我一辈子在土里都没有挖出金疙瘩,你还想挖?现如今,种庄稼也要有文化呢。”
又到周末,儿子放假回家。“爸,我真的不想读书了。我这成绩,恐怕连高中都考不上。即使考上了高中,也难进大学的门。”
“你……”父亲老树皮一样的手僵在空中,瞬间便柔了回来。儿子的耳边没有响雷那夜,父亲在院子里的石磨上,披一身月光,坐成了一尊古铜色的雕塑,烟头的红光时隐时现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便催儿子起床:“随我去卖猪崽。”
儿子揉着惺忪的睡眼,好生纳闷。以前,父亲一大早便催儿子起床读书,莫非父亲默许我不上学了?儿子一骨碌起床,心想,赶场卖猪崽也比上学好。
父亲:“本场近,猪崽便宜;赶远场,猪崽贵。我挑四只,你背一只。”儿子:“不骑摩托?或者搭车?”父亲:“摩托坏了。走路省钱。”
一只猪崽二十多斤。儿子紧跟在父亲后面,心中颇为惬意。猪崽在背篼里似乎在往大里长,越来越沉。双腿渐渐像灌了铅,身子渐渐僵硬如石块,汗水如泉般淌了出来。
与父亲的距离拉越远,儿子盼父亲倒回来帮着背,以前背柴火,儿子背不动时,父亲总要接一程。可这回,父亲歇下担子,却没有倒回来的意思。
儿子恨恨地赶上了父亲,只见父亲被汗水湿透的衣衫能拧出水来。儿子:“爸,这三十多里路,我恐怕走不了。”父亲黝黑红亮的脸膛闪电一样抽搐了一下:“背回去?前功尽弃了!”
儿子摇摇头,又点点头。
父亲:“你能背到大石头那里吗?”儿子一看,山脚确实有一块大石头,很近,于是说:“能。”又启程,父亲在前,儿子在后,来到大石头跟前。
歇息不久,父亲催儿子动身。儿子:“爸,再歇一会儿吧,我实在走不动了。”父亲:“赶紧走,晚了就卖不上好价钱。能背到前面那棵大树那里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确实有一棵大树,很近,于是说:“能。”
来到大树下面歇息。父亲:“能背到半山腰吗?”儿子抬眼一看,半山腰很近,于是说:“能。”
半山腰歇息。父亲:“能背到那处瓦房吗?”儿子抬眼一看,前面一处瓦房已经亮起了灯光,隐隐约约能听到人声,于是说:“能。”
父亲:“能背上山顶吗”儿子抬眼一看,山顶很近,于是说:“能。”往山顶走,不,准确地说,儿子弓着腰,垂着双臂,是爬。儿子:“爸,我实在迈不动步了。”父亲:“咬咬牙,力气又有了。”
爬上山顶,儿子一屁股软在地上。山那边的集镇就在眼前。
父亲喘了一会儿,说:“这么远的路都走过来了,好样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地走过来的。”
猪崽换成了钞票,父子俩美美地吃了早餐。
儿子:“回家走路就轻松了。”父亲:“不,回家搭车。”儿子纳闷:“不省钱了?”
车上,儿子太疲倦了,渐渐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已经到家。
儿子:“爸,我要继续读书。”父亲:“好,上学,我用摩托送你。”儿子:“摩托不是坏了吗?”父亲:“没坏。”

( 1 )请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 2 )下列是文中“儿子”的心理变化过程,请补充完整。
不愿上学---→ ---→畏惧前行---→ ---→决定上学

( 3 )读划线的句子①品味句中的“僵”和“柔”两个词语,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②赏析这个句子的表达效果。

( 4 )文中父子翻山时的对话,你认为它显得重复啰嗦吗?说说你对作者这样写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落樱不扫,让城市诗意栖居

①近日,上海首条樱花市级林荫道——杨浦区江湾城路实施“落樱不扫”,沿路189株晚樱正值盛花期,纷纷扬扬的“花瓣雨”洒落一地,引来路人驻足欣赏。

②落樱为什么不该扫除干净?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维度里,落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王维在名诗《鸟鸣涧》里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无声飘落的桂花,就足以衬托出月夜春山的静谧意境和空灵禅味。在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有着“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丽景色,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心向往之的“理想国”。

③除了审美,落花还能引人哲思。“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以落花来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是思想家龚自珍以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来自喻,抒发自己造福桑梓和报答国家的志向。可见,在一条落英缤纷的林荫小道上,如果落花被清扫得干干净净,那么无论从审美还是从哲理的角度看,它的文化价值都将被割去一半。

④在樱花文化最盛的日本,落樱也极受重视。有人说,中国人去日本赏樱,最爱枝头如火如霞的花云。但日本人自己却更钟爱缓缓飘落的“樱花雨”。从绚烂至极到寂然零落,这种从“生之热烈”到“死之静美”的瞬间切换,最能触动日本人的“物哀”之思。它使赏樱从单纯的审美上升为一种深刻的生命体验,引发人们对于自然万物以及人间情态的哲学思索。3年前的暮春,笔者曾经前往日本关西赏樱,落樱之美让人记忆犹新。奈良的公园风和日丽,很多日本人席地而坐,面前摆放精致、鲜艳的樱花点心,手里举一杯酒,一阵阵落花如雨如雪,随风飘落。在大阪城,粉白的落樱随着细雨缓缓坠落,在地上铺成厚厚一层。试想,如果这些落花都被悉数扫净,这日本的暮春季节,该要减去多少风情和意趣。

⑤在“落花不扫”之前,上海早就已经“落叶不扫”。2016年秋天,上海有18条景观道路不扫落叶。到了2019年,更是增加到42条。在著名的思南路、巨鹿路、衡山路、武康路、愚园路等景观马路上,悬铃木、银杏树、鹅掌楸、枫杨,满地落叶或明黄如金,或鲜艳如火,为这座城市平添了醉人的秋意,成为市民赏秋的热门去处。可以预想,随着“落花不扫”的推进,一春一秋,人们寻访缤纷花径和落叶大道,将成为遥相呼应的城中雅事。

⑥“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诗一般的语言,体现着上海对于城市品质的追求。它不但体现在宏大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上,深入肌理,它还落实于细微之处的点点滴滴。一条弄堂、一座民宅,一朵落花、一片落叶,都能为城市增添一份诗情画意和人间温度。其中蕴含的智慧,值得更多城市治理者借鉴。

(《光明日报》,2020年04月17日)

( 1 )请用一句话概括写出本文的核心观点。
( 2 )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写出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 3 )请写出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 4 )请你参照第②段画线句子,任选下面一句古诗,为本段补写一个论据。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作文。

题目:①那有温度的目光

别样美

要求:①如选择题目②,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如果写诗歌,不少于20行);③字迹工整,书写清楚,卷面整洁(达到此要求,评分时可奖励2分);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满足╮”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