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茂名市第十六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①澳大利亚1927年建都堪培拉市,明确规定公私建筑都不许构筑非植物围墙。②今日堪培拉除了总理府保留一道围墙,设有一个岗亭和一名警卫外,整座城市不见第二道围墙。③机关团体为了掩蔽办公场所,便以参天的合欢树、桉树等围起一道道绿色屏障。④各国使馆都引进本国特有花木,精心编织绿色篱墙,让路人感觉如在浏览各国植物园。⑤单门独户的两层宅院,由政府免费提供苗木,以蔷薇、仙人掌、珊瑚树、梨树等组成矮墙。⑥悉尼市和墨尔本市亦与首都相同,让茵茵绿墙加入绿化队伍。墨尔本的公园外缘与街道相连,没有任何栅栏。⑦悉尼的各种建筑多以樟树、法国梧桐为屏障。⑧常绿树和落叶树适当搭配,冬暖夏凉;别墅区则以矮乔木和灌木丛为篱,以不遮挡建筑物为准。

课文的层次划分合理的是( )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令堂是古代对对方父亲的敬称,家慈是在别人面前对自己母亲的谦称。
B: 《论语》为孔子所著,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孟子、庄子、孙子、曾子等都是姓氏后边加“子”,表示尊敬。
C: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的飞翔”,其中的“高傲”是贬义褒用。
D: “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răo 留zhì 褓qiǎng 罚臧否shè
B: 落sǔn 渎xiè 进pīn 气吞牛dǒu
C: 阴huì 恣suī 拮jū 博学志dǔ
D: 桥jiàn 蛎mǔ 发jǒng 德量力duó
4、下列句子组成的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现在,核辐射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②在生活中,许多食品利用辐射照射来进行保鲜,即通过一定剂量的辐射照射,杀死寄生在表面及内部的微生物和害虫达到保鲜目的。

③例如,在医疗上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利用放射线进行治疗,即用射线直接照射肿瘤部位,杀死癌细胞。

④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确保食品安全重点推广计划中,辐射技术作为一项绿色加工技术己被列入其中。

⑤由于辐射照射食品时,食品仅仅受到放射源发生的X射线的照射,不直接接触放射源,所以食品不会受到污染。


A: ②①⑤③④
B: ②①③⑤④
C: ①②⑤③④
D: ①③②⑤④
5、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由于观点的分歧、性情的差异,两人慢慢疏离了,最后分道扬镳 , 一个去了上海,一个去了北京,各奔自己的前程。
B: 知识愈浅薄的人愈是侃侃而谈,知识渊博的人则往往出言谨慎。
C: 日方不顾史实,在钓鱼岛问题上信口雌黄 , 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D: 3D版《泰坦尼克号》首座票房收入便达四亿人民币,登顶2012年国内票房排行榜指日可待
6、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B: 在上下五千年的沧桑岁月中,荆楚大地上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博学睿智的科学家不断涌现。
C: 爱出风头的他经常夸夸其谈,与别人争吵时锋芒毕露
D: 耶鲁大学毕业的秦玥飞,毅然回国担任大学生村干部,数年来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成了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
7、下面对《水浒传》相关内容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九纹龙史进
B: 三位女将是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孙二娘,母夜叉顾大嫂。
C: 开创了英雄侠义小说中称呼人物的传统,用人物绰号标识传扬人物特征。
D: 宋江智取无为军这一章里,黄文炳在船上是被李逵和张顺擒拿的。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B: 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来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C: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D: 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他从天真儿童的视角观察和描写客观事物,有《海的女儿》《恶毒的王子》等作品。
9、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虽然这位作家很有名,但是他的文章总让人觉得阴晦难懂。
B: 璀璨的珍珠从女神王冠上散落下来,小女儿把它偷走,用以镶嵌在绿野大地。
C: 从目光呆滞到明眸善睐梅兰芳经过了长期的艰苦训练。
D: 到了秋天,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10、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只在短暂的雨季抛头露面,平时难觅芳踪。 ②松茸还特别矜持。

③松茸的生长地选得绝。

④天地之间,高贵者大都脾性不俗,横挑鼻子竖挑跟,松茸亦如是。

⑤只长在云南香格里拉高海拔的原始森林中。

A: ④③⑤②①
B: ③⑤②①④
C: ③①②⑤④
D: ④③①②⑤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1 )词的开头两句通过“缺月、疏桐、________”三个意象描绘出了寓居地的环境,营造出________的氛围。
( 2 )本词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同为苏轼谪居黄州时的作品,试分析两首词中作者

的情感有何不同。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李侍郎①绂②,性聪慧。少时家贫,无赀③买书,乃借贷于邻人。每一翻绎,无不成诵。偶入城市,街衢④铺店名号,皆默识之。后官翰林,库中旧藏有《永乐大典》⑤,公皆读之。同僚取架上所有,抽以难公,无不立对,人皆惊骇。

(节选自《啸亭杂录》)

【注释】①侍郎:古代官名。②绂(fú):李绂,人名。③赀(zī):通“资”钱财 ④衢(qú):四通八达的道路,大路。⑤《永乐大典》:明朝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百科全书式文献集。全书有22937卷,11095册。

( 1 )解释下列文中划线字的词语。

其欣悦________

②无不立对________

( 2 )解释下列语句。

①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②偶入城市,街衢铺店名号,皆默识之。

( 3 )请结合甲乙两文中任务的经历,谈谈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应该怎么样做?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可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开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 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

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砰砰地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 1 )在第一段中,“写得美丽如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含义。

( 2 )第二自然段划线词“极其”,你认为“极”字用得好吗?请你说明理由。

( 3 )为什么把“老师”称为“妈妈式”的?

( 4 )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5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

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张中行

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③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④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这里为题目所限,不能牵涉过多,甚至挑起论辩。专说我的看法,写话,虽然其中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但大体上说,或当作行文用语的一个高标准看,总是既正确又对症。说正确,因为这是坚持文学革命以来求言文一致的老传统。说对症,因为时下的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称为文言,是因为只见于书面,嘴里并不这样说。新文言,就其难于为绝大多数人轻易了解说,会比旧文言更糟,因为旧文言简短,新文言冗长,旧文言直说,新文言要多绕弯子。不简短,不直说,再加上结果的难于了解,就成为症。去症要有对症药,那就是写话。写话的主张会碰到两种性质的难易问题。一种是执笔之前,刚才说过的,认为这样就不成其为文,下里巴人,不屑于。认识,属于一念之差,可是变却大不易,要慢慢学,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求速成办不到。另一种是执笔之后,我的经验,就说是下里巴人吧,写得简明自然,让下里巴人听着像话,不是容易,而是很难。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此外还要加上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办法,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活,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 1 )选文通过哪几件事表现叶圣陶先生的厚待人?(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出至少三件事)
( 2 )第②段写了叶圣陶先生日常交往中细枝末节的小事,请问能否删去?为什么?
( 3 )赏析第②段划线句中划线字词的表达效果。

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 4 )有人说,叶圣陶先生过分拘泥于繁琐的形式,为传统礼节所束缚,这样的行为不适合当今快节奏的社会。对此你怎么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时光荏苒 ,初中三年即将结束。回首往事,我们有过欢声笑语,有过悲伤忧愁,有过松懈怠慢,有过勤奋拼搏……五彩斑斓的三年很短暂。三年中,有一双双深情的眼睛一直关注着我们的成长,他们引领我们遨游知识的海洋,陪伴我们寻找诗意的人生,鼓励我们坚定地向着梦想飞翔。他们都在我们人生的风景线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于他们,我们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毕业季,分别在即,让我们也在自己的心灵空间给这群无私的老师们留下深情的一角吧!

请以“老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体裁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2)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有所谓你爱谁、”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