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历经20年,新的全球气候变化协定终于在巴黎诞生,至此人类进入携手骈进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时代。B: 达伊沙(DAESH)是IS(伊斯兰国)的别称,为抵制IS对伊斯兰教的亵渎 , 阿拉伯国家不称其为IS,而称其为达伊沙。 C: 谁会想到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尚未到不惑之年已经经历了人生的起承转合 , 从得意、得志,低谷再到崛起。 D: 生命的历程中,人们往往丢掉当时觉得不重要的东西,抛掷时毫不怜惜;等到时光逐渐流去,失去的东西在流光中却不停地闪耀,在回忆里逐步被放大。 |
2、 | 下列句子中加粗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阜新被誉为“玛瑙之都”,匠师们精雕细琢的玛瑙工艺品令人叹.为.观.止.。 B: 上海启动“五五购物节”第一天,消费金额突破 100 亿元。消息传出,众.说.纷.纭., 引来关注者们的一片欢呼。 C: “共享单车”走进人们的生活,它的使用方法已为百姓耳熟能详,只要扫码支付, 即可获得便利。 D: 反复推敲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往往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
3、 |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的行文思路是盼春——绘春——赞春。 B: 《济南的冬天》表达了老舍对济南山山水水的一往情深。 C: 《雨的四季》表达了作者对雨的爱恋和对生活的失望。 D: 《天净沙·秋思》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郊夕照图。 |
4、 | 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B: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C: 它的皮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D: 我曾倚马万言,可给你写信,笔有千斤。 |
5、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绯红(fēi) 隐曜(yào) 解剖(fǒu) 抑扬顿挫(yì) B: 横柯(kē) 不逊(xùn) 发愣(lèng) 深恶痛疾(è) C: 禁锢(gù) 犀利(xī) 衔觞(shāng) 广袤无垠(mào) D: 彷徨(fáng) 鞭挞(tà) 胆怯(què) 长吁短叹(xū)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认为,勇气这一高贵美德只有在我们的祖先身上就能看到,他们因此非常尊重先人。 B: 当我在纽约和伦敦对举办奥运会的可能性做出评估之后,我向不朽的古希腊精神祈祷,希望它给这意外中诞生的结合体一剂理想主义的良药。 C: 它的建筑师不应受到如此赞美,他不过是听从了一种比个人意志更为强大的内心直觉。 D: 的确如此,有什么名义不能将大众排除在奥林匹克精神之外呢? |
7、 | 下面对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浒》中,杨志奉命押送生辰纲,一路上小心谨慎,处处提防,但还是在黄泥岗中计,生辰纲被吴用等人劫去。 B: 宋江和林冲率梁山众英雄在忠义堂排定座次,“智多星”吴用、“神行太保”花荣、“立地太岁”阮小二、“小李广”戴宗等一百零八条好汉,依据所长,各就其位。 C: 《傅雷家书》中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D: 培根在《谈美》中写道:“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说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气度比美貌重要。 |
8、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卑微(bì) 默契(qì) 蔓延(màn) B: 遏制(è) 井冈山(gǎng) 狼藉(jí) C: 洗涤(dí) 踌躇(chú) 扳尖(bān) D: 豁然(huò) 暂时(zhàn) 虬枝(qiú) |
9、 | 下面语境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 ) A: 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 B: 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 C: 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 , 终于小有所成,不胜感激。 D: 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 , 祈请海涵。 |
10、 | 下列句中加点文言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安得广厦千万间 B: 必先苦其心志/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C: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猿则百叫无绝 D: 才美不外见/见渔人,乃大惊 |
阅读古诗,回答相关问题。 B: 诗人在首联写自己无罪而长期被贬,为全诗定下了愤激的基调。 C: 颔联“怀旧空吟闻笛 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怀念被贬受害的朋友,回乡恍如隔世的感慨。 D: “暂凭杯酒长精神”写作者有些消极低沉,只有喝了一杯酒后才 会稍微振作起来。 |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 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通“避”)B: 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 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意) D: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 2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 3 )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 《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 本文开篇运用了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身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慈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 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表现的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物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 4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的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式发展,智能手机更是受到了青少年群体的欢迎,下面是对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情况调查汇总数据:
关于中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情况调查汇总表(部分)
图一第一次使用手机上网的年龄
图二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上网的时间
图三使用手机上网的目的
材料二: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睛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材料三:针对中学生是否可以使用智能手机这一问题,校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学生、老师,家长和专家。
【学生自述】手机给我带来诸多方便。例如可以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有疑难问题能及时向老师请教;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增进友谊;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险或困难时及时向家长,老师或警察求助。
【教师反馈】中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会妨碍学校的教学秩序,甚至有的学生用手机作弊,造成极坏的影响。手机在中学校园里的普及还会助长学生的攀比之风,另外,手机上的许多不良信息,玷污了中学生的心灵,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家长感言】给孩子买手机初衷是为了联系方便,但孩子多用于聊天和游戏,既影响休息又贻误学业,同时,使用手机还额外增加了我们做父母的经济负担。
【专家观点】如何管理手机应体现在“教育意识”上,简单的“禁止使用”学生未必能理解,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使用习惯,包括如何引导学生将手机“为我所用”,这也是属于生活教育的范畴。这种教育的实施,学校和家长应该联合起来。
( 1 )请阅读材料,填写下面表格。
材料一 |
观察图一至图三,你会发现所调查的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呈现出: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的趋势。 |
材料二 |
结合材料二,给你的同学提一条科学合理的建议:④________。 |
要求:①围绕班会主题;②思路清晰;③语言得体;④不少于100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百美元
①暑假终于到了,约翰迫不及待地往家乡赶,他要去看望奶奶。
②奶奶是德国人,爷爷是美国人,他们在一起幸福地生活了大半辈子。奶奶不懂英语,只会说德语,除了爷爷和家人,她不愿意跟别人交流。更糟糕的是,她患有白内障,视力非常差。去年,爷爷去世了,奶奶不愿意离开他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约翰不知道,孤单的奶奶该如何生活。给爷爷办完丧事,约翰父母临走时给奶奶留下了一个可以异地取款的存折和100美元现金。
③看到孙子,奶奶非常高兴,她挎上菜篮子就说:“我去买你最爱吃的鳕鱼。”然后,她去了窗台,约翰看到窗台上放了一大把钱,有零有整,奶奶把钱全部拿在手上就出去了。
④“钱怎么能放在窗台上呢?只要窗子一开,路人随手就能拿走。”约翰想,等奶奶回来,他就让奶奶把钱放到电视柜子上面。奶奶说:“没必要,我这一年还没丢过钱呢。”但她还是采纳了孙子的建议。
⑤第二天,奶奶买了东西回来,还是顺手把钱丢在了窗台上,约翰再次帮她收拾好了。
⑥第三天,奶奶依然如故。约翰知道这是习惯使然,他再次从窗台上拿起奶奶买东西找回的钱放到了电视柜子上,并顺便把那些钱整理了一下。在整理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奶奶的钱增加了!他记得第一次整理的时候是368美元,可现在3天过去了,奶奶买了不少东西,钱数却变成了405美元。
⑦难道奶奶口袋里还有钱?可他明明看到,奶奶每次出去都是从窗台或电视柜子上把钱全部拿走,回来后再全部丢在窗台上,她身上应该不会有钱,增加的钱是从哪儿来的呢?
⑧晚上,约翰接到了爸爸的电话。爸爸说,他前几天查了奶奶的账户,发现奶奶从没取过他们存的钱。奶奶手里只有他们走时留下的100美元现金,这一年来她是怎么生活的呢?约翰知道,小镇上的生活标准每月最低也得1000美元,就算奶奶再节约,也不可能100美元用一年啊!
⑨约翰把爸爸的疑问说了一遍,奶奶茫然地看着那沓钱说:“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我不会从银行取钱。我也不认识美元,我不知道那是多少。”
⑩奶奶不懂英语,不认识美元,约翰是知道的,他不明白的是,奶奶是怎么用钱买东西的。奶奶说:“我每次买东西的时候总是把手里的钱全部给卖东西的人,让他们自己拿钱和找钱,我想别人是不会坑我这个老太太的。”哪有这样买东西的?约翰感到很可笑。他决定跟踪奶奶一次,看她究竟是怎么买东西的。
⑪第二天,约翰悄悄地跟在奶奶后面。果然,奶奶买水果时,一下子把钱全部拿出来,让卖水果的人自己拿钱。约翰发现卖水果的人从奶奶手里拿出一张10美元的钞票,却放回了两张5美元,他等于没收奶奶的钱!接下来,他看到的情况都差不多,有不收奶奶钱的,还有多找奶奶钱的……
⑫约翰的眼睛湿润了。他明白了,这都是小镇上的人们在帮助无依无靠的奶奶!
⑬约翰找到了镇长,感谢小镇人一年来对奶奶无声的照顾。镇长说:“以前都是你爷爷跟别人打交道,他去世后,你奶奶开始进入社会生活中。刚开始小镇上的人还感到这个老太太真是奇怪,后来才知道她根本不认识钱,没人愿意欺骗一个不认识钱且完全信任别人的人,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现象。其实,不是我们在帮她,而是她在帮我们,小镇上原来也有坑蒙拐骗的现象,自从碰到对人没有丝毫防备的约翰老太太后,这种现象才没有了。我们应该感谢你奶奶才对啊!”
“奶奶”独立生活;________;约翰发现钱增多的秘密;________。
( 3 )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4 )为什么文中多次写到“奶奶”把钱丢在窗台上?( 5 )文末为什么镇长说“不是我们在帮她,而是她在帮我们”?( 6 )试推断:小镇人帮助“奶奶”,为什么采取“无声”的方式?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一个农夫种了五亩地,这一年恰逢干旱,农夫只得一担一担地从河里挑水来灌溉。一个工匠看见农夫这样辛苦,便告诉他,愿意帮他做一个水车,比用桶挑要轻松多了,而且灌溉农田很有效。
农夫说:“我不觉得水车比我的桶更好用,再说,等你做好水车,我的禾苗也许早就干死了。”
工匠说:“你挑的那点儿水,怎么能满足禾苗的需要呢?你的地恐怕很快就要光秃秃了吧。”
农夫不再言语,继续一担一担地挑着水;工匠摇摇头,走开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