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叶圣陶,名绍钧,作家、教育家、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课文《苏州园林》《济南的冬天》都是他的作品。 B: 安徒生,丹麦作家,《皇帝的新装》是他的童话作品,代表作还有《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C: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D: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 |
2、 | 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校长威尔逊博士对我的拉丁文作文宽宏大量,证明他独具慧眼 , 能判断我全面的能力。 B: 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 , 起先大厅里鸦雀无声,随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C: 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 , 美不胜收。 D: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友意外在一条小巷里狭路相逢 , 两人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多高兴。 |
3、 | 下面是张明同学在“校园环境保护月”活动中所写的倡议书的一部分,划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①环境优美的校园是同学们快乐成长的地方。我们是学校的主人,保护校园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当然,②校园环境是否优美,主要取决于全体同学齐心协力的付出。为了让我们拥有一个舒适的环境,③学校学生会经过实地观察、民意调查、讨论研究后,决定开展“校园环境保护月”活动。④这次活动,目的是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和美化学校的校园环境。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
4、 |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其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当做一种人际交往的方式,但是不能看成是一种对待世界的哲学态度。 B: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名家常被人并称。例如:“李杜”即李白与杜甫,“韩柳”即韩愈与柳宗元,“苏辛”即苏轼与辛弃疾 C: 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 D: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
5、 | 下面句子中划线 的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班在任课老师们的推波助澜下,终于取得了年级第一的好成绩。B: 李扬到地震灾区志愿服务的事迹令人叹为观止 , 大家听了他的报告后都非常感动。 C: 他演讲时,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 获得听众阵阵掌声。 D: 春节去海南度假,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着祖国的沧海桑田 , 不由得被眼前的美丽景色所陶醉。 |
6、 | 下列加线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 芳草鲜美 陶后鲜有闻 鲜为人知B: 楚王问其故 扶苏以数谏故 无缘无故 C: 故不为苟得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引以为荣 D: 安求其能千里也 衣食所安 安居乐业 |
7、 | 下列对画线语句的修改不正确的是( ) B: 乙句修改为“历史上,大兴环境优美,风光旖旎” C: 丙句修改为“善良、勤劳的大兴人在东西方圆1038平方公里土地上书写着新的华章” D: 丁句修改为“这里一年四季都是旅游观光的好时机:春可赏花,夏可品瓜,秋可采果,冬可揽卉”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许多城市开展了高考“爱心送考”,为考生提供“绿色通道”服务。 B: “孝”文化,尽管是中国人的根文化,也塑造着每个人的精神气质。 C: 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前全面启动。 D: 针对近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几个学校的领导进行了深刻反思。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从这本书里,使我学到了很多关于英语阅读理解的技巧。 B: 要不是老师及时提醒了我,否则我就会耽误了演讲比赛。 C: 《水浒传》中塑造的人物大都形象鲜明,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D: 校长经常指导我们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
10、 |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夸张) B: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 C: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拟人) D: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对偶) |
古诗词鉴赏 《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1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气概?( 2 )人们常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暮年的理解。 |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斯是陋室 ( ) ②可以调素琴( ) ③陶后鲜有闻( ) ④宜乎众矣 ( ) ( 2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 )甲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这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怀?( 4 )两则选文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
家有斑鸠
陈忠实
1)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刚睁开眼,便听到咕咕--咕咕的鸟叫声。这是斑鸠。虽然久违这种鸟叫声,却不陌生,第一声入耳,我便断定是斑鸠,不由得惊喜。披上衣服,竟有点迫不及待,悄声静气地靠近窗户,透过玻璃望出去,后屋的前檐上,果然有两只斑鸠。一只站在瓦楞上,另一只围着它转着,一边转着,一边点头,发出咕咕咕咕的叫声。
2)六年前的大约这个时节,我和文学评论家王仲生教授住在波士顿城郊他的胞弟家里。尽管这座三层小洋楼宽敞舒适,我和王教授还是更喜欢站着或坐在后院里。后院是一片绿茸茸的草坪,有几种疏于管理的花木。这一排房子的后院连着后面一排小楼房的后院,中间有一排粗大高耸的树木分隔。树木的枝杈上,栖息着毋宁说侍立着一群鸟儿。一种通体黑色的梭子形状的鸟,在人刚开开后门走到草坪边的时候,梭子黑鸟便从树枝上飞下来,落在草坪上,期待着人撒出面包屑或什么吃食。你撒了吃剩的面包屑或米粒儿,它们就在你面前的草地上争食,甚至大胆地跳到人的脚前来。偶尔,还会有一只两只松鼠不知从哪棵树上蹿下来,和梭子鸟儿在草地上抢夺食物。
3)我在那个令人忘情的人与鸟兽共处的草坪上,曾经想过在我家的小院里,如若能有这样一群敢于光顾的鸟儿就好了。然而,实际想来,实现这样人鸟人兽共存共荣的和谐景象,恐怕也不是短时间的事。(甲)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却无法算计。我能记得和看到的,一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对麻雀发动的全民战争,麻雀虽未绝种,倒是把所有飞翔在天空的各色鸟儿吓得肝胆欲裂,它们肯定会把对人的恐惧和防范以生存戒律传递给子子孙孙。再是种种药剂和化肥,杀了害虫长了庄稼,却把许多食虫食草的鸟儿整得种族灭绝--更不要说那些利欲熏心丧尽良知的捕杀濒临灭绝的珍禽异兽者。我曾瞎猜过,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鸟类、兽类,肯定具备一组特别优秀的专司提防、警惕人类伤害的基因。不然,早该在明枪暗弓以及五花八门的机关和陷阱里灭绝了。
4)还是说我家的斑鸠。
5)我有记事能力的时候就认识并记住了斑鸠,像辨识家乡的各种鸟儿一样,不足为奇。斑鸠在我的滋水家乡的鸟类中,是最朴拙最不显眼近乎丑陋的一种鸟。灰褐色的羽毛比不得任何一种鸟儿,连麻雀的羽翅上的暗纹也比不得。没有长喙和高足,比不得啄木鸟和鹭鸶。没有动人的叫声,从早到晚都是粗浑单调的咕咕咕--咕咕咕的声音。它的巢也是我所见过的鸟窝中最简单最不成型的一种,简单到仅有可以数清的几十根柴枝,横竖搭置成一个浅浅的潦草的窝。小时候我站在树下,可以从窝的底部的缝隙透见窝里有几枚蛋。记得有篇小学课文,说斑鸠是最懒惰的鸟,懒得连窝也不认真搭建,冬天便冻死在这种既不遮风亦不挡雨的窝里。
6)然而,整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住在祖居的老屋读书写字,没有看见过一只斑鸠。我以为在家院的周围再也看不到斑鸠了。
7)斑鸠却在我重返家乡的第一个清晨出现了,就在我的房檐上。
8)我便轻手开门,怕惊吓了它。它还是飞走了。
9)初始,无论我怎样轻手蹑足开门走路,它一发现我从屋内走到院中,扑棱一声就从屋脊或围墙上起飞了,飞入高高的村树上去了。我仍然往小院里撒抛米谷。直到某一日,我开开门出来。(乙)两只斑鸠突然从院中飞起,落到房檐上,还在探头探脑瞅着院中尚未吃完的谷米。我的心里一动,它终于有胆子到院内落脚啄食了,这是一次突破性的进展。
10)我和斑鸠的关系获得令人振奋的突破之后,随之便是持久的停滞不前。斑鸠在房檐在房脊在院墙上栖息追逐,似乎已经放心无虞。然而有我在场的时候,它们绝不飞落到院里来啄食,无论我抛撒的米谷多么富于诱惑。有几次我从室内的窗玻璃前窥视到斑鸠在院中啄食米谷的情景,每当我出门,它们便惊慌地飞上房顶。这一刻,我清醒地意识到,它还不完全是我家的斑鸩。
11)要让斑鸠随心无虞地落到小院里,心里踏实地啄食,在我的眼下,在我的脚前,尚需一些时日。
12)我将等待。
(选自《我走在这活泼泼的人间》,有删改)
( 1 )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与斑鸠的关系,填写下面的表格。①(甲)处“我们把鸟儿兽儿作为美食作为美裳作为玩物作为发财的对象而心狠手狠的年月”语句很长,没用标点停顿,强调了什么?
②(乙)处的“探头探脑”好像有丑化斑鸠的感觉,去掉是不是更好些?
( 3 )本文题为“家有斑鸠”,二、三两段却没有写“斑鸠”,这两段是否多余?为什么?尸体的肢解和搬运连夜完成。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它果然绿着生,绿着死。缓缓的,路面染上旭辉;缓缓的,清道妇一路挥帚出现,她们戴着斗笠,包着手臂,是树的亲戚。扫到树根,她们围着年轮站定,看那一圈又一圈的风雨图,估计根有多大,能分裂成多少斤木柴。一个说,昨天早晨,她扫过这条街,树仍在,住在树干里的蚂蚁大搬家,由树根到马路对面,流成一条细细的黑河。她用作证的语气说,她从没有见过那么多蚂蚁,那一定是一个蚂蚁国。她甚至说,有几个蚂蚁像苍蝇一般大。她一面说,一面用扫帚划出大移民的路线,汽车的轮胎几次将队伍切成数段,但秩序毫不紊乱。对着几个睁大了眼睛的同伴,她表现出乡间女子特有的丰富见闻。老树是通灵的,它预知被伐,将自己的灾祸先告诉体内的寄生虫。于是弱小而坚忍的民族,决定远征,一如当初它们远征而来。每一个黑斗士在离巢后,先在树千上绕行一周,表示了依依不舍。这是那个乡下来的清道妇说的。这就是落幕了,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
( 1 )应如何理解“早晨,行人只见地上有碎叶,叶上每一平方厘米仍绿着”这句话?作文
地球上的生灵中,唯有人会微笑。在每一个清晨,想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微笑;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迪桑第一株新草微笑;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促进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额净化剂。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同学,从一个最淡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
请以“从一个微笑开始”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得出现班级,以及教师、同学的真实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