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文化长廊)下列有关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春节又称“过大年”,其活动有三个特点:一是响(放鞭炮),二是红(贴春联),三是火(点灯守岁)。 B: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中的“丙辰”是干支纪年法,“庆历四年春”中的“庆历”是年号纪年。 C: 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D: 《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
2、 | 解释加下划线字人称的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卿今当涂掌事。(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B: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古时王侯的自称) C: 非复吴下阿蒙。(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D: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
3、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构建着人生的坐标,在书写着人生的底蕴,在指引着人生的航向 ②然而,现实中,正是这些千古不朽的社会理念在支撑着人生的框架 ③假如人生没有磨难,人类就会丧失很多优秀品质 ④甚至可能会从字典中删除,黯然“下岗” ⑤胆识、进取、意志和坚韧等一串串闪光的字眼便没有任何社会意义 A: ③④②①⑤B: ②①⑤④③ C: ③⑤④②① D: ②①④③⑤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到2016年4月,应用于移动通信芯片的国产自主卫星导航IP核数量近1800万左右。B: 杨绛先生文学语言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 C: 今年传奇欧美音乐界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100周年诞辰。 D: 5月21日,2016年世界羽毛球团体赛尤伯杯在江苏昆山落幕,使中国羽毛球女队击败韩国队卫冕成功。 |
5、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刚蒙蒙亮,薄雾还未散去,田家的烧饼、潘家的包子、李家的肠子面等……热腾腾的蒸汽搅合在一起,唤醒了整座老城。 B: 中国政府再次发出:“钓鱼岛自古以来是我国神圣的领土,不容任何人侵犯”的警告。 C: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D: 《辞海》已形成一个“家族”,《辞海(彩图版)》便是这个“家族”的新成员。 |
6、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 雎鸠jū jiū窈窕yǎo tiǎo未晞xī B: 好逑hǎo qiú寤寐wú mèi跻qī C: 蒹葭jiān xiá溯洄sù huí芼mào D: 佸huó桀jié 涘shì沚zǐ |
7、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整个系统的研究过程中,他都没有参与,最后却鸠占鹊巢 , 把功劳归为己有。 B: 《未央歌》里的主角小童自然率真,毫不矫揉造作 , 所以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 C: 司马迁研读各家的史著,网罗天下遗闻轶事,断章取义 , 终于写成了《史记》。 D: 田野里,大片谷穗深深地弯着腰,仿佛正在彬彬有礼地欢迎来访者的主人一样。 |
8、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讲起来强聒不舍 , 同学们都喜欢听他讲课。 B: 湛蓝的海,洁白的云,时而有几只海鸥掠过船舷,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C: 旧社会人们常遭受饥饿,现在可以饱食终日了。 D: 亚洲不能只是因为安然度过了全球危机, 就想当然地以为自己发现了经济繁荣的不二法门。 |
9、 | 下列故事与诚信无关的一项是( ) A: 商鞅立木 B: 曾子杀猪 C: 闻鸡起舞 D: 尾生抱柱 |
10、 |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下三分/ B: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 八百里分/麾下炙 D: 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1 )这首诗多处运用典故,请任选一处,并作简要分析。( 2 )下面这句话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关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黄发:借指老人 B: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无助的境地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全,部 D: 余人各复延到其家 延:引领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 久之 , 目似瞑,意暇甚。B: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 呼尔而与之 , 行道之人弗受。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4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给画线的部分断句。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欧阳修《归田录》) |
冬雨
①清晨,拉开门迈入楼道,就听到楼顶的木制盖板上“沙沙”、“吧嗒”、“乒乓”的声音。
②北国的冬不本是下雪的季节吗?在这“大雪”的节令,在一场瑞雪之后,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听惯了西北风的呼啸,忽然听到这雨声,让人觉得严冬已过去,又置身于春风春雨中了。那雨声使我不禁联想起广东音乐,“沙沙”声宛然《沉醉东风》中轻缓细切的弹拨乐,“吧嗒”、“乒乓”的大雨点儿声,多像《雨打芭蕉》演奏到一处小高潮之际那美妙的韵律。
③楼外,雨小,雾大。雨,淅浙沥沥,如丝如缕,东飘西洒,悄无声息,要不是偶有几个大雨点,你就看不见它。冬雨虽然似乎来错了季节,却也有情,落在你的脸上、脖子里,并不给你寒意,也不让你产生淋漓之苦,只是凉丝丝的,你会顿生一种特殊的轻柔、清新和亲切感。
④冬雨会躲进雾里,跟你捉迷藏,神秘兮兮的。雾蒙蒙,隐住村镇,裹住树,笼着一个神秘的世界。近处,雾中房屋、树木、电杆,朦朦胧胧,影影绰绰,似海上若隐若现的山岛,,又如烟波中耸着桅杆的船舰。雾也有情,好似跟你逗戏,给你“画”个“圈”,你往前,她就后退,你退回来,她又悄悄地追过来,你大喊,声音似落进大海里,杳无回音。
⑤雾缓缓消退,树木从雾的纱幔里走出来。杨树虽已落尽了叶子,然而,那擎在枝头的绛褐色的苞头,经雨水润泽,有些膨胀,像初春欲放的苞蕾。远眺小溪旁那一排排一丛丛年轻的柳树,尚存几许绿色或淡黄的叶子,乍一看还真有几分柳枝鹅黄泛青、“依旧烟笼十里堤”的韵味呢。
⑥雨更小了。人们立在雨中谈笑,小孩子们蹲在如镜的小水洼边,和自己的影子相视而笑,指点着,戏逗着。不少人打了伞,红的、黄的、草绿的、天蓝的……饰着各种图案,远看,仿佛翩翩的彩蝶。此时此景,在许多人的眼中、心中,花伞已远非遮雨的工具,而是艺术品,是生活的装点,是美的一部分,似乎也寄寓了对春的渴望。应该说,在北国,冬雨总该是不正常的,而这“不正常”却也令我别有情愫,启发了我的新思维,让我体味到造物主的“不拘一格”、无穷变化。冬雨不是老皇历,老皇历有些页码念不得了。不是吗,这几年,在不少发奋图强、追求高远境界的人们的心里,严寒的冬在缩短羞.温暖的春在提前着,火热的夏和金灿灿的秋似乎在延长着。
⑦一位大作家说过,既然冬天已经来临,春还会远吗?
⑧冬雨,你该是春的急先锋、春的精灵,你勾起我对春的向往和呼唤,让我早早地盼起春来。你牵着我的思绪超越了一个严寒而没有绿野和鲜花的季节,让我似乎看到一个万紫千红的季节已经早早来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9月1日,《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抗疫英雄们为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抗疫故事。钟南山院士“把最重的病人送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必须要去”体现了他作为国士的担当;北大医学驰援武汉的年轻医务人员冲锋在前,任劳任怨,展现了年轻人的担当。正如习主席所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 6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