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唐山市第二十六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字形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洋 戒奢(mí) 永不停
B: (zènɡ)亮 口(jué) 双引 古知今
C: 重 (wó)旋 物(lǚ)职尽责
D: 告 (xiè)数 (dīnɡ)钉子 攻克难
2、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 , 想得一笔什么赔偿费了。
B: 李老师的口才很好,他那行云流水的教学风格征服了我们全班同学。
C: 当鼓声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
D: 毕业前夕,我们五个要好的同学相约漂流大峡谷,共享天伦之乐
3、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片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藤条虬枝交错如网,每行走一步都很困难。
B: 元宵节到了,街头人声鼎沸,大家都急着看花灯呢!
C: 他研究古文字只有两年,但进步飞快,现在已经是这一方面的宿儒了。
D: 在任何行业中,不管企业经营得多么成功,领导们都不应高枕而卧。
4、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随意堆放,错落有致 , 被责令限期整改。
B: 要把我市建设成现代田园城市,环境保护是基础,我们应均衡利用和开发环境资源,因地制宜 , 规划发展。
C: 这一款手机设计别具匠心 , 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D: 苏州园林处处如画,置身其中,让人流连忘返
5、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们漫步田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我把它含在嘴里,它是那样的香,那样的甜,真是一种稀世的佳品!

②在林间草地上我意外地发现了一颗晚熟的硕大的草莓。

③这香甜把我的思绪引向了六月,那是草莓最盛的时光。

④它那沁人心脾的气味,在我的嘴角唇边久久地不曾消逝。

A: ④②①③
B: ①③②④
C: ③④②①
D: ②①④③
6、给下面材料拟写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本报讯 由中央电视台、战友电视艺术中心等联合投资出品的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电视连续剧《红星照耀中国》,于17日在上海举行开机仪式。电视剧《红星照耀中国》以斯诺夫妇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为故事主线,讲述了1928年至1941年中国发生的社会变革和重大历史事件。该剧导演臧云飞表示:“这部剧最大的看点是用独特的视角还原中国这段革命历史。将这个题材搬上电视荧幕是为了让更多的人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A: 电视连续剧《红星照耀中国》在上海举行开机仪式
B: 《红星照耀中国》举行开机仪式
C: 臧云飞谈电视连续剧《红星照耀中国》
D: 多家单位投资出品电视连续剧
7、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附(hé) 授(yǔ) 剪(cái)
B: 子(páo) 忙(lù) 滑(jī)
C: 御(pìn) 差(qīng) 急(pò)
D: 外(fèn) 衣(gēng) 职(chèng)
8、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 (bān)发 (qiào )首 (zhònɡ)裁 (dān)精竭虑
B: 荒(miào) 箱(jiá) 穆(sù) 粉(zhǐ)
C: (kuì)退 轻(yínɡ) (wéi)杆 眼花(liáo)乱
D: 要(sāi ) (juān)刻 遗(shǔ) 重岩叠(zhànɡ)
9、对下面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A: “人闲桂花落”一句中,诗人精心捕捉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映衬春山之幽静,取得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效果。
B: “桂花落”表明春天将逝,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之情。
C: “月出惊山鸟”写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月光洒进山林,惊醒了已入梦的山鸟。
D: “时鸣春涧中”,写山鸟误以为天色将晓,不时发出鸣叫,画面生动有趣。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拖杳 驿路 监督 苔痕
B: 妥帖 黑碳 坟墓 隐逸
C: 草率 屋粱 卸却 洗濯
D: 商酌 修葺 循环 枝蔓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落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①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 1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2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

【甲诗】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寻香饵,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茗于湖滨(A)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B)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故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引之。鱼图食(D)并吞钩。久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 1 )请解释【乙文】中划线词的意思。

啜________

逝________

故________

乃________

( 2 )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

( 3 )【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

( 4 )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 5 )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 6 )【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

( 7 )【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 8 )【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 9 )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________________ , 往来翕忽。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远 山
⑴在我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⑵晴朗的日子,当我在晨光澄明间第一次打开窗子,它是一片无边的浅蓝中的一缕缕静悄无声的黛青。而在黄昏,当我最后一次把窗子关上以前,映入我眼帘的它,却是一道朦胧的神秘金紫。
⑶当风雨如晦云飞雾涌时,我虽然看不见他的影子,但我知道,此时此刻,它依旧守在那儿,默默地静静地无怨无悔地守在那儿,因此看不到的时候,从一直涌到我的窗门的风云的气息中,我却能感受到它的另一种美,那种既无黛青又无金紫不要任何一种颜色来表达起来并不存在而实际上却存在着令人只能无穷地意会到的那种美,那种并不为人发现的美。我惊异于初冬季节的一个早晨,当一夜雪过后,在片云不见的蓝空的边际出现一弧银色曲线的时候,我真的惊愕于它的绝妙,那在万花分谢千树凋零的季节显现出那种无与伦比的淡薄和不可思议的清远。
⑷我曾到过黄山。我不止一次地领略过它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但当我站在天都峰远眺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高俊;当我在百步云梯上攀援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险峭;当我在散花坞前徘徊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奇秀;当我在桃花溪漫步的时候,我也只感觉到它的晶莹而又婉转的匆匆。
⑸我曾到过泰山。我曾膜拜过它的古老和庄严。但当我进入经石峪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至尊。当我看到虎天阁历代石刻的时候,我只感觉到它的至显。当我穿过中天门看到那组成泰山的每一座巨大的石壁时,我只能感觉到它的至贵。而当我登上日观峰一览中山小的时候,我也只能感受到它在千古冥冥之中的那种至高。
⑹我也曾到过庐山。欣赏过牯岭的亦山亦市;流连过花径的亦画亦诗;倾听过锦绣谷的悠悠天籁;远眺过鄱阳湖的苍茫秋水。
⑺可是,我所有见到的,却只能是见到,我所登临的,缺只能是登临。于是我在兴高采烈之后,渐渐感悟到:人生的一览无余是多么的让人追索永世,而又是多么令人感到可怕,那种终会演变为幻灭的可怕。
⑻而远山却不。
⑼它永远不会让那一抹黛青变成真实的绿树芳草,它永远不会让那一道金紫变成具体的茅屋桑田,它也不会让那迷蒙的烟雨变成可以听得到可以看得见的小溪和池塘,它同样也不会让那一弧银白变为崚嶒岩石和凋落的园林。
⑽那是你吗?我从打开的窗口远远地望着它。没有握手没有面对面地看清脸上每一条深深的纹路。它给予我的,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微笑,只能靠朝思暮想去补充的微笑。
⑾那是你吗?它又是只是蓦然一现随之便销声匿迹。我知道它是在它在的地方,但我希望那云,那雨,那雾,那雪,一直笼罩着它,只给我留下一个第六感觉得空间。
⑿那是你吗?只和我隔着一扇门,只和我隔着一条路,之和我隔着一个季节,只和我隔着一片云也似的流年。我依稀地看到你,没有点头,没有摇头,没有承袭,也没有许诺。那是永远不缺陷的缺陷。那是永远不圆满的圆满。
⒀我曾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我便会失去你给我的那一缕黛青,那一缕永远无法解释的黛青。我也会失去你展示在我视觉里的那一抹金紫,那一抹永远无法猜测的金紫。同时,我也会永远失去你隐入轻云薄雾中留给我的那种感觉,那种虚虚的无比神秘的、仿佛在初雪轻掩的荒原上留下的那一行似曾相识的时而消失时而复现的脚印的感觉。我也会失去你出现在天际线上的那一弧银白,那永远也无法代替的至纯至圣的梦影。
⒁我曾试图走近你,可是我又不能走近你,因为,当我真的走近你,你那远山的所有魅力,便会在了无距离了无界限之间顷刻消失,而与此同时,你便不再是我的远山,却是别人的远山了。
⒂不要攫取。攫取会使你失落。失落你要攫取的东西和你的自我。不要占用。占有会使你虚无。你得到的将不再是你所需要的,而你也不再是过去的你。
⒃永远可望而不可即。永远可想而不可依。永远可疏而不可密。永远可寄而不可系。
⒄在我窗口的远方,有一片远山。

( 1 )从文中看,作者选取了哪四个不同的时间断面,分别表现了远山的什么特点?请加以概括。

( 2 )阅读⑷至⑹小节,说说作者大量采用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 3 )文章以“远山”为题,有何用意?

( 4 )在叙述过程中,作者对远山先用第三人称,后又改用第二人称,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21日)

( 1 )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
( 2 )第③段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一个人在家庭中、在工作中、在社会生活中、在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中……都有一个位置(比如班级位置、考试名次位置等),生活中人人也都曾经为位置而努力过。位置有高低、有主次,也有变化……你对自己的位置有什么看法、什么感触、什么愿望?或对他人的位置有什么评论、理解?请以“位置”为题写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不能套题。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幸福像花儿一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