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红安县马井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被网友们调侃为“中国式过马路”的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不只是行人的错,恐怕某种程度上与“路权不平等”、与数不清的“中国式国情”之间也难脱干系。
B: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C: 我们坚信有这么一天,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终将成为世界上发达的国家。
D: 记得当年我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只是七八岁的小孩子,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2、

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3月23日晚8点半到9点半,南京有400多幢楼宇参与了“地球一小时”活动。
B: 在莫斯科发表演讲的主席,给俄罗斯学生留下了平静、睿智、大气的印象。
C: 丁肇中教授认为:“科学就是多数服从少数,科学的进展是推翻现有的知识”。
D: 我们经常会从媒体上看到一个外交词汇——无可奉告,这个词语一度流行。
3、

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朱自清——散文家、语文教育家
B: 《济南的冬天》——老舍——文学家、戏剧家
C: 《白鹅》——丰子恺——画家、文学家
D: 《海燕》——高尔基——作家、文学史家
4、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惊慌失错 刨根问底 翻来复去 精益求精
B: 沉默寡言 人迹罕致 人声鼎沸 油然而生
C: 不求甚解 美不胜收 疲卷不堪 恍然大悟
D: 花团锦簇 混为一谈 麻木不仁 见异思迁
5、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果然,十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父亲的希望却与日俱增
B: 2008年08月24日9时许,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宣布北京奥运会闭幕。在致辞中,罗格称北京奥运会是一届真正无与伦比的奥运会。
C: 毕业了,回想起老师对我们吹毛求疵的谆谆教诲,心中不禁涌起了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D: “敬业与乐业”是把“敬业乐群”和“安其居,乐其业”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
6、

选择下列加横线词使用恰当的一项( )

A: 当福楼拜激情演说完之后,左拉就抑扬顿挫地开始说话,声音总是很平静,句子也很温和。
B: 外郎中学的教室整洁,明亮,广袤无垠
C: 很多人都想一睹托尔斯泰的风采,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D: 星期天,我在解放碑看到一个满脸污垢、头发蓬乱的乞丐,他真是器宇轩昂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谁也不能否认学习语言文字是不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的。
B: 读完《西游记》,孙悟空勇于反抗的精神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
C: 我们只要了解了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的内涵。
D: 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宜宾市的“创文”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叫《资治通鉴》,《孙权劝学》出自此书。
B: 谥号是人死之后,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欧阳修的谥号是文忠。
C: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韩愈、欧阳修、王安石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欧阳修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D: 琴、棋、书、画,本指琴瑟、围棋、书法、绘画四种古代艺术性文物或技艺,又称雅人四好,琴棋书画现指有很高的文化素养。
9、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官渡之战,曹操以弱胜强,使袁绍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扫除北方最强劲的对手,一统北方。
B: 关羽在进攻樊城时中了毒箭,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左右皆掩面失色,关羽却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神色自若。
C: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智”的化身,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水淹七军、空城计、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无一不彰显着诸葛亮非凡的才华。
D: 刘备带兵伐吴,树栅连营,纵横七百余里,皆傍山林下寨。陆逊设计火烧蜀军连营。蜀军大败。刘备损兵折将,全面溃败,最后幸亏赵云救驾,才逃到白帝城。
10、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序合理、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每个人都有自己控制意义的不同能力和不同程度

②也表明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③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④这不仅构成了世界的多样性

⑤实际上却是由古往今来的每个人分别构成的

⑥而这个有意义的世界,表面上看是人类共有的。


A: ①②③⑥④⑤
B: ①③⑥④⑤②
C: ③⑥⑤①④②
D: ③①④②⑤⑥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 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 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 2 )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朽木为琴》,完成各题。

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①都尽,声始发越②。予曾见唐初路氏琴③,木皆枯朽,殆不胜指,而其声愈清。又尝见越人陶道真,畜一张越琴,传云古冢中败棺杉木也,声极劲挺。吴僧智和有一琴,瑟瑟微碧,纹石为轸④,制度音韵皆臻妙。腹有李阳冰⑤ 篆数十字,其略云:“南溟岛上得一木,名伽陀罗,纹如银屑,其坚如石,命工斫为此琴。”篆文甚古劲。琴材欲轻、松、脆、滑,谓之“四善”。木坚如石,可以制琴,亦所未喻也。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木性:木材的本性,这里指木材所含的水分、营养物质等。②发越:激扬。③路氏琴:唐代著名制琴师路氏所制作的琴。④轸:弦柱。⑤李阳冰:唐代书法家。

( 1 )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①声发越 ________ ②见越人________

③南溟岛上一木 ________ ④亦所未也________

( 2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谓“四善”

A: 往女家(《富贵不能淫》)
B: 以塞忠谏路也(《出师表》)
C: 先天下忧而忧(《岳阳楼记》)
D: 登轼而望(《曹刿论战》)
( 3 )根据要求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各一处)。

①予 曾 见 唐 初 路 氏 琴(主谓之间)

②畜 一 张 越 琴(动宾之间)

(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木皆枯朽,殆不胜指,而其声愈清。

②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柳宗元《小石潭记》)

( 5 )文章题为“朽木为琴”,写路氏琴和越琴即可,为何还要写吴僧智和的琴呢?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相关问题。
轻 放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个人,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黑暗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②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④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⑤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⑥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⑦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⑧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⑨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⑩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⑪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 1 )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

( 2 )语段中两次出现“光明使者”,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 3 )文章第⑤小节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题目“轻放”的含义。

( 5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父亲却劝“我”不必催促,你认同父亲的这种做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是谁爱着你的背影

邓迎雷

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样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如是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我能想象到,当电梯门关上的那一刹那,母亲是怎样拖着行动迟缓的腿,努力加快脚步,快速占领那个窗口。然后,老眼昏花地她透过蒙蒙细雨,努力向外望着,只为了看女儿在院子里经过的那一分钟。

雨天里没有打伞,淋湿的是母亲的心。我连忙撑起了伞,在连绵不断的冷雨里一步步走得很稳。我知道身后有双爱我的眼睛,而母亲不知道的是,伞下的我,眼泪早己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

(选自《特别关注》,有改动)

( 1 )本文叙述了母亲注视着“我”背影的三个事件,请你按照时间顺序,用概括的语言补充下面表格。

①那个夏天,母亲趴在弟弟家的窗口里望着我离开小区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 2 )请你结合全文,分析母亲的形象。
( 3 )请你按照要求进行品析。

①“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句中的“才”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

②结尾段“淋湿的是母亲的心”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 4 )文章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我”掉泪,请你结合文中内容分析泪水中蕴含着“我”怎样的复杂情感。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谁知我心”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③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0行)。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花╮χ缘灭”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