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B: 《马说》围绕“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 C: 《马说》第三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了“食马者”的无知。 D: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 |
2、 | 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妹怂恿二妹向舅舅要一只小猫”中的“怂恿”与“鼓动”,严格来说是近义词。 B: “学而不思则罔”中的“罔”与“迷惘”“恍惚”都是同义词。 C: “他犹豫地拿起这个又放下,再看看那个”中的“犹豫”与“果断”是反义词。 D: “一个高尚的人”中的“高尚”与“低级趣味”在一定的语境中会成为反义词。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因为超采地下水,月牙泉水域面积缩小了两倍。 B: 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完成的原因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C: 中学生书写水平下降的问题,广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D: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
4、 | 下面词语中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雍正(yōnɡ) 殿檐(yán) 琉璃瓦(líu)B: 矗立(zhù) 击磬(qìnɡ) 中轴线(zhóu) C: 蟠龙(pán) 鎏金(liú) 乾清宫(qián) D: 湛蓝(shèn) 檀香(tán) 金銮殿(luán) |
5、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裹藏(ɡuǒ) 悄然(qiāo) 骸骨(hái) C: 叹服(tàn) 潜行(qián) 躯壳(ké) D: 猛犸(mǎ) 皱纹(zhòu) 腐朽(fǔ) |
6、 | 比较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言文和日常用语中的意思,选出不同的一项。( ) B: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可爱的孩子 C: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他的表现真有些莫名其妙 D: 长烟一空——我们一家人都去旅游了 |
7、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次讲演》选自《闻一多全集》,作者闻一多,爱国主义者、民主战士。 B: 《社戏》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朝花夕拾》。 C: 《<庄子>二则》选自《庄子集释》,庄子,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D: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戴圣编撰。 |
8、 | 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这首小诗极富哲理,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B: 孙悟空火眼金睛,能驾“筋斗云”,会七十二般变化,一路上降妖除魔,为保唐僧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 C: 武松恩怨分明,怒杀西门庆,被发配江州途中,在十字坡酒店与母大虫顾大嫂不打不相识,并与其丈夫张青结为兄弟。 D: 鲁滨逊敢于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修建住所,种植粮食,驯养家畜,制造器具,显示了硬汉子的坚毅性格。 |
9、 |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B: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 C: 那时我也不免要做个白日梦:“如果袋中有钱够多么好!到三阳春吃碗热热的排骨大面,回来这里已经有人给摆上一张弹簧沙发,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着看。” |
10、 | 下列语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人贵立志。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 B: 离家,念家,归家,是人的必然,也是人生的一种模式。 C: 享受生命,使我感到自己的幸运;忍受生命,使我了解到自己的韧度,两者皆令我喜悦不尽。 D: 鉴玉当然也有其客观标准,它的硬度,它的晶莹、柔润、缜密、纯全和刻工都可以讨论。 |
古诗赏析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得好,请简要分析。 |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挚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 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都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荀婪①之拔②逼阳③,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①苟棼(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姓.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公将驰之________ ②彼竭我盈________ ③皆初气过锐________ ④渐就衰竭之故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此善于用气者也。 ( 3 )对文本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两个“未可”,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了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 B: 【甲】文“将鼓”“将驰”说明鲁庄公是军事上无知的昏君。 C: 【乙】文“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引出下文作者对“气”的思考。 D: 【甲】文用对话的方式说出观点,【乙】文则用举例和对比的方式证明观点。 ( 4 )在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上,【甲】【乙】两文有何不同?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平视
①站稳脚跟,挺直胸膛,面朝前方,调好焦距,让我们的目光平视。颐指气使的喝令不能让你弯腰,惠予弱者的善举不会让你倨傲。面对世界,面对他人,面对自己,我们要平视!
②面对权贵、富翁、名人,如果我们仰起脸,眯着眼,媚笑着,等待垂青,等待恩赐,等待布施,那是仰视。仰视是形象的贬损,是尊严的丧失,是灵魂的削价。
③面对弱者、贫民、凡夫,如果我们虎起脸,瞪着眼,哂笑着,或对其不屑一顾,或对其呼来喝去,或对其任意裁决,那是俯视。俯视是缺乏自知的嚣张跋扈,是丧失理性的恣意妄为,是践踏尊严的恃强凌弱。
④因此,我们要平视!
⑤平视是不带色彩的客观,是无视功利的公正,是抛却杂念的单纯。平视是一面没有弧形的镜子,是一片没有污染的竹林。文学家萧伯纳一次到苏联访问,在街头遇见一位小姑娘,就和她一起玩耍。离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萧伯纳。”不料,那位小姑娘学着他的语气说道:“你也回去告诉你妈妈,今天和你一起玩的是苏联著名的小姑娘卡嘉。”小姑娘单纯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下,于是她很轻松地做到了平视。
⑥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平等的,只是由于后天的发展不同才造成了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不能成为不平等待人的理由。美国总统林肯有一次外出,路边一个衣衫破旧的黑人老乞丐对其行鞠躬礼,林肯一丝不苟地脱帽向其回礼。随员对总统的举止表示不解,林肯说:“即使是一个乞丐,我也不愿意他认为我是一个不懂礼貌的人。”歧视别人不仅不能抬高自己,反而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即使身居高位,名噪一时,仍然不可忘记平视。
⑦但做到平视并不容易,它需要心的端庄与正直,需要情的纯洁与高尚,需要识的广博与深邃,需要度的准确与合理。
⑧面对世界,我们要平视,国与国之间平等看待,才会有一个和平的世界;面对他人,我们要平视,人与人之间平等看待,才能创造一个和谐与幸福的环境;面对自我,我们要平视,只有不自卑,不自鄙,不自亢,不自傲,才能保持心理的健康与平衡。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精神的契约
①1935年,纽约,一名老妇人因偷窃面包被审问。老妇人嗫嚅着说:“原谅我。我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几个饿得直哭的孙儿,他们好几天没吃东西了 ……”法官依然冷若冰霜,当庭宣称:“我必须秉公办事,你可以选择10美元的罚款或者10天的拘役。”
②判决宣布后,时任纽约市长的拉瓜地亚从旁听席上站起来,脱下帽子,放进5美元,然后向其他人说:“现在,请诸位每人另交50 美分的罚款,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儿的城市。”旁听席上的每个人闻之动容,认认真真地捐出了50美分。
③按理说,一个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拉瓜地亚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④黎巴嫩作家米哈依勒·努艾曼在《你是人》中说:“如果没有你,便没有我之为我;如果没有我,便没有你之为你;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他之为他。如果没有先于我们者,便没有我们;如果没有我们,便没有广阔时间中的任何一个人。”“人”的一撇一捺,一半是自己,一半是他人,芸芸众生的世界,其实就是两个人的世界。看似纷繁复杂的精神契约,也只是两个人的契约,丈量的是自己和外人的关系。这契约就像上帝给我们的一柄长勺,只有互相喂给,双方才能吃到食物。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品质,还是一种精神契约。在一个遵守契约的理智社会里,物质的回报和精神的补偿应该是成正比的。
⑤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背弃精神契约、压缩善良空间的现象存在,四川某镇一名弱女子深夜遭歹徒追杀,整条大街的居民听到了呼救却无人开门制止,唯一开着门的店主居然马上拉下卷帘门;湘潭一男子爬上高楼欲自杀,犹豫之时,街上围观者一再欢呼起哄:“跳啊,干嘛不跳下来!”轻生者终究满足了看客的要求;一儿童溺水,打捞者要求见到酬金才肯下水。在这里,人性善良的光辉和芬芳不见了,冷漠胜利了,金钱的法则胜利了。如果精神的契约被所有的人背弃,善的最后一块绿洲被沙化,这个世界会变得怎样?
⑥想起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⑦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遇危难和困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如果我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背弃精神契约的人,最终将被全世界抛弃。
( 1 )文章开头由1935年纽约的一次审判说起,其作用是什么?( 2 )请分点简要概括第⑤段所列举的种种现象,并说说其作用。( 3 )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运用这些论证方法各自的作用。( 4 )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写作:
十四五岁的你,刚刚走过最美好的少年时代,因为走过,也许你会明白亲情的可贵;因为走过,也许你会懂得友谊的难得;因为走过,也许你会知道成功的不易;因为走过,也许你会……
请以“走过”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