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温州市泰顺第七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文学常识中,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
A: 《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梦得,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
C: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秋实,号佩弦,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代表作有《你我》《踪迹》《背影》等。
D: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杰出的幽默大师.代表作品有散文《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茶馆》等.
2、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踏浪亭地处崖边,进入亭中,峡谷美景一览无余。

②离石马上方不远处,有一座玲珑的观景亭,唤为踏浪亭。

③在这深山之中,赏石浪,观石马,确实别有一番风情。

④此区域奇石众多,其中多有形似浪花者,猜想此亭因此而得名。

A: ①③④②
B: ②④①③
C: ②④③①
D: ④①②③
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洁/粘 养/然冰释 家户晓/瑕不掩
B: 儡/祷/偻/身陷囹不驯/独占
C: 联/告/占 齿/踽独行 果实累/罪行
D: 熟/搓 乏/叹 褒/针时弊 不可胜/见不鲜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通过收看专题片,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动物和谐相处。
B: 2003年10月16日,我们靠自己力量完成了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这是中国人永远值得纪念和骄傲的日子。
C: 我们要确保安全生产,防止万无一失。
D: 近段时期以来,小王电脑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他们不论唱什么?都充满着一种淳朴本色的美。
B: 欣赏着南湖公园的红桃绿柳,他由衷赞叹:“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C: 生活里无书籍,就像大地无阳光,智慧里无书籍,就像鸟儿无翅膀。
D: 平桥村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店。
6、下列句子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尽管功勋卓著,但并不是一个妇儒皆知的人物。“鞠躬尽粹,死而后已”是他的光辉写照。
B: 鲁迅先生做事是非常严谨的,青年人写信或写文章倘若写得太潦草,太敷衍,他是深恶痛疾的。
C: 那天上课,我感到十分诧异。教室没有一点宣闹,先生在教室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D: 我对关东原野怀着挚痛的热爱,常常想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丰绕的粮食,嗥鸣的蒙古狗,斑阑的山雕。
7、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语句,下列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护生活

A: ①④③②
B: ②④③①
C: ②①④③
D: ③②④①
8、“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蕴含的道理和下列哪句话最相似?( )
A: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B: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C: 公生明,偏生暗
D: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9、

读课文《最后一课》,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过程,对表现人物性格起什么作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弗朗士毕竟是小孩子,思想波动大,反映他天真纯洁的性格。
B: 小弗朗士善于察言观色,感觉敏锐,放映了他活泼机灵的性格。
C: 小弗朗士在局势变化的影响下,认识逐渐转变,反映他有朴素的爱国情感。
D: 小弗朗士在同学、老师、镇上人的影响下,转变了认识,反映他端正了学习的态度。
1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廷河还要在前头!
B: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C: 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D: 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框里转。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diàn] ①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①玉簟(diàn)秋:精美的竹席

( 1 )词中加下划线的“才下”“却上”两词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说说其妙处。

( 2 )同学小王读了该词后,认为此词中的“愁”是和《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那份愁完全不同的,你认为他是从词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请列举一下。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 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停顿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B: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C: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D: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2 )下面各组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乎? 说:同“悦”,愉快
B: 博学而志 笃:坚定
C: 饭疏食,饮 水:热水
D: 人不其忧 堪:能忍受
( 3 )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赞叹颜回品德高尚,是因为他有安贫乐道的节操,身处贫困,却专注于做学问,自得其乐。
B: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对时光无情流逝慨叹,规劝人们要珍惜时间。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看到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明白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D: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是对不义之财的鄙夷,“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是说六十岁时听力有变化了,七十岁时就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任何限制了。
(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里的雨

①入夜的山里一片寂静;如墨的夜色中看不见任何事物。山里的人睡得比较早;忙碌了一天;都已经疲惫了。只有不知名的虫儿仍在与黑夜玩耍;时不时听到它们欢快的笑声

②梦中;被一阵淅淅沥沥的响声惊醒;是下雨了它趁着人们熟睡的时候降临。很快;屋檐便滴水如注;窗外仍然是看不见的一片黑暗;只能感受到密密麻麻的雨点;打着屋外的芭蕉树;浇透了这片土地梦里的人们仍然在熟睡;而梦醒的人已然清醒;静静地聆听窗外的雨声;感受这场天地间的藕断丝连。

③天亮了;大山从黑夜中醒来;雨仍旧没有要停的意思;只是已经变小了。远处的山峰笼罩在薄薄的雾里;周围的房屋掩映在茂密的竹林丛中;几处人家炊烟已经升起;飘浮在竹林上空。田里的秧苗挂着串串水珠;地里的青菜绿得发亮。屋前的青石板小路上淌着小水涡;雨滴落在上面;荡开小小的一圈波纹屋后的小水沟欢快地流着;一切都显得那么祥和自然。

④山里的人们吃过早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家禽牲畜也开始了一天的活动。狗摇着长长的尾巴舔食着瓢里用开水泡过的锅巴;成群的鸡从笼圈里被放出来;啄食着主人撒在地上的苞谷米;时不时张开翅膀使劲儿地抖擞着被屋檐水打湿的羽毛。牛被牵出来;哞哞地叫着;也许是一夜饿了。人们戴着斗笠;披着油纸;扛着锄头走向田间地里;田坎上泥泞湿滑鸭子在水田里游来游去。

⑤这场雨是温柔的;而一年四季、春去秋来;上天始终用它多变的风格浇灌着这片贫瘠的土地。

⑥初春;当万物复苏、柳绿花红的时候;一场缠绵的细雨如期而至;山里的人们用勤劳的春耕迎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杜甫的这首《春夜细雨》来描述它再合适不过春天的雨是静默的;飘飘洒洒;漫天遍野。

⑦盛夏;午后的太阳毒辣地照射着无精打采的花草树木;蝉在树上懒洋洋地嘶鸣;田里的水已接近枯竭;地里的莱苗都快渴死了;牛躲在树荫下歇凉;不时用尾巴拍打着身上的苍蝇。很快;天空变了脸色;太阳躲进云层;乌云密布;一阵电闪雷鸣过后;豆大的雨滴降落在干燥的土地上;激起一片尘埃。继而瓢泼的大雨倾盆而下;打得水稻弯了腰。急促的雨点在天地间拉起厚重的帷幕;苍茫而壮观。持续了一个多时;雨骤然停了;云渐渐消散;太阳又露出脸来;泥土被雨水沁透后变得饱满;花草树木被雨冲刷过后变得精神了;田里也装满了水;一切又恢复了生机。

⑧深秋;是收获的季节;却也是最苍凉的。收割完的田里散落着捆绑好的谷垛;草已经慢慢变黄了树上的叶子随风飘落。一场秋雨一场寒;人们早早地穿上了厚衣服;尽管雨不大;可也淋湿了刚耕好的土地;一脚踩上去鞋子沾满了湿土;黏在鞋底;抖都抖不掉。这种天气不适合栽种油菜。屋后的柿子树上挂满了馒头大小的柿子;有的已经黄了;掉在地上;几只蜂在上面徘徊。有的柿子还是青的。

⑨隆冬;更萧瑟了;周围已变得光秃;到处是裸露的黄泥土。难得一见阳光;早上一觉醒来天空就飘着雨;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下的;山里的空气更冷;这种阴雨连绵的天气更适合待在屋里烤火。但是山里的人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在地里劳作;头顶着稀疏的雨;暴露在空气中的脸和双手被冻得通红;时不时哈口湿润的热气暖暖手。

⑩雨是上天赐给山里人的甘霖;滋润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生长。我喜欢山里的雨。


(选自《散文在线》2015年11月11日)

( 1 )文中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对“山里的雨”的情感?找出来写在下面。
( 2 )文章第②③段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雨?说出依据。
( 3 )试分析文章第⑤段的作用。
( 4 )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只有不知名的虫儿仍在与黑夜玩耍;时不时到它们欢快的笑声。

( 5 )盛夏的雨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邹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迎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感谢关注“沈姐的语文课堂”维信公众号。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焯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簇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sì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都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呜呜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祭sì________
( 2 )请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 3 ) 联系上下文,研读文中第⑦段画线句,分析奶奶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及情感。
( 4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 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 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 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 5 )玉心佩的去向,前文已有伏笔,请将它找出来,并结合前后文分析其作用。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要求,以《青春岁月,我与_______相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记叙文。③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④字数不少于500字,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或套作。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映在月光的微笑难以抹去。”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