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东源县船塘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是不容置疑的。
B: 为了让学生取得好成绩,老师处心积虑地为他们辅导。
C: 对于中国的迅速崛起,一些西方国家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感。
D: 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

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灰烬 疲惫 慰籍
B: 一气呵成 断壁残垣 如坐针毡
C: 逮住 胚子 伶利
D: 海市蜃楼 跟跟跄跄 吹毛求疵
3、

给下面句子中划线的字注音()

A: 弟弟弄坏了我的玩具,正当我要发火时,他却向我狡()地一笑,算是道歉。
B: 此前,我曾把这本书送给季羡林老人看,他摩()着新书,连连称好。
C: 走进蒙古草原,一曲( )哑而粗犷的蒙古歌从远处传来,彰显了生命的活力。
D: ()拥的舟曲县城宛若白龙江畔群山怀抱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4、

下列各句运用了比喻修辞的一句是()

A: 我们要向雷锋同志那样乐于助人
B: 胡须很打眼,好像墨写的隶体“一”字。
C: 我的鼻子一酸,像要哭出来。
D: 我的家乡有许多特产,像板栗.甜果等都驰名全国。
5、下面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一带一路”的推进过程中,中国将同哈萨克斯坦一道圆梦、筑梦、追梦。(将“圆梦”放在“筑梦”之后)
B: 共享单车具有快捷、方便、灵活,已成为广大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在“灵活”后面加上“的特点”)
C: 在“大众创业、万从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 “雪莲”牌衬衫,无论在款式上、质量上、还是包装上,都可以堪称全国一流。(去掉“可以”)
6、

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看了小沈阳的幽默表演,满屋子的人哄堂大笑起来。
B: 这件事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了很多遍,但还是没有想出其中的道理。
C: 老师希望我们健康成长,要知书识礼 , 全面发展。
D: 在家,我会勤勤恳恳地帮助妈妈做家务;在学校,我会规规矩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每一项任务。
7、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款新车投放市场后,其宽敞的空间,极具个性的气冲斗牛的外观,立即赢来消费者的青睐。
B: 为了写这篇文章,刘教授查找文献,寻章摘句 , 做了上千张卡片,费了很多时间。
C: 博物馆里陈列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美术作品,画上的花鸟虫兽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D: 一个初一的学生,竟能写出如此漂亮的字,真叫人刮目相看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六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B: 表,古代文体的一种,是古代臣子给君主的上书,内容多是谢恩、劝进、辞免、庆贺、贡物等。它与一般上书奏章的不同在于,上表常含有秉忠陈情、倾诉心曲的意思。如《出师表》。
C: “二十四节气歌”是: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戏剧家契诃夫。《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法国作家莫泊桑。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
B: 老师骇人听闻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学生因上网而荒废了学业的例子。
C: 面对困难,只要我们意气用事 , 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总会有的。
D: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王刚和他的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决定组成一个名为“绿色先锋”的课外活动小组。
10、语言运用——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明天的活动,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
B: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C: “我是一个美国兵。”伞兵说:“你们愿意把我藏起来吗?”
D: “妈妈!”我奔过去,为自己的虚荣,为自己的无知,流着泪。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题目。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1 )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 2 )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而无车马喧”意思是没有那些人来人往的喧嚣,没有世俗的困扰。
B: “心远地自偏”意思是只要居所偏僻安静,心就会远离喧闹的尘世。
C: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出了心与自然的会意与亲近,达到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句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隆中对》、《后出师表》对比阅读。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节选自《隆中对》
【乙】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节选自《后出师表》

( 1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①此人可见 ( ) ②欲大义于天下 ( ) ③不伐贼( ) ④不甘味 ( )

( 2 )对“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孰”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熟”,形容词
B: 同“谁”,疑问代词
C: 同“怎么”,疑问代词
D: 同“为什么”,疑问代词
( 3 )翻译句子。
将军宜枉驾顾之。 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

( 4 )乙文中提出了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请找出有关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

( 5 )白居易曾有诗云:“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对于诸葛亮效忠刘氏的情结作了高度评价,你是如何理解他与刘备父子之间感情的?试做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县城小书店

韩浩月

①又看到那家小书店了。牵着我小侄子的手,带他去买书,门口收钱的,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而柔顺的头发,面容清秀,露出温婉的气质,和我二十年前看到的那个书报亭的姑娘差不多,现在这个姑娘不会是过去那个姑娘的女儿吧?

②想起我少年的时候,这个书店还只是电影院门前的一个书报亭,那是整个县城除了新华书店、图书馆之外最有文化的地方了。那会儿我刚刚迈入文学爱好者的门槛,正处在阅读的饥渴期,但到这个书报亭买杂志,还是犹豫很久之后的事了

③在去书报亭买杂志之前,我一直都是在图书馆阅读免费的报纸和杂志的。图书馆很小,报纸和杂志就那么多,通常只用一天的时间,感兴趣的报刊就读完了。没东西可读的日子,总是有点儿难过。想去买本杂志来读,可觉得它们的定价实在是贵呀。

④所谓的贵,其实也就是一本两块钱吧。那时候我帮六叔做杀猪的生意,但作为一个打工者,六叔却没有付我工钱。至今我还拿这件事向六叔抱不平,他总是讪讪一笑,说,你那时小,要钱有什么用?

⑤我一直没告诉他,我想去买那些杂志,那些叫《诗歌报月刊》《星星诗刊》的杂志。那会儿,如果稍稍去晚了几天,这两本文学杂志就卖光了。卖杂志的姑娘会用她干净而柔软的眼神看我一下,意思大概是,下次早来几天吧。

⑥那时的我,总觉得和报亭姑娘的世界相隔得太远。想一想,人家是在报亭工作的姑娘,应该是多有文化的人啊,报亭的那个玻璃橱窗,就足以把我们远远隔开了。

⑦所以,我常一直远远地望着书报亭。在每个月当中的几天时间里,忙完六叔杀猪的生意,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白衬衣,骑着自行车来到报亭前,从窗口递过去两块钱,从那姑娘手里接过一本崭新的、散发着油墨香的杂志,有时甚至来不及回家,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⑧我仔细回忆了一下,除了有人来买杂志,其余的时间她都是埋头在一本杂志或书里,仿佛阅读才是她的工作,看守书报亭是额外的事情。我也不晓得她记不记得我。我清楚地记得,在我离开家乡数年后,重新再看到她时,她的眼睛一亮,似乎想和我说句什么话,但最终什么都没说。

⑨作为我在家乡的牵绊之一,这个书报亭寄托着我的某些感情,这些感情和梦想有关,和未来有关。因此,在离开县城的前一天,我像往常那样去了那个书报亭。这次我没有买书,只是静静地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她也一直静静地读着书。这样的情景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不记得当时是什么心境,也许什么情绪也没有,只是前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告别。

⑩在离开家乡的最初五六年,我每次春节回家都会到书报亭那里去待一会儿——后来它已经变成了一个小书店,我在书店里翻几本书,消磨上一小段时光然后离开。在书店门口收钱的有时还是那个姑娘,有时则是一位老大爷。我是一个陌生的客人,没人知道我内心静静流淌的情感。

⑪2012年秋天,我牵着小侄子的手离开那家书店,手里拎着厚厚的一摞新书。《星星诗刊》等已经买不到了,文学类书籍也被教辅类书籍挤到了一个角落里。离开书店的时候,心情仍然是平静的,曾经的一点点惆怅也消失了。书店在我心里,已经只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存在,那个曾驻在我心里的书报亭,已经成为永远而恒定的过去式。

(选自《作文通讯·锦瑟》2013年第2期,有删改)


( 1 )(1)请根据提示,梳理文章内容。

2012年秋天,“我”带小侄子去买书→少年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县城的前一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家乡最初五六年,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2年秋天,带小侄子离开书店。

( 2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第②段画线句子中,作者“犹豫”的原因是什么?

答:

②二十年的时光,人们对待文学阅读的态度已发生巨大的变化。请从文中找出表明人们二十年前后不同态度的句子,并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 3 )(3)请结合描写的相关知识,品析第⑦段“我会用水和香皂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就在街角把整本杂志从头到尾翻了一个遍”。

答:

( 4 )(4)二十年,书报亭变成了书店。“我”对现在的书店和曾经的书报亭怀有怎样的情感,请分别简析。

答:

( 5 )(5)“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我”的两个特点。

答: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的冲击与延续

①中国文化的延续性,并不是从来没有遭遇过冲击,关键是冲击过后依然能够保持本色。

②秦国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珠江流域完成统一。中原的核心地位,包含了多种因素,土地、人民、文化是关键要素。秦国统一之后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政策,无疑有利于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而统一之后的中国文化体量,骤然增大。可以说,就文化的内在紧密性而言,亚欧大陆西端的任何帝国,从波斯帝国到亚历山大帝国以及后来的罗马帝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③此后,对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的冲击,主要来自北方。《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朝的一位宦官名叫中行说,他投降匈奴后,努力劝说匈奴不要使用汉朝的纺织品,这样就能减少对汉朝的需要,拥有更主动的战略优势。其实,互通有无是贸易的本质,任何文明区域都需要外来商品的补充。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而冲突发生便会带来文明破坏。总体上说,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效率较高,军事防范也有效果。然而一旦中国自身出现内在问题,遭受北方打击的可能性便会提高。

④从文化的内在精神而言,会表现为文化韧性。与此同时,不可忽略中国文化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外在特征。体量庞大,自然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从黄河到长江,这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战略纵深。

⑤冲突过后,中国文化获得新生力量,延续与发展继续。中国文化以中原为基本区,通过文化辐射扩大影响,各地情况或有不同,但动辄几百年上千年的历程,说明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以中国东北地区而言,唐宋时期,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激烈。契丹、女真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但到清朝统治中国之后,东北的汉化日益深入,最终在清朝完成了汉化的全过程。

⑥在民族与文化的问题上,中国传统强调文化的重要性。在文化的差异上,强调环境与条件的作用,于是凡文化都是人的文化,只要是文化,都可以交流融合。“二十四史”的“四夷传”,无不表现为夷夏同源的观点,而这无疑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因为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体量逐渐增大,文化的韧性也在加强,延续性于是不断呈现。

⑦近代之后,中国遭遇了三千年未有的变局,来自西方的冲击带来最深刻的变化。然而,著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来自西方的文化,最后一定会实现中国化。心中装有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史,才会有如此坚定的文化自信。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陈寅恪的判断正在被不断证实。工具理性的竞争当然会竞争下去,文化的韧力依然是保持廷续性的基础。

(摘自《新华文摘》2020年第5期,有删改)

( 1 )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延续性”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统一后中国文化体量增大,形成了内在紧密性很强的中原文化。
B: 中国文化极有韧性,因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增加了被征服的难度。
C: 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要方式,有的融合甚至经历上千年。
D: 中国文化一直处于发展之中,文化的韧性在加强,延续性不断呈现。
( 2 )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效率的中央集权带来有效的军事防范,但这种体制的负面效应也是显而易见的。
B: 东北地方与中原的文化冲突自古就有,契丹、女真一直都对中原政权构成巨大威胁。
C: 中国对文化的交流融合,主张求同存异,强调文化的差异主要是环境与条件的作用。
D: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文化将会依然保持延续性,最终会实现西方文化中国化。
( 3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用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与秦帝国对比,是为了说明他们没有像中国一样的中原文化。
B: 第③段中运用举例论证,用《史记•匈奴列传》的材料证明“农业地区与游牧地区具有互补性”这一观点。
C: 第⑥段中引用“四夷传”中夷夏同源的观点来证明中国人非常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强调文化的交流融合。
D: 本文具有一般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严谨准确,朴素平实,既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也给人文化的厚重感。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材料,按要求写作。

一份约定,或关乎友谊,或关乎亲情,或关乎过往,或关乎未来……你曾经与谁约定?又将这份约定镌刻在何处?

请以“镌刻在▲__的约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名、人名。③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得少于800字。④感情真挚,不得抄袭,更不允许抄袭本试题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否则作文分数为零。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为自已撑出一片天丶”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