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菜畦(wā) 酝酿(niàng) 亢(kàng)奋 忍俊不禁(jīn) B: 迸(bèng)溅 澄(chéng)清 畸(jī)形 惟妙惟肖(xiāo) C: 琐屑(xiè) 地壳(ké) 萌(méng)发 中流砥(dǐ)柱 D: 挟持(xié) 憎(zēng)恶 隐晦(huì) 与日俱(jù)增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避免道路交通不拥堵,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B: 我们只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C: 中国是最严重的世界文物流失的国家之一。 D: 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搞好学习的前提。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会议期间,我们还参观了生态乡村处理生活垃圾的经验。 B: “中华文明之美”节目致力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自开播以来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其新颖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造成的。 C: 中国结不仅造型完美,应用广泛,而且形态、颜色都蕴含着强烈的传统文化气息。 D: 博物馆展出了两千多年前新出土的兵马俑,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倔(jué)强 脸颊(jiá) 徘徊(huái) 花团锦簇(chù) B: 蝉蜕(tuì) 讪(chán)笑 哺(bǔ)育 锋芒毕露(lóu) C: 拂(fú)晓 绥(suí)靖 阻遏(è) 锐不可当(dāng) D: 诘(jié)责 不逊(xùn) 黝(yǒu)黑 长吁(yū)短叹 |
5、 | 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悉,目前只有部分省市推行高考招生新政,该“阵容”包括由上海、湖北等省市组成,且队伍日趋壮大,加入的省份数量呈上升趋势。(“包括”和“由……组成”去掉一个) B: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不再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将“多方面”与“多领域”互换位置) C: 通过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更加重视汉字书写与汉字文化传承。(删去“通过”) D: 今年中国出境游的公民素质明显加强,境外受访者表示,中国游客的形象大有改善。(将“加强”改为“提高”) |
6、 |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惬(qiè)意 狡黠 重蹈覆辙(zhé) 取意成仁 B: 胚(pī)芽 威慑 恪(kè)尽职守 断章取义 C: 诘(jié)责 伧俗 相形见绌(chù) 滚瓜烂熟 D: 虔(qiàn)信 偌大 怏怏(yāng)不乐 纭纭众生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王老师指出并耐心地纠正我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B: 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掖你。 C: 老舍先生经常深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感受、体验他们的辛酸与快乐,所以才有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于世。 D: 在这首长调词中,对秋天的礼赞更是达到了如火如荼的地步。 |
8、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更是负责人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B: 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等都挽不住游人。 C: “唉!”作者叹道:“人海茫茫,要找出个不知姓名的陌生人来,这不是大海捞针吗?” D: 克隆人与他或她的供体人是什么关系?是亲子关系?还是兄弟姐妹关系?都无从知道。 |
9、 | 下列对课文《黄河颂》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三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 B: 诗歌着眼于“歌颂”,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在我们面前,他站在高山之上,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气势恢弘的颂歌。 C: 诗人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源远流长,并且要向它学习,像它一样伟大坚强。 D: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
10、 |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任何不称(chèn)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皇帝的新装》)B: 厨师对于捉到的猫向来执法如山,不稍宽假,我看了猫的那副可怜相直为它缓颊(xiá)。(《猫的故事》) C: 此外这小个子老头像个凶神恶煞,谁软绵绵的就瞧不起谁,自诩(xǔ)为保护楼上两个年轻女画家的看家猛犬。(《最后一片叶子》) D: “你们要记住我这血的教训,我因为怜悯(mǐn)恶人,才受到如此的恶报啊!”(《农夫和蛇》) |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凉州词①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②。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①《凉州词》创作于唐朝开元年间。②催:催饮。 ( 1 )两文均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首,作简要分析。( 2 )同样的题材,请结合王翰与辛弃疾所处的时代分析他们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潘生者,富阳人,幼丧父,独与两弟奉母居。大德间,江南大饥。道殣①者相望。自度无所得食,曰:“吾终无以给母,则母子俱死。等死,何若用吾强壮,少延母旦夕活乎?”即以母属两弟,自佣回鹘人,乃告母曰:“儿当佣钱塘②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既而,回鹘人转卖潘生于辽东。不数年,使还乡土。生道遇一女子,丫鬟③尾行。问之,则曰:“淮人也,昔因饥,父母弃我,转徙数家。今主家使我归,君南人,得挟我同归乎?”生许之,于是日操瓢道乞。 渡淮,女上堂见父母,皆涕泣,起相抱持。引生相见,即具酒炙乐。饮酒半,执盏跪曰:“吾女幸完骨肉,归见乡里,免罹④霜露盗贼,君力也。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吾家尚薄有园田;吾女,实君箕帚妾⑤也。君必无归。”生则毅然谢曰:“吾何敢以若女为利哉?吾虽贱,不读书,且义不敢取;况吾母固衰耄⑥,度尚可活。万一母死,两弟倘或有一存,今遂不归,是吾遽死吾母也,吾又何忍即安此土乎?”遂告归。 (选自朱国桢《涌幢小品》,有删改) 【注释】①殣(jìn):饿死。②钱塘:地名,今杭州。③丫鬟:此处意为像丫鬟那样。④罹(lí):遭受。⑤箕帚妾:持簸箕扫帚的奴婢,此处作为妻的谦称。⑥衰耄(mào):年老体衰。 (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自度无所得食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B: 即以母属两弟 神情与苏、黄不属 C: 即具酒炙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D: 生则毅然谢曰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2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生许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马之千里者 B: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 不能称前时之闻 D: 一老河兵闻之 ( 3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B: 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C: 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D: 且君去/家久母不知/在亡庐舍必墟莽/虽有兄弟/亦恐不能自存活。 ( 4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儿当佣钱塘数月,得钱米活家,母勿忧。 ②于是日操瓢道乞。 ( 5 )潘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其言行分析。 |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①路透社斯德哥尔摩1901年12月10日电 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今天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每年发给那些在过去的一年里,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事业方面为人类做出最大贡献的人。”
②今年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有:德国的伦琴(物理学奖),他发现了X射线;荷兰的范托夫(化学奖),他发现了化学动力学定律和渗透压定律;德国的贝林(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在血清疗法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法国的普吕多姆(文学奖),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树。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有:瑞士的迪南,他于1864年建立了红十字会;经济学家帕西,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③从即日起,根据诺贝尔的遗嘱,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周年纪念日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和挪威的奥斯陆举行。
④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黄色炸药,以后又发明了多种炸药,这使他获得巨额收入。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他留下来的资金每年的利息将支付这5种诺贝尔奖金。诺贝尔基金会是这笔资金的合法拥有者,并管理这笔资金的投资,但与诺贝尔奖的评定无关。诺贝尔奖的评议权属于瑞典和挪威的诺贝尔奖评委会。
小说的语言
①我初学写作时喜欢把人物的对话写得很漂亮,有诗意,有哲理,有时甚至很“玄”。沈从文先生对我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他的意思是说这不像真人说的话。托尔斯泰说过:“人是不能用警句交谈的。”
②张岱写两个老者去逛一处园林,一老者说:“真是蓬莱仙境了也!"另一个老者说:“个边哪有这样!”生动之至,而且一听就是绍兴话。写对话就应该这样,普普通通,家长里短,有一点人物性格、神态,不能有多少深文大义。
③可是现在不少青年同志写小说时,也像我初学写作时一样,喜欢让人物讲一些他不可能讲的话,而且用了很多辞藻。有的小说写农民,讲的却是城里的大学生讲的话,大学生也未必那样讲话。
④不单是对话,叙述、描写的语言,也要和所写的人物“靠”。
⑤我最近看了一个青年作家写的小说,小说用的是第一人称,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才入小学的孩子,写的是“我”的一个同桌的女同学,这未尝不可。但是这个“我”对他的小同学的印象却是:“她长得很纤秀。”这是不可能的,小学生的语言里不可能有这个词。
⑥小说里所描写的景物,不但要是作者眼中所见,而且要是所写的人物的眼中所见。对景物的感受,得是人物的感受。不能离开人物,单写作者自己的感受。作者得设身处地,和人物感同身受。小说的颜色、声音、形象、气氛,得和所写的人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就是说,小说的每一个字,都渗透了人物。写景,就是写人。
⑦我曾经坐火车经过张家口坝上草原,有几里地,开满了手掌大的蓝色的马兰花,我觉得真是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我后来写一个孩子坐牛车通过这片地,本是顺理成章,可以写成:他觉得到了一个童话的世界。但是我不能这样写,因为这个孩子是个农村的孩子,他没有念过书,在他的语言里没有“童话”这样的概念。我只能写:他好像在一个梦里。
⑧作者对所写的人物的态度、感情,决定一篇小说的基调。鲁迅写《故乡》《伤逝》和《高老夫子》《肥皂》的感情很不一样。对闰土、涓生有深浅不同的同情,而对高尔础、四铭则是不同的厌恶。因此,基调也不同。
⑨我觉得一篇小说的开头很难,难的是定全篇的基调。如果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把握住了,调子定准了,下面就会写得很顺畅。如果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把握不稳,心里没底,或是有什么顾虑往往就会觉得手生荆棘,有时会半途而废。作者对所写的人、事,总是有个态度的,也是有感情的,在外国叫做“倾向性”,在中国叫做“褒贬”。但是作者的态度、感情不能跳出故事去单独表现,只能融化在叙述和描写之中,流露于字里行间,这叫做“春秋笔法”。
⑩正如恩格斯所说:倾向性不要特别地说出。
(文/汪曾祺,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 1 )文中借张岱写两个老者的对话表明了写人物对话的要求,下列对这段对话的分析符合这一要求的一项是( )汪国真在他的诗歌里说:“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这就是一篇最动人的宣言/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
请以“给我 就够了”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补充题目,字数不少于5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班级名和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