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爱的教育》弗兰蒂被开除的原因是( ) A: 品行太坏。B: 成绩太差。 C: 不尊敬父母。 |
2、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B: 一个人是否拥有健康的体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地参加体育锻炼。 C: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D: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和建造上,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和匠师们非凡的智慧。 |
3、 | 下列词语中书写正确的一组是( ) A: 稀罕 诘难 与日俱增 相形见绌B: 豁达 祈祷 举世闻名 消声匿迹 C: 训诫 笼罩 语无纶次 骇人听闻 D: 聒噪 癖好 老谋深算 汗流夹背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 3月18日上午8点将在文化馆举行新书签售活动,特邀请您和夫人光临,届时将敬赠新书一本。 C: 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D: 近年来,海洋正在成为一个藏污纳垢的巨大“垃圾场”,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
5、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文光书店1943年版)。 B: 为了深入实施兴化市中小学生素养提升五项工程,兴化市教育局举办了《2019我们的节日·清明》经典诵读比赛。 C: 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 D: 吟诵《重修望海楼记》,怎能不唤起我们对家乡的爱?怎能不激起我们建设家乡的豪情? |
6、 | 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 B: 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C: 笼子里的鸟更不用说,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地“优待”。 D: 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吧? |
7、 |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一碧万顷 鳏寡孤独 恃才放犷 忧谗畏讥B: 豁然开朗 塞翁失马 辗转反侧 落英缤纷 C: 觥筹交错 箪食壶浆 老骥伏历 泯然众人 D: 披坚执锐 物事人非 一鼓作气 因势象形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 , 防患于未然。B: 生活对于任何人的非易事,我们必须相机行事的精神,要有信心。 C: 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人,杞人忧天呢? D: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他做一道选择题足足花了半个小时,真是小题大做。 |
9、 | 下面画线部分的句子成分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A)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B)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道德,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C)创造自己(D)的精彩人生。 B: B C: C D: D |
10、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市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B: 晚会结束之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一直回响在我耳边。 C: 通过老师的帮助,使他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D: 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大约已有三分之一左右被采伐或毁掉。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注】①宿雨:昨夜下的雨。②山客:隐居山中的人。 ( 1 )请说说诗中田园有哪些景物。( 2 )这首小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与王介甫第一书① (宋)曾巩 近托彦弼、黄九各奉书,当致矣。巩至金陵后,自宣化渡江来滁上,见欧阳先生,住且二十日。令从泗上出,及舟船侍从以西。欧公悉见足下之文,爱叹诵写,不胜其勤。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字可惊世所无有。盖古之学者有或气力不足动人,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其重之如此。又尝编《文林》者,悉时人之文佳者,此文与足下文多编入矣。至此论人事甚重,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其恨无量,虽欧公亦然也。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胸中事万万,非面不可道。 巩此行至春,方应得至京师也。时乞寓书慰区区②,疾病尚如黄九见时,未知竟何如也。心中有与足下论者,想虽未相见,足下之心潜③有同者矣。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④其文,勿用造语及模拟前人,请相度示及⑤。欧云: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余俟到京作书去。不宣。 (选自《曾巩集·卷十六》,有删略) 【注释】①王介甫:即王安石。下文中的王回是其好友。②区区:自称的谦词。③潜:藏。④开廓:开阔,扩大。⑤相(xiàng)度示及:意思是选择适度,表达思想就行。 ( 1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间以王回文示之亦以书来言此人文可惊世所无有。 ( 2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①住且二十日________ ②及舟船侍从以西 ________ ③恨不与足下共讲评之________ ④虽欧公亦然也________ ⑤欧公更欲足下少开廓其文________ ⑥余俟到京作书去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①使如此文字,不光耀于世,吾徒可耻也。 ②欧公甚欲一见足下,能作一来计否? ( 5 )曾巩写这封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加以推断。 |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和为贵
①“和为贵”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但其精髓和要义究竟是什么,今天还有进一步阐发的必要。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意思是说礼的运用、礼的功用以“和”为最重要,以和谐为目标。结合当今实际,我以为“和为贵”的要义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②“和为贵”反映了我国古人对宇宙万物的深刻认识。古人认为,天地万物均由多种成分以一定关系共处,形成有机统一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和”。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认为宇宙万物存在于“和”的状态中,没有“和”就没有世界,没有一切事物的存在。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国古人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应当把“和”作为人的一切活动的最高目标。
③“和”是多种成分共生共荣、有机统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各种成分都有确定位置,与其他成分形成密切联系,对整体的“和”发挥一定作用。各种成分所处的位置恰当,能发挥应有作用,“和”的状态就能够保持;任何一种成分的位置和作用不恰当,整体的“和”就会遭到破坏。由此可见,每一种成分都处于它应在的位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是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④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应遵循和而不同的原则。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就是承认差别与多样化是正常、合理的,否认差别、强求一致是不正常、不合理的;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求和谐,而不是取消差别求统一。应承认在统一的整体内,各成分均有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在承认差别的基础上相互尊重,尊重各方利益,尊重不同的思想、信仰等。
⑤实现各得其所、各安其位,还应遵循无过无不及的原则。过和不及都会破坏“和”的局面,正所谓“过犹不及”。如烹饪,各种佐料和水、火,分量都有一定之规,必须做到每一项都无过无不及,才可能做出美味佳肴。同样,在人际关系中,权利和义务、责任和回报都要讲平衡、讲恰当。只求权利、不讲义务,或只讲义务、忽视权利;不负责任或越俎代庖,都会导致对“和”的破坏。因此,每一个人都需认清自己应处的位置,恰当地处理个体发展与整体和谐的关系。
⑥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不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而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不好高骛远,亦不推诿塞责。志存高远、锐意进取,应该鼓励;碌碌无为、不求上进,应当反对。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是正确的。但同样重要的是,当一天士兵就要安于其位,尽一天士兵的职责;只想当元帅却不能当好士兵的人,非但不可能成为元帅,也不是一个好士兵。为此,应把志存高远、锐意进取与安于其位、尽职尽责有机结合起来。
⑦古人所说的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国家和社会秉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集体和个体秉持无过无不及的理念,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此基础上努力促进各得其所,各安其位。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5年1月)
棕榈
老屋后面是缓斜的土坡,坡顶上矗立着一片棕榈林,称之为林,其实是微不足道的六七棵棕榈而已。也许是地域、水土和气候的缘故,几棵棕榈生得矮小而萎缩。天性爱爬树的孩子也不和棕榈亲昵,对外表丑陋的它们缺乏好感。当然,这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在棕榈身上找不到我们认为弥足珍贵的东西。
小时候,整天吃不饱似的,每天挖蕨根,刨伏苓,酸梨树自然而然成了我们的挚爱。到春末夏初的时候,在我们太急切的期盼中,这些瘦瘦的但洁白无瑕的花朵,终于摇身一变,变成指头大小的酸梨,缀在簇簇绿叶中间。在我们的誓死捍卫和邻家孩子的肆意掠夺中,酸梨没来得及成熟便一一落入口腹之中,那又涩又酸的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相隔咫尺的棕榈偶尔也会走进视野,成为我们关注的对象。中秋临近的时候,棕榈结出累累果实,那青灰色长圆形的棕籽虽不能吃,却是游戏时最佳的武器。夜晚,在月光笼罩的旷地里,通常能见到一大群孩子在虚拟的硝烟中追逐,恣意地欢叫。
农闲时节,父亲用薄而弯曲的刀片,将紧裹着棕榈的红褐色棕衣一张一张地剥下来。父亲剥棕衣的时候一副特别小心翼翼的样子,生怕稍有闪失,而且每回剥下三四张便住手。我疑惑不解地问父亲为什么不继续剥下去呢?“棕衣就是棕榈的衣服,剥光了它们怎么过冬呢?”父亲一边回答我,一边注视着刚剥过的那棵棕榈。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伫立一旁,父亲久久注视的目光是那样深长耐读,其中,蕴含有隐隐的内疚与不安,有请求原谅的意味,有源自肺腑的感激。
也许父亲一生都在企求棕榈原谅,是他剥夺了棕榈赖以御寒的衣物;父亲一生对棕榈满怀感激,在他挑着生活的重担踽踽独行的时候,是棕榈给了力所能及的支撑。给孩子们带来短暂口福的酸梨树怎能和棕榈相比呢?它能换来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酱醋油盐吗?能换来煤油把漫漫长夜点燃点亮吗?
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我们在一旁看着,倦意漫上来,不知不觉便酣睡了。早晨醒来,我们惊讶地发现,那小山似的满地棕衣变成了数十根棕绳,在早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古铜色眩目的光泽。断断续续有人上门求购棕绳,家里开始荡漾起小小的欢乐的涟漪。
一天早晨,早起的父亲像往常一样爬上后坡,来到棕榈林里。父亲的一声惊呼把母亲和我们吓了一跳。我们赶紧上去,发现父亲一脸痛苦和惊惶的表情。原来,不知什么时候一棵棕榈死掉了。死掉的棕榈蔫蔫的,披针一样的叶子失去了往昔的葱绿与锋芒。父亲拿来一把锄头,招呼大家一起动手把棕榈连根挖起并运走。父亲告诉我们其中“奥秘”:一棵棕榈死了,其它的棕榈因为伤心会跟着相继死去的。把这棵棕榈挖起并运走,是不让其它的棕榈为之悲恸欲绝。父亲的话让我浑身颤栗,我从未想过这些草木会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像我们一样相互之间有着太深太沉的牵挂与关怀。我感到无限内疚起来,为自己曾经对棕榈的漠视与伤害。
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我注视这些棕榈的时候,一种敬意从心中油然升起,目光里的东西渐渐多起来,最后变得和父亲注视的目光一模一样。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在脑海中常常产生这样的联想——父亲、母亲和我们几兄妹就是一片小小的棕榈林,和后坡上的棕榈连在一起,浑然一体,在风雨中相濡以沫。
(本文有删改)
( 1 )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对于棕榈树的态度有何变化,并简析其原因。①在渐起的秋风中,棕榈似乎不胜寒意似的,在不易觉察地战栗。
②父亲将棕衣剥下来,然后去夹,翻晒,撕成丝缕。在空旷无边的夜晚,凭借着一点如豆的微弱灯光,父亲开始搓棕绳。
( 3 )文章主要写了棕榈树,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酸梨树,这样写有何作用?(提示与要求)①自主补充完整题目;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不要抄袭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