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吉林市第十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
B: 学习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精益求精 , 才能更上一层楼。
C: 研究生毕业后,陈子睿既想去上海工作,又想留在姜堰,总是见异思迁 , 很难作出决定。
D: 看着小宝宝淘气的样子,大人们都忍俊不禁
2、根据《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积累,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先在南开中学,后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到了“开明”的教育。蒋介石曾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后又曾悬赏8万元要他的首级。

“他”是__________

②他是个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头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颧骨突出。南京虽然悬赏25万元要他的

首级,可是他却毫不介意地和旁的行人一起在走。

“他”是__________

③他出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叫马鞍场的村子里,家里是穷苦的佃农。他的名字很贴切,因为这个名字由于在文字上的奇异巧合,正好是“红色的品德”的意思。他的基本特点就是“天性极端温和”,当别人请他的妻子谈一谈她认为她的丈夫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性格时,她说道,“其次,他对一切大小事情都十分负责。第三,他喜欢跟一般战斗员生活打成一片,经常和他们谈话。”

“他”是__________


A: ①周恩来 ②毛泽东 ③朱德
B: ①毛泽东 ②周恩来 ③朱德
C: ①毛泽东 ②朱德 ③周恩来
D: ①周恩来 ②朱德 ③毛泽东
3、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面走着一位二十三、四岁的姑娘。
B: 多美啊!江南的春天。
C: “行喽,”小陈停了一会说,“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D: 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还是喜欢三味书屋?
4、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诀别 头晕目眩 憔悴 可望而不可及
B: 倔强 班门弄斧 磅薄 一年之际在于春
C: 闲适 心旷神贻 慷慨 玲珑剔透
D: 行乞 走投无路 迷漫 多姿多采
5、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职(xùn) 狭(yì) (zhù)蓄 差不齐(chān)
B: 塌(tān) 腾(xuān) 抖(shǒu) 轻怕重(niān)
C: 热(chén) 废(xū) 慢(yín) 根问底(páo)
D: 食(zuó) 感(kài) 别(jué) 人声沸(dǐng)
6、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退(guì) 黑(yòu) 大(nuó) 不逊(xùn)
B: 发(bān ) 遗(zhǔ) 教(huǐ) 空(líng)
C: 首(qiáo) 轻(yíng) 然(qiǎo) 杆(wéi)
D: 责(jié) 刻(juàn) 红(fēi) 形(qí)
7、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褪色 苍劲 驰骋 纷至沓来
B: 震撼 狩猎 虔诚 风云变换
C: 翩然 演绎 浮燥 人情世故
D: 辐射 瞭望 诬蔑 格物至知
8、下面各句中的“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A: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B: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 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9、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成功地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当过童工,从小就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折磨和侮辱,后来在朱赫来的影响下逐步走上革命道路。
C: 撰写演讲稿,要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我”,以此来确定演讲的主题,内容和语言风格,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D: 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时间顺序多用于介绍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空间顺序常用于介绍建筑物或物品;逻辑顺序是介绍事理时通常采用的顺序。
10、理解句中划线词语,完成题目。
( 1 )下列与“顾野有麦场”中的“顾”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流俗不 , 匠人未识
B: 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C: 而不其后之有患也
( 2 )下列与“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句中“止”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拊床而之,既止复作
B: 技此耳
C: 舟 , 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3 )下列与“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中的“顷刻”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少时 , 一狼径去
B: 俄而百千人大呼
C: 是方啮也,而死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1 )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 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 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 “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 2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元方入门不 顾:照顾
B: 撒盐空中可拟 差:大体
C: 相而去 委:舍弃
D: 下车之 引:牵拉
( 2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就( )
A: 白雪纷纷所似 乡书何处达
B: 左将军王凝妻也 友人惭,下车引之
C: 尊在不 待君久不至
D: 中不至 闻道龙标过五溪
( 3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A: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子女儿们讲解文章的含义。
B: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们讲解文章的含义。
C: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儿子女儿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D: (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小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
( 4 )下列对文段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顺是( )
A: 《咏雪》中第一句即交代咏雪的背景,在东晋赫赫有名的谢氏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于是有了“内集”“讲论文义”的雅兴与时机。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
B: 《咏雪》中谢太傅对于“白雪纷纷何所似”的两个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
C: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一百来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结尾“惭”、“下”、“引”三个动词,更是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语言精炼可见一斑。
D: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揭示的。写友人: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葬。第二句“非入哉”,出言不逊,展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这些都从侧面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农具的眼睛
迟子建
①农具似乎与树木有着亲缘关系,农具的把儿几乎都是木柄制成的。你能从光滑的农具把儿上,看到树的花纹和节子。那些大大小小的木节个个圆圆的,有黑色的,也有褐色的,好像农具长了眼睛似的。
②农具当中,我最憎恨的就是犁杖了。由于家中没养牲口,用犁杖耕田的,爸爸就把我们姐弟三人当成牛,套在犁杖上,让我们拉犁。我一拉犁就有屈辱的感觉,常常是直着腰,只把绳子轻飘飘地搭在肩头。这时父亲就会在后面叫着我的乳名打趣我,说我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我父亲是山村小学的校长,曾在哈尔滨读中学,会拉小提琴。他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得写粉笔字,又得摸农具,因为我们上小学时,学工学农的热潮风起云涌,我们每周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作一两次。而且家家户户又都拥有园田,种植着各色菜蔬,自给自足,所以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没有没摸过农具的。
③农具当中,我不厌烦的是锄头和镰刀。锄头的形状很像道士帽,所以你若把它倒立着,俨然是一个清瘦的道士站在那里。锄头既可用于铲除庄稼中的杂草,又可给板结的田地松土。我扛着锄头去田间劳作,一般是到土豆地里去了。土豆地一般要铲三次,人们称之为“头趟、二趟、三趟”。铲头趟,苗才出齐不久,上豆秧矮矮的,杂草极好清除。铲二趟呢,是在土豆打垄之后,粉的白的蓝的土豆花也开了,杂草与土豆秧争夺生长的空间,这时就得抡起锄头“驱邪扶正”。铲三趟的时候,稗草疯长,有的和秧苗缠绕在一起,颇有“绑票”的意味,这时候为土豆清除“异己”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所以,铲三趟的时候最累,有时候你得撇下锄头,亲手二下一下地把纠缠在土豆秧身上的杂草摘除。我喜欢铲二趟,我爱那些细碎的土豆花,它们会招来黄的或白的蝴蝶,感觉是在花园中劳作。干活乏了小憩的时候,躺在被阳光照耀得发烫的泥土中,感受着如丝绸一样柔曼滑过的清风,惬意极了。清风拍打着土豆花,土豆花又借着风势拍打着我的脸颊,让我脸颊发痒,那是一种多么醉人的痒啊!渴了的时候,我会到田边草丛中采上几枝酸浆来吃。它长得跟竹子一样,光滑的身子,细长的叶片,它的茎能食用,酸甜可口,十分解渴。我铲地时就不背水壶,因为酸浆早已存了满腹的清凉之汁等着我享用。
④我喜欢镰刀,是因为割猪草的活儿在我眼中是非常浪漫的。草甸子上盛开着野花,割草的时候,也等于采花了。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用新鲜的黄花菜炸上一碗酱,再下上一锅面条,那就是最美妙的晚饭了。我打猪草归来,肩上背的是草,腰间别的是镰刀,左手可能拿的是一束马莲,右手握的就是黄花菜了。所以我觉得猪的命运也不算坏,它一天到晚除了吃就是睡,窝里絮的草还来自于芳菲的大草甸子,比耕田的牛马要有福气,可惜它的命太短太短了。
⑤我父亲是个知识分子,他伺候庄稼的本事与他的教学本领是无法相提并论的。我们家的地不是因为施肥过少而使庄稼呈现一派萎靡之气,就是垄打得歪歪斜斜,宽的宽,窄的窄。进了我家园田的庄稼,很像是被送入孤儿院的弃婴,命运总是不大好。我们家的农具,也比别人家的要邋遢许多,锄头上锈迹斑斑,镐头和犁杖上携带的尘土足够蓄一只花盆的,镰刀钝得割草时草会发出被剧烈撕扯的痛苦的叫声,如乌鸦一样“呀呀呀”地叫。而那些地道的农家,农具总是被磨得雪亮,拾掇得利利索索的,不似我们家的农具,一律被堆置在墙角,任凭风雨侵蚀,如一群衣衫褴褛的乞丐。即便如此,我还是热爱我们家的农具,热爱它们的愚钝和那满身岁月的尘垢。
⑥我们家使用过的那些农具早已失传了。但我忘不了农具木把儿上的那些圆圆的节子,那一双双眼睛曾见证了一个小女孩如何在锄草的间隙捉土豆花上的蝴蝶,又如何在打猪草的时候将黄花菜捋到一起,在夕阳下憧憬着一顿风味独具的晚饭。我可能会忘记尘世中我所见过的许多人的眼睛,那些或空洞或贪婪或含着嫉妒之光的眼睛,但我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它们会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为我历经岁月cāng桑而渐露疲惫、忧郁之色的眼睛,注入一缕缕温和、平静的光芒。

( 1 )根据拼音写汉字:岁月cāng桑

( 2 )请在第4段□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那些花有可供观赏的,如火红的百合和紫色的马莲花□还有供食用的,如金灿灿的黄花菜。

( 3 )简要分析第2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 4 )文末说“永远不会忘记农具身上的眼睛”是因为()

A: 眼睛独特,永远明亮地闪烁在我的回忆中。
B: 农具身上的眼睛让我回忆起了贫苦屈辱的童年。
C: 它见证了那段美好的农村生活,也使作者的心灵更温和宁静。
D: 农具的眼睛不同于尘世中人的眼睛,它淡定、充实。
( 5 )题目“农具的眼睛”的含义

( 6 )文章无论从语言的表述,还是结构的布局,都体现了作者不凡的写作功力,请以第5段为例,从语言或构思,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之。

文学作品阅读

父亲的长笛

赵文静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时,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地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地,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 1 )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
( 2 )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 3 )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 4 )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步入八年级,日益繁重的学业,也许让你烦恼沮丧,但也激发了你的斗志,磨砺了你的意志,让你更乐观、更坚强;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许让你倍感压力,但师长的关爱,朋友的鼓励,让你更懂得了珍惜,懂得了付出;学习之余,各项体育活动或兴趣爱好,不仅调节了你的身心,也让你的生活更丰富,更充实。

请以“八年级,让我更 ”为题写一篇文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⑤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总以为你有天会感动”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