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白石渡镇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鹏徙于南冥也
B: 生物以息相吹也
C: 安知鱼
D: 子不知鱼之乐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一旦拥有了名利,就变得患得患失,不愿再冒风险放手一搏
B: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C: 我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是,多少过分的谀辞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
D: 他爱好现代文学,特别喜欢鲁迅杂文墨守成规的风格。
3、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用得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生会组织学校青年志愿者二十余人,利用双休日走上街头,发放宣传单,劝慰行人遵守交通法规,文明出行。
B: 如果说传统意义上保险柜、房屋构成的物理空间就能守护我们的秘密,那么现代意义上的隐私,可以转化为数据,借助一根网线、一个路由器传遍各个角落。
C: 乐山是西南地区一座迷人的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博大厚重的历史人文,既各显其美,又相得益彰
D: 现在的电信诈骗手段如雨后春笋 , 行骗者手段之隐蔽,行骗形式之多样,简直令人防不胜防。
4、下列汉语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句中的“传统”和“瑰宝”都是名词。
B: “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句中“学习探索”和“废寝忘食”都是并列短语。
C: 盘锦物产丰富、风光秀丽,素有油城、鹤乡、蟹都、苇海之美誉。此句并无语病。
D: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这是一个条件复句。
5、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 ⑤②①③⑥④
B: ②①⑥③⑤④
C: ⑥②①③⑤④
D: ①③⑤⑥④②
6、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恰当,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瑙鲁为什么没有土地呢?
①鸟粪经过长期的化学变化,形成了厚达10米左右的磷酸盐层,因而全国没有一寸可供作物生长的泥土
②原来自古以来,栖息于此的数不清的海鸟在岛上留下了厚厚的鸟粪,完全掩盖了土地
③地处太平洋上的瑙鲁共和国,是一个面积狭小、人口稀少的鸟国,被称为“无土之国”
④瑙鲁的经济以开采和出口优质磷酸盐为支柱,粮食、果蔬以及各种日用商品都依赖进口

A: ③④①②
B: ③②①④
C: ④②①③
D: ④③②①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称“秋闱”,因正是桂花开放时节,故金榜题名也称“折桂”。
B: “崔九堂前几度闻”中的“堂”是居所名称,古代居所前为“堂”,后为“室”。成语“登堂入室”出自《论语》,意即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指学问、技艺由浅入深,达到一定的造诣。
C: 古代制竹简以火烤竹去湿,刮去竹青部分便于书写和防蛀,称为“汗青”或“杀青”。后来“汗青”指“史册”,例如“留取丹心照汗青”;“杀青”现多指影视作品前期拍摄完成。
D: 古人将一夜从19点开始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指一更,即零点前后。
8、《水浒传》中在快活林里,醉打蒋门神的好汉是( )
A: 李逵
B: 武松
C: 鲁智深
D: 林冲
9、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是为什么呢?

②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越来越依赖电子设备,但是长时间盯着屏幕常常让我们感到眼睛疲劳

③另外,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我们与屏幕的距离和角度也经常变化,会迫使眼睛加倍努力去聚焦。

④所以,长时间盯着屏幕会使眼睛疲劳。

⑤因为注视屏幕的时候,屏幕的强光、闪烁、颜色和亮度会迫使眼部肌肉更加努力伸缩,以保持视线清晰。

A: ①⑤③②④
B: ⑤④③①②
C: ②①⑤④③
D: ②①⑤③④
10、对阅读时句中停顿标示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B: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D: 醉/能同其乐,醒/解述以文者,太守也。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课外迁移阅读,回答相关问题
看山中大雾
徐志摩
这一瞬息的晨雾—— 那分明是山,水,田,庐;
是山雾? 又分明是悲,欢,喜,怒;
是合幕? 啊,这眼前刹那间的开朗
这一转瞬的沉闷—— 我仿佛感悟了造化的无常!
是云蒸?
是人生?

( 1 )解释词语:
瞬息: 造化:

( 2 )山中大雾的变化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第一节里,诗人把“晨雾”比作____ _,第二节中诗人把“云蒸”比作_____,第三节中“刹那间开朗”中看到的山,水,田、庐,比作人生中的

( 4 )本诗中把雾与“_______”结合起来写,揭示了一种人生的哲理:_______________

( 5 )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它有什么好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苏子谓楚王曰:“仁人之于民也,爱之以心,事之以善言。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忠臣之于君也,必进贤人以辅之。今王之大臣,好伤贤以为资,厚赋敛诸臣百姓,使王见疾于民,非忠臣也。大臣播王之过于百姓赂诸侯以王之地背王之所爱亦非忠臣也。是以国危。人臣莫难于无妒而进贤。为主死易,垂沙之事,死者以千数。为主辱易,自令尹以下,事王者以千数。至于无妒而进贤,未见一人也。故明主之察其臣也,必知其无妒而进贤也。贤之事其主也,亦必无妒而进贤。夫进贤之难者,贤者用且使己废,贵且使己贱,故人难之。”

(节选自《战国策》,有改动)

【注释】①苏子:即苏秦,战国时纵横家。②垂沙之事:指垂沙战役,垂沙,地名。③令尹:官职名。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与“是以国危”中的“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固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B: 则有去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C: 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D: 夫大 , 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 2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 4 )苏子认为“无妒而进贤”难,难在何处?(用原文的话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特色小镇中留住乡愁

韩林飞

城镇化与乡愁,就像两根相互缠绕的绳索,在现代人的心灵中起伏。现代社会,城镇化是必然趋势,但随着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文化记忆、家族观念、风俗礼仪等维系人们情感寄托的乡土观念,却日渐式微。于是,一面是鳞次栉比的高楼,一面是“回不去的故乡”。人们不禁发问,在城镇化与乡愁之间,难道就不存在和解的空间?

换句话说,我们怎样才能既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保存乡土的脉脉温情?正是对这样一个时代问题的回答,特色小镇开始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今年7月,住建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明确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具有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使之具备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美丽宜居等特征。通过培育特色小镇、转变生产方式、完善公共服务等措施,让人们留在家乡,就地城镇化,使他们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还能“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这显然是国家对于如何发展城镇化、保留人们的乡愁给出的答案。

过去机械外扩式的城镇化品质,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城市的物质及情感需求,城镇化理应转向品质提升、注重人性的内聚式发展之路。纵观城镇化较早的发达国家,意大利的锡耶纳、美国的格林威治、法国的普罗旺斯,各式各样的特色小镇展现出不同地区的人文内涵,也为人们留下了乡愁视觉寄托的完好实例,更为后世体验、发扬传统文化留下了无尽的空间。世世代代的延续,风土人情的继承,承载于城镇环境之中,实现了鲜活的历史延续、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选择珍视历史遗存,将特色小镇作为乡愁文化延续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有利于真正留住乡愁,留住风情。

特色小镇的发展,不在于磅礴浩大的体量建设,而在于小而精致、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在空间环境的塑造过程中,保留那些触动人心的情感羁绊,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与体验。同时,不仅要注重打造宜人舒适的物质空间环境,更要赋予其强力的产业支撑。特色小镇不必像大城市那样追求产业体系,更不用贪大求全、面面俱到,而应该单兵突进,聚焦某个优势产业,围绕其来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确保特色小镇在某一产业里占据独特地位。用特色产业激活经济发展,用特色文化保留乡土气息,从发展与精神两个层面定义特色小镇的“特色”,增强人们对小镇的认同感、归属感,让居住其中的人既有现代生活、又有情感归宿。

通过培育建设特色小镇,赋予城镇化新的人文内涵,重建城市与人类情感桥梁,将有助于打破目前现代城市人情冷漠、街区功能单一、生活单调的尴尬局面,避免现代城市沦为只见车水马龙,只闻马达声响的空虚之城。未来,特色小镇的蓬勃发展,不仅会照亮我国城镇化的康庄大道,也将照亮人们内心深处那条乡情小路。

(《人民日报》作者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 1 )本文作者在建设特色小镇这个问题上的观点是什么?

( 2 )如何在发展特色小镇的过程中留住乡愁?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 3 )请根据提示,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思路

首先提出问题:怎样实现城镇化与乡愁之间的和解;然后________最后:________

( 4 )文章最后一段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看法?

阅读《母亲的心》答题。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 1 )请依据提示,在括号中补全 ①~ 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 )——( )——母亲捞起螃蟹—— ( )

( 2 )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 3 )第⑧段画线属于 描写,它的作用是

( 4 )阅读第 ⑨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①“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②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母亲为什么“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 5 )文章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围绕下列三个情境要素,发挥联想和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要出现可能泄露考生信息的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

节日 我 手机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花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