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中国文学突然渐渐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B: 语文公开课上,同学们都一直用亲切的目光注视和倾听着老师精彩的讲解。 C: 只有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理解到位,就能回答得清楚明了。 D: 了解并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
2、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消息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消息的三个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B: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他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著名作品集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华盖集》《坟》等。 C: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宋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四十卷,该书文笔隽永,描写生动,既是一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优美的山水散文汇集。 D: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了《齐春秋》。本文虽名“书”,是吴均写给朋友朱元思述说行旅所见的信,实际上描写的是富春江雄奇秀丽的景色。 |
3、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拖沓 霹雳 愧怍 鞠躬尽瘁 B: 深宵 烦燥 荒僻 妇孺皆知 C: 取缔 恳切 斑澜 深恶痛绝 D: 妥贴 辫子 挚痛 大庭广众 |
4、 |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杳无消息 任劳任怨 恹恹欲睡 锐不可挡 B: 一丝不苟 如梦初醒 弹精竭虑 抑扬顿挫 C: 触目伤怀 自出心裁 藏污纳垢 春寒料峭 D: 正襟危坐 因地制宜 深恶痛疾 自渐形秽 |
5、 | 下面各个词语的书写以及划线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气冲斗牛(dǒu) 扶腋(yè) 枘凿(ruì záo) 亵渎(xiè) B: 强聒不舍(guō) 恪尽职守(gè) 睿智(ruì) 殒落(yǔn) C: 一抔黄土(bēi) 一幢(zhuàng) 恣睢(zì) 拮剧(jié) D: 诘难(jié) 狡黠(xiá) 豁然开朗(huò) 滞碍(zhì) |
6、 | 下面划线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B: 贮蓄(zhù) 澄清(chéng) 宛转(wǎn) 抖擞(sǒu) C: 奥恼(ào) 猝然(zú) 厄运(è) 风韵(yùn) D: 堕落(duò) 丰硕(shuò) 玲珑(lóng) 蹂躏(1ìng) |
7、 | 下面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 ) A: 王维 B: 王勃 C: 李白 D: 孟浩然 |
8、 | 句中划线字解释都正确的是( ) ①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②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A: 感动 大B: 接触 古代的一种锅 C: 接触 大 D: 抵 正在 |
9、 | 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与《大学》《庄子》《孟子》并称为“四书”。 B: 《〈论语〉十二章》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 《窃读记》的作者是林海音,她的作品有散文集《窗》,短篇小说集《城南旧事》等。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作者是鲁迅,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
10、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美国军舰擅自闯入中国海域,我方对其识别查证,并予以警告驱离。B: 钙质可从食物中摄取,只有人们注重食物的合理搭配,就能获得相应的钙质。 C: 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学校举办了“寻找家乡名人名画”的活动。 D: 性格懦弱的李娟的母亲,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表现出了异常的坚韧。 |
阅读《游山西村》,完成后面问题。 B: 本诗以“游”为线索,写了诗人的见闻和感受。“足鸡豚”、“春社近”和“闲乘月”可以感受到山村淳朴的民风。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也写探索前行时的感受,更是蕴涵人生哲理。 D: 诗人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屈辱投降,渴望国家统一;风格雄浑豪放。 |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 (柳宗元《小石潭记》) (节选自郑燮《游江》) ①俶尔远逝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 ③心窃乐之 ④见修竹数千株 ( 2 )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潭中鱼可/百许头 B: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C: 昨/游江上 D: 四面竹/树环合 (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②次日过访其家,静坐久之。( 4 )读懂山水 ①山水风光,移步换景。乙段作者“由中望外”欣赏到怎样的美景?(用原文回答) ②山水风光,寄情寓理。甲、乙两段借山水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联系文段谈谈。 甲: 乙: |
阅读理解
红心番薯
林清玄
这次父亲北来,是因为家里的红心番薯收成,特地背了一袋给我,还挑选几个格外好的,希望我种在庭前的院子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早已从郊外的平房搬到城中的大厦,是根本容不下绿色的地方,甚至长不出一株狗尾巴草,更不要说番薯了。
到车站接了父亲回到家里,我无法形容父亲的表情有多么失望。他在屋内转了三圈,才放下提着的麻袋,愤愤地说:“伊娘咧!你竟住在无土的所在!”一个人住在脚踏不到泥土的地方,父亲竟不能忍受,这也是我看到他的表情后才知道的。然后他的愤愤转变成喃喃:“你住在这种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所在,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要种在哪里?”
父亲对番薯的感情,也是这两年我才深切知道的。
那时我站在家前的番薯田里,父亲来到我的面前,微笑地问:“在看番薯吗?你看长得像羊头一样大了哩!”说着,他蹲下来很细心地拨开泥土,捧出一个精壮圆实的番薯来,以一种赞叹的神情注视着番薯。父亲突然像儿童一般天真欢愉地叹了一口气,很自得地说:“你看,恐怕没有人番薯种得比我好了。”然后他小心翼翼地把那个番薯埋入土中,动作像是在收藏一件艺术品,神情庄重而带着收获的欢愉。
父亲的神情使我想起幼年关于番薯的一些记忆。
有一次我和几位外省的小孩子吵架,他们一直骂着:“番薯呀!番薯呀!”我就回骂:“老芋呀!老芋呀!”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那天他喝了几杯老酒,神情很是愉快,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的那一部分说:“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而无知的我便指着北方广大的大陆说:“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的芋头了,所以外省人是芋仔的子弟?”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憨囝仔,我们也是从河北唐山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然后父亲用一支红笔,在地图上将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我们所居的台湾南部。那是第一次我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北方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父亲深爱的红心番薯!(有删改)
( 1 )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看,“番薯”和“老芋”各指哪里?( 2 )请结合文章内容比较【甲】【乙】两句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甲】“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要种在哪里?”
【乙】“我带来的番薯要种在哪里好呢?”
( 3 )“父亲的神情使我想起幼年关于番薯的一些记忆。”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 )纵观全文,你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段划线的句子?幽幽七里香
丁立梅
①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也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②三层小楼,粉墙黛瓦,阅览室设在二层。靠楼梯的一面墙上,满满当当的,摆的全是书。朝南的窗户外面,植着七里香。人坐在室内看书,总有花香飘进来,深深浅浅,缠绵不绝。
③这是当年我念大学时学校的阅览室。对于像我这样痴迷读书而又无钱买书的穷学生来说,这间免费开放的阅览室,无疑是上帝赐予的一座宝藏。在那里,我如饥似渴,阅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书籍。
④其实那时,我心卑微。我来自贫困的乡下,无家室可炫耀,又不貌美,穿衣简朴,囊中时常羞涩。在一群光华灼灼的城里同学跟前,我觉得自己真是既渺小又丑陋。
⑤是读书使我的内心慢慢地变得丰盈。那真是一段妙不可言的光阴。每日黄昏,一下课,我匆匆跑回宿舍,胡乱塞点食物当晚饭,就直奔阅览室。看管阅览室的管理员,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个高,肤黑,表情严肃。他一见我跑去,就把我看的《诗经》取出来,交到我手上,把我的借书卡拿去,插到书架上。这一连串的动作,跟上了发条似的,机械连贯,滴水不漏。我起初还对他说声“谢谢”,但看他反应冷淡,后来,我连“谢谢”两字也免了,只管捧了书去读。
⑥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一本《诗经》连同它的解析,我一字不落地抄着,常常抄着抄着,就忘了时间。年轻的管理员站在我身边许久,我也没有发觉,直到他不耐烦地伸出两指,在桌上轻叩,“该走了,要关门了”,语调冷冷的,我才大吃一惊,抬头,阅览室的其他人已走光,夜已深。
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归还了书。窗外七里香的花香,蛇样游走,带着露水的清凉。我心情愉悦,摸黑蹦跳着下楼,才走两级楼梯,身后突然传来管理员的声音:“慢点走,楼梯口黑。”依旧是冷冷的语调,我却听出了温度。我站在黑暗里,独自微笑很久。
⑧那些日子,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我蓬勃如水边的荇菜、野地里的卷耳和蔓草。我只是单纯地迷恋着、挚爱着,无关其他。
⑨很快,我要毕业了。我突然收到了一份礼物,是一本《诗集传·楚辞章句》,岳麓书社出版的,定价七元六角,厚厚的一本。扉页上写着:赠给丁小姐,一个爱读书的好姑娘。下面没有落款。
⑩我不知道是谁寄的,我猜过是阅览室那个年轻的管理员。我再去借书,探寻似的看他,他却无毫无异常,仍是一副冷冰冰的样子,表情严肃。我又怀疑过经常坐我旁边读书的男生和女生,或许是他?或许是她?他们却埋首在书里面,无波,亦无痕。窗外的七里香,兀自幽幽地吐着芬芳。
⑪我最终没有相问。这份特殊的礼物,被我带回了故乡。后来,又随我进城,摆到我的办公桌上。我结婚后,数次搬家,东迁西走,丢了很多东西,它却一直被我珍藏。每当我的目光抚过它时,心中总有一丝细微的温暖。我知道,这世界哪怕再叫人失望,总有一种叫美好的东西,在暗地里生长。
( 1 )梳理全文,根据提示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 |
阅读书籍 |
抄写《诗经》 |
A________ |
珍藏礼物 |
内心感受 |
B________ |
愉悦 |
猜疑 |
C________ |
①读着读着,我贪心了,想把它据为己有。无钱购买,我就采取了最笨的也是最原始的办法——抄写。(赏析加下划线词语)
②我就那样浸透在《诗经》里,忘了忧伤,忘了惆怅,忘了自卑。(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 3 )第②段和第⑩段都写到了七里香的花香,请分析在文章中的作用。任选一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留在记忆里的芬芳
(二)命题作文:我终于翻越了那座山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7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⑤不得套作、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