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哈尔滨市第四十八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不辍 娴熟 诘责 劳禄 锐不可当
B: 轻盈 悄然 由衷 浩瀚 眼花潦乱
C: 业已 溃退 仲裁 建树 催枯拉朽
D: 私塾 慰勉 缰绳 蒙昧 和颜悦色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写古来人们大多秋天时会因景物萧瑟而悲伤寂寞空虚。
B: 第二句,作者却说秋天的景象胜过春天早上的景象。
C: 第三句,写万里晴空中的一只白鹤凌云直上。
D: 第四句,写这只凌云直上的白鹤引领诗人的情感上升到蓝蓝的天空。
3、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狭溢 偏袒 褪色 与日俱争
B: 笨绌 决择 遴选 兴高采烈
C: 熟捻 亵椟 钟爱 矢志不渝
D: 葱茏 堪称 作梗 融会贯通
4、

选出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他们天天守在一起,就是发牢骚。
B: 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拘,焚香操琴。
C: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
D: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5、“惟余莽莽”中“莽莽”和“顿失滔滔”中“滔滔”的意思是( )
A: 无边无际 河水流动
B: 白雪 波涛
C: 白雪一片 河水流动
D: 无边无际 波涛滚滚
6、

下面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未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临近。
②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意外发生。
③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
④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

A: ②①④③
B: ①②④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7、

下列加横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顶是( )

A: 隋唐陶俑艺术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其中以唐三彩为最。
B: 没有丰富的中文修养就难以深窥中国画的奥妙,从而探骊得珠
C: 日本政府理直气壮地决定购买钓鱼岛,妄想将钓鱼岛“收归国有”,这些举动极大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D: 这幅画饱含诗情,使人浮想联翩 ,神游画外,得到美的享受。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可惜,这部在他心中酝酿了很久,即将成熟的巨著未及完篇,就过早地离开了我们。
B: 为了避免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我们一定要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并加以改正。
C: 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
D: 增强法律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是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9、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书写或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 禁锢 (rǒng)杂 鄙(bó) 瞬息万变
B: 斟酌 (xiáo)勇 拮(jū) 重峦叠障
C: 显赫 (lòu)空 窈(tiǎo) 大彻大悟
D: 轮廓 (xùn)职 (xī)蜴 风尘仆仆
10、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 ③⑥⑤②④①
B: ⑤①⑥③②④
C: ①⑥③⑤②④
D: ②④⑥③⑤①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 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 且教桃李闹春风。

( 1 )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

( 2 )“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欣赏。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理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1 )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 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 2 ).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句式?什么修辞方法?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读一首唐诗的幸运》,完成各题。

读一首唐诗的幸运

①400多年前,明朝天启年间,有一位老人,默默脱下了五品官袍,整齐叠好。

②外面有人喊:“胡先生,你怎么还不出来?我们等着接你去德州上任呢。”

③“上任?”老先生淡淡一笑,自言自语,“再见了,官场!我要回到家乡,用剩余的岁月,去完成一件更重要的事——编一部最全的唐诗集,让后世子孙都能读到它!”

④让我们记住这位老先生的名字——胡震亨。

⑤现在的人可能不太理解,不就是编本唐诗集,很难吗?事实是,在那个年代,真的好难!那时没有这么多出版社、印刷厂、图书馆,没有百度、京东、淘宝。要找一首诗,说不定要跋涉千山万水去抄,还不一定能抄到。那时候,唐诗正在以今天物种灭绝般的速度失传。据胡震亨估算,到他所处的年代,唐诗已经至少失传了一半。

⑥你也许疑惑:“诗怎么会失传呢?只要诗人够棒,写得够好,不就会口口相传吗?”

⑦当然没这么简单。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作者是被尊称为“吴中四士”的张若虚,今天能读到他的多少首诗呢?——只有两首。唐代五言绝句的冠首之作《登鹳雀楼》,作者一般认为是王之涣,他又有多少诗留了下来?答案触目惊心——只有6首。1000多年里,不知有多少“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失传!张若虚、王之涣的遭遇并非偶然。李白有多少诗留了下来?最惨的说法是:大概十分之一。这个伟大的天才写了一辈子诗,十之八九我们永远见不到了。李白去世前整理了毕生稿件,郑重托付给族叔李阳冰,请他编辑成册,以传后世。李阳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用心整理出了《草堂集》10卷。然后,失传了。

⑧那些湮灭的诗文,都是因为水平不高吗?不是的。据唐人记载,李白的《大鹏赋》和《鸿猷文》会让前代辞赋霸主司马相如和扬雄都汗颜。今天,《大鹏赋》幸运地流传了下来,但《鸿猷文》呢?没有了,永远淹没在了历史中。

⑨不光诗歌在消失,各种诗集、诗选也在消失。胡震亨翻开《唐诗记》的第一卷就大失所望:“开篇就把唐高祖李渊的一首诗漏掉了,这也能称最全的唐诗集吗?”他心中暗想:“现在距离唐朝已经700年了,再不编出一本完整的唐诗集,怎么对得起那些伟大的前辈诗人?”

⑩1625年,胡震亨挽起袖子,干了起来。

⑪有人不解:“这么难的事情,你一个人凭什么能干成?”

⑫胡震亨却充满信心:“就凭我家的万卷藏书!”所谓“万卷藏书”,一点也没有夸张。他家的藏书楼,叫做“好古楼”,收藏图书万余卷,包罗万象。胡震亨本人也学识渊博,18岁中秀才,29岁中举人,时人称之为“博物君子”,近人张元济称其为“吾邑第一读书种子”。

⑬昼夜交替,岁月如梭。终于有一天,胡震亨放下笔,完成了著作。此时已经是1635年——他整整工作了10年。这部巨著,被取名为《唐音统签》,全书共1033卷,不但收录了当时能见到的所有唐诗,还收录了极其珍贵的文学评论、传记史料,堪称中国古代私人编书的“超级王中王”。更传奇的是,胡震亨又用了7年时间,写出了研究李白杜甫的《李诗通》《杜诗通》两部大书。这时,已经74岁的老人才露出微笑:“我终于完成了一生的梦想,不辜负我的时代。”

⑭这样一个人,《明史》竟没有他的传。但那又怎么样呢?历史无视他,却不敢无视他的巨著,《明史·艺文志》里收录了他的许多文字。

⑮至此,全唐诗的编纂伟业算是完成了?还没呢。

⑯第二位能人登场了,他叫钱谦益,是研究唐诗的大家。他也下决心编一本全唐诗,轰轰烈烈搞了很多年,已达数百卷的规模,却天不假年,去世了。时值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的明朝末年,他的遗稿七零八落,眼看就要丢光了。幸亏另一个能人出现了,名叫季振宜。他17岁中举人,18岁中进士,诗风文采及治学之勤,为人钦羡。季振宜发现了钱谦益的残稿,继续全唐诗的编辑工作。季振宜和胡震亨、钱谦益有一个共同点:家中藏书很多。当时江南最大的几个藏书楼,包括毛述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钱曾的“述古堂”等都由他继承,号称“藏书天下第一”。季振宜挑灯夜战,勤勉工作,仅诗人小传每年就要写200篇。又10年过去了,他终于编出了一部717卷的鸿篇巨制。在书稿编成的第二年,季振宜病逝了。

⑰此时,胡震亨、钱谦益、季振宜,三位能人已经给我们留下了两部庞大的书稿,只差最后一项工作——将它们合并起来,修补完善,成为理想中的《全唐诗》。

⑱于是,第四个能人出场了。他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康熙皇帝。他酷爱唐诗,对过去的唐诗集牢骚满腹,撂出狠话:“朕,要把所有的唐诗集拿来,搞出一本《全唐诗》,让子孙万代都可以读到!”究竟选谁去修书印书呢?康熙皇帝选定了一个人——江宁织造曹寅。

⑲公元1705年,在胡震亨编《唐音统签》整整80年后,曹寅督率10位翰林官开局修书。这是集全功于一役的最后之战,可谓势如破竹、水到渠成。仅仅一年后,曹寅等人就完成了全部工作,将《全唐诗》放在康熙皇帝的面前。面对这部中国历代王朝中唯一的断代诗歌总集,康熙皇帝亲自为它写下骄傲的序言:“得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凡二千二百余人,厘为九百卷。……唐三百年诗人之菁华,咸采荟萃于一编之内,亦可云大备矣!”

⑳今天,每读到一首唐诗,我都觉得很庆幸。守护它的,是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柔弱书生。他们呵护着脆弱的纸张和卷册,他们的藏书楼建了烧、烧了建,编的书印了毁、毁了印,仍然让四万多首唐诗渡过重重浩劫,一直传到今天。因为他们,今天我们才能跟随唐朝的伟大诗人们朝辞白帝、夜泊牛渚、暮投石壕、晓汲清湘;去想象千里莺啼、万里云罗、百尺危楼、一春梦雨;伴他们漫卷诗书、永忆江湖、哭呼昭王、笑问客来。这是何等的享受,又是何等的幸运

(作者:六神磊磊 有改动)

( 1 )阅读本文后,你向他人推荐《全唐诗》时会着重介绍哪几个方面?(每个方面不超过4个字)
( 2 )结合文章,说说参与编纂《全唐诗》的人有哪些共同特点?
( 3 )结合从本文得到的启示和你的阅读体验,以一首唐诗为例,说说你对结尾句中加点词“享受”和“幸运”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 1 )第①段中加点的词“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 2 )第②段中提到了“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其实,“资源短缺”的表现还有很多,作者为什么没有具体加以说明?

( 3 )第⑥段中划线部分运用了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

( 4 )本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的?

( 5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去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的理解。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①有时候,坚持了你最不想干的事情之后,使可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

——宫崎骏《天空之城》

②上天给我最好的礼物是让我沉浸在自己的激情中,为自己深爱的东西而奋斗。你可以把这想象成一个梯子,慢慢往上爬,接近偶像的水平。

——史蒂夫·纳什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情、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

章。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鲜明。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如有需要,请用“xxx”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天师钟馗”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