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朔方(shuò) 真缔 徘徊(huí) 广袤无垠B: 执拗(niù) 蜿蜒 凛冽(lǐn) 孤苦伶丁 C: 翡翠(fěi) 犀利 稽首(qí) 暗然失色 D: 灼热(zhuó) 炫目 胆怯(qiè) 家徒四壁 |
2、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中国短道速滑队,是从十六名集训队员中挑选组成的选手。(去掉“选手”) B: 目前,“兰州牛肉面”已走向海外并遍布全国,产值近千亿元,成为“中华第一面”。(将“遍布全国”与“走向海外”互换位置) C: 在物质供应日益丰沛、精神追求问题愈显突出的现代社会,审美能力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在句末加“的作用”) D: 国家提出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观点是遏制房价飞速发展的重要结果之一。(将“遏制”改为“阻止”) |
3、 | 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_______________,又来了一场沁人心脾的冷雨。 B: 一阵乌云刚刚布满天空 C: 刚飞过一群欢叫的大雁 D: 一堆堆令人生寒的积雪还依稀可见 |
4、 | 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揉造作。 B: 西河公园的音乐喷泉,在灯光音效的配合下显得美轮美奂。 C: 港珠澳大桥让人叹为观止 , 甚至没有办法用任何语言来描述它的美。 D: 今天双休日,妈妈难得抽出空带我去模型展览馆,令我喜出望外。 |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喧腾 崩塌 柔躏 瘦骨粼峋B: 缥妙 隐密 清洌 猝然长逝 C: 奢望 信服 峰孪 轻飞漫舞 D: 葱茏 篡夺 禀告 繁弦急管 |
6、 | 下列词语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镌刻(juàn) 遗嘱(zhǔ) 泻气(xiè) 殚精竭虑(dān) 屏息敛声(bǐng) B: 默锲(qì) 颁发(bān) 要塞(sè) 催枯拉朽(cuī) 一刹那(chà) C: 悄然(qiǎo) 仲裁(zhònɡ) 歼灭(jiān) 一丝不苟(ɡǒu) 惟妙惟肖(xiào) D: 娴熟(xián) 翘首(qiào) 溃退(kuì) 眼花瞭乱(liáo) 锐不可当(dāng) |
7、 | 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哆嗦 赤裸 淅沥 垂垂幕老 B: 猥琐 褪尽 遗憾 察颜观色 C: 凝望 涉足 幽寂 零仃 D: 延绵 刹那 嫁接 恍然 |
8、 | 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中的诗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B: 京剧行当中,扮演男子的为“生”;扮演女子的为“旦”;“丑”,俗称“花脸”,扮演性格刚烈粗鲁或奸险的人物,灯笼里提到的“花脸”就是。 C: “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亦自念,牧童仍我随。田中逢老父,荷杖独熙熙。”这首诗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 D: 古代年龄称谓:垂髫指三四岁至七八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弱冠指男子二十,期颐指百岁之寿。 |
9、 | 《朝花夕拾》中“无常”的形象受到了人们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 A: 形象好看B: 活泼诙谐 C: 能勾摄恶人魂魄 D: 公正的裁判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 , 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 B: 老师批评那些在值日工作中拈轻怕重、不负责任的同学。 C: 劳动模范张明,热爱本职工作,对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 D: 对于那些在一线抢救病人的医护人员来说,个人的安危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吴兴杂诗 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注释】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四水:湖州市有东苕溪、西苕溪等四条主要河流。 ( 1 )诗歌的前两句“抱”和“遍”两个字用得极其精妙,请任选一个字进行赏析。( 2 )诗歌的后两句含义深刻,蕴含了什么样的哲理? |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________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恨:________ (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3 )文段(一)中诸葛亮分别推荐了文臣和武将,从文段看,他推荐文臣的标准偏向于“德”能表明这一点的词句是“________ ”;推荐武将则是________ ,能表明这个标准的语句是“________ ”。( 4 )结合文段(一)和文段(二),简要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贤臣”在国家治理上的作用。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的眼镜
莫言
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创办文学系,徐怀中老师是首任主任,我是首届学员。他确定的教学方针以及他为这届学员所做的一切,却让我们一直牢记在心。今年三月初,在文学系的讲座上,我忆起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给我们讲课的事,虽寥寥数语,但引发了怀中老师的很大感慨,于是,我就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往事,以防遗忘。
吴先生为我们讲课,应该是在1984年的冬季,前后讲了十几次。他穿着一件黑色呢大衣,戴一顶黑帽子,围一条很长的酱紫色的围巾。进教室后他脱下大衣解下围巾摘下帽子,露出头上凌乱的稀疏白发,目光扫过来,有点鹰隼的感觉。他目光炯炯,有两个明显的眼袋,声音洪亮,略有戏腔,一看就知道是讲台上的老将。因为找不到当年的听课笔记,不能准确罗列他讲过的内容。只记得他第一节讲杜甫的《兵车行》。杜诗一千多首,他先讲《兵车行》,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因为我们是军队作家班。这首诗他自然是烂熟于胸,讲稿在桌,根本不动,竖行板书,行云流水——后来才知道他的书法也可称“家”的——他的课应该是非常精彩的,他为我们讲课显然也是十分用心的,但由于我们当时都发了疯似地摽劲儿写作,来听他讲课的人便日渐减少。最惨的一次,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只有五个人。
这也太不像话了,好脾气的怀中主任也有些不高兴了。他召集开会,对我们提出了温和的批评并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一次吴先生的课,三十五名学员来了二十多位,怀中主任带着系里的参谋干事也坐在了台下。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这话说得很重,许多年后,徐怀中主任说:“听了吴先生的话,我真是感到无地自容!”吴先生的言外之意很多,其中自然有他原本并不想来给我们讲课是徐怀中主任三顾茅庐才把他请来的意思。那一课大家都听得认真,老先生讲得自然也是情绪饱满,神采飞扬。记得在下课前他还特意说:我读过你们的小说,发现你们都把“寒”毛写成了“汗”毛,当然这不能说你们错,但这样写不规范,接下来他引经据典地讲了古典文学中此字都写作“寒”,最后他说,我讲了这么多课,估计你们很快就忘了,但这个“寒”字请你们记住。
现在回想起来,吴先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寒”字,是不是有什么弦外之音呢?是让我们知道他寒心了吗?还是让我们知道自己知识的浅薄?
其实,我从吴先生的课堂里,还是受益多多的。他给我们讲庄子的《秋水》和《马蹄》,我心中颇多合鸣,听着他绘声绘色的讲演,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故乡一望无际的荒原上野马奔驰的情景,还有河堤决口、秋水泛滥的情景。后来,我索性以《马蹄》为题写了一篇散文,以《秋水》为名写了一篇小说。《马蹄》发表在1985年的《解放军文艺》 上,《秋水》发表在1985年的《莽原》上,这都是听了吴先生的课之后几个月的事儿。
这两篇作品对我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马蹄》表达了我的散文观,发表后颇受好评,还获得了当年的“解放军文艺”奖。《秋水》中,第一次出现了“高密东北乡”这个文学地理名称,从此,这个“高密东北乡”就成了我的专属文学领地。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以为我是在《白狗秋千架》这篇小说中第一次写下了“高密东北乡”这几个字,在国内外都这样讲,后来,我大哥与高密的几位研究者纠正了我。《秋水》写了在一座被洪水围困的小土山上发生的故事,“我爷爷”“我奶奶”这两个“高密东北乡”的重要人物出现了,土匪出现了,侠女也出现了,梦幻出现了,仇杀也出现了。应该说,《秋水》 是“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篇章,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
吴先生讲庄子《秋水》篇那一课,就是只来了五个人那一课。那天好像还下着雪——我愿意在我的回忆中有吴先生摘下帽子抽打身上的雪花的情景。我们的阶梯教室的门正对着长长的走廊,门是两扇关不严但声响很大的弹簧门。吴先生进来后,那门就在弹簧的作用下“哐当”一声关上了。我们的阶梯教室有一百多个座位,五个听课人分散开,确实很不好看。我记得阶梯教室南侧有门有窗,外面是礼堂前的很大一片空场。因为我坐在第七排最南边的座位上,侧面便可见到窗外的风景,那天下雪的印象多半由此而来。
虽然只有五个人听讲,但吴先生那一课却讲得格外地昂扬,好像他是赌着气讲。我当时也许想到了据说黑格尔讲第一课时,台下只有一个学生,他依然讲得慷慨激昂的事,而我们有五个人,吴先生应该满足了。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先生朗声诵读,抑扬顿挫,双目烁烁,扫射着台下我们五个可怜虫,使我们感到自己就是目光短浅不可以语于海的井蛙、不可以语于冰的夏虫,而他就是虽万川归之而不盈、尾闾泄之而不虚,却自以为很渺小的北海。
讲完了课,先生给我们深深鞠了一躬,收拾好讲稿,穿戴好衣帽,走了。随着弹簧门“哐当”一声巨响,我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因为当时我们手头都没有庄子的书,系里的干事便让我将《秋水》、《马蹄》这两篇文章及注解刻蜡纸油印,发给每人一份。刻蜡纸时我故意地将《马蹄》篇中“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中“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其意大概是想借此引逗同学发笑吧,或者也是借此发泄让我刻版油印的不满。我没想到吴先生还会去看这油印的材料,但他看了。他在下一课讲完时说:“月题”,是马辔头上状如月牙、遮挡在马额头上的佩饰,不是马的眼镜。然后他又说——我感到他的目光盯着我说——“给马戴上眼镜,真是天才!”——我感到脸上发烧,也有点无地自容了。
毕业十几年后,有一次在北大西门外遇到了吴先生,他似乎老了许多,但目光依然锐利。我说:吴先生,我是军艺文学系毕业的莫言,我听过您的课。
他说:噢。
我说:我听您讲庄子的《秋水》、《马蹄》,很受启发,写了一篇小说,题目叫《秋水》,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马蹄》。
他说:噢。
我说:我曾在刻蜡纸时,故意把“月题”解释成“马的眼镜”,这事您还记得吗?
此时,正有一少妇牵着一只小狗从旁边经过,那小狗身上穿着一件鲜艳的毛线衣。吴先生突然响亮地说:“狗穿毛衣寻常事,马戴眼镜又何妨?”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寥寥数语 | 河堤 | 泛滥 | 奔驰 |
吴先生一进教室,炯炯的目光似乎有点湿,他说:“同学们,我并不是因为吃不上饭才来给你们讲课的!”
( 4 )吴先生讲授的《秋水》和《马蹄》给作者带来哪些影响?( 5 )当吴先生讲课结束,为什么作者“感到这老先生既可敬又可怜,而我自己,则是又可悲又可耻”?( 6 )简要分析吴先生的形象。(答出两点即可)( 7 )对于作者将“月题”的注释刻成“马的眼镜”一事,吴先生的前后态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母亲的衣橱
①母亲不让别人动她的衣橱。
②那一次,我接她去我家,弟弟把汽车都发动好了,却迟迟不见母亲出来。我等得心急,就跑进屋催促,只见母亲正埋头在衣橱里找什么。“我想穿上你在北京给我买的那件毛衣。”母亲说。我要动手帮她找,母亲不让,担心我会给她翻乱了。我这才发现,衣橱里的东西都摆放得很有条理。母亲指着衣橱解释说:你给我买的衣服在这边,那边两摞,是你大姐和二姐的。在我的惊诧中,母亲慢慢换好衣服,又对着大镜子照了照,才满意地朝外走去。
③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时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毅然独自拉起了家庭的大车,车上载着我们兄妹七人。最苦的那十几年,母亲从未穿过新衣,却把我们收拾得干净整洁。我10岁那年冬天,冻伤了脚。为了赶在大年初一让我有新棉鞋穿,母亲三十晚上还在忙碌。那幅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15瓦的灯泡下,严重贫血的母亲坐在马扎上,握着锥子和线上鞋底,弓着腰、低着头,鼻尖上沁满细密的汗珠……但第二天清晨,母亲已经精心收拾好自己,头发梳理得一丝不乱,身上的旧衣服洁净平整,在院里庄重地燃响新年的第一串鞭炮。
④母亲爱我们,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要像她一样,从小就要坚强美丽,自信勇敢,不被任何困难压倒。
⑤那一年,排行最小的弟弟也考上了警官学校,至此,我们兄妹七人中有四个考上了大学。母亲终于不再改我们的旧衣穿。
⑥一天比一天好起来的日子里,我们不顾母亲说浪费,不断给母亲买东西,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回报她的养育之恩。许多时候,我们都忘了自己曾给她买过什么,但她却记得一清二楚。冬天来了,她会对前去看望的我撩起裤脚说:“你买的袜子,还很暖和,真的很厚实啊!”二姐去了,她会挽起袖口,对二姐说:“你买的这件保暖内衣,现在还很合身。”大姐来了,母亲会拿出鸭绒袄,对大姐说:“你选的这个样式,今年还很时兴呢!”
⑦衣橱里的那三摞衣服,是母亲的宝贝,去哪个女儿家,就穿哪个女儿送她的衣服。她说,这都是孩子们的一片心,穿在身上,才能知道孩子们的好,记着孩子们都是多么懂事。于是,每一次,当母亲衣着光鲜地站在我家门口的时候,我就知道,母亲是报答我们来了。可是,作为儿女,我们给予含辛茹苦母亲的,真的是太少太少了啊!
⑧一想起这些,泪水就盈满我的眼眶。
(作者:伊沫;有删改)
( 1 )母亲为什么不让别人动她的衣橱?①在院里庄重地燃响新年的第一串鞭炮。
②这件保暖内衣,现在还很合身。
( 4 )如果把结尾的“泪水就盈满我的眼眶”换成“我的眼眶就盈满泪水”有什么不好?作文。
牵挂是一杯清茶,飘荡着淡雅的清香,却苦得有味,苦得醇厚,别有一番韵味。
请以“你是我的牵挂”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②努力写出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