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划线多音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yīn)切地问 劈(pī)头就问 奔(bēn)丧(sàng)回家 B: 你说咋(zǎ)样 佣(yōng)工到齐 累(lěi)计35亿多亩 C: 别开小差(chà) 想占便(pián)宜 长颈(jǐng)鹿走了 D: 搁(gē)置争议 豁(huò)出性命 巴勒(lè)斯坦 |
2、 |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韩愈) 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不识得千里马啊! B: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陶渊明)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C: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 在大道上行走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D: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北冥有鱼》)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
3、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主要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热风》《坟》。 B: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尚书》合称为“四书”。 C: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D: 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世说新语》是中华语言文化的宝库,许多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都出自此书,如“咏絮之才”。 |
4、 | 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B: 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的主题是“和谐之旅”,它向世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内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努力建设和平繁荣的美好世界。 C: 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渔任务。 D: 通过观看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我了解到“大衣哥”朱之文是一朴实平易的人。 |
5、 | 请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 ) A: 看了这场表演,我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B: 歹徒看到自己无路可逃,义愤填膺 , 举枪射击无辜的群众 C: 品学兼优的他轻而易举地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D: 1.8万坚持不懈的人冒雨走到了深圳百公里的终点﹣﹣大鹏文化广场 |
6、 | 枚乘的《七发》所标志的赋体发展阶段是( ) A: 骚体赋的终结 B: 抒情小赋的开端 C: 骈赋的开端 D: 大赋文体的形成 |
7、 |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我的叔叔于勒》 B: 诗仙李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C: 保尔敢于向命运挑战,自强不息,他崇高的革命理想、忘我的献身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让我们解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名著的精髓 D: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今年公司的利润降低了三分之一。 B: 冬季建筑工程质量多发的原因是冬季气温低、施工条件不利、作业人员感觉敏感度减弱造成。 C: 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使他培养了谦和文雅的性格。 D: 长沙知名画家杨克起拟制作约一百个左右的模型,讲述了浏城桥不同年代的故事。 |
9、 | 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校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师生创文在路上”的志愿服务活动。 B: 屋子里放着各式各样的鲁迅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C: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对我的教育太大了。 D: 谁也不会否认提高学习成绩不是勤奋的结果。 |
10、 | 下列文学常识的叙述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写作而成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而《唐雎不辱使命》就是出自于其中的《魏策》。 B: 《三国志》记载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其作者陈寿是晋朝的史学家。 C: 《出师表》的作者是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而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 D: 词又称“长短句”,句式长短不一。兴盛于宋,当时的苏轼和辛弃疾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而李清照可以说是婉约派的代表。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湖口送友人①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苇岸无穷接楚田④。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①友人: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 ( 1 )“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独”字用得极其巧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 )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①,窃入学舍,听诸②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③之。已而复如初。母日:“儿痴④如此,曷⑤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⑥映长明灯⑦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注释】①垄上:田埂上。②诺:许多。③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④痴:此指入迷。⑤曷:通“何”,为什么。⑥执策:策通“册”,拿着书。⑦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①窃入学舍________ ②辄默记________ ③儿痴如此 ________ ④冕因去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 3 )看了王冕的读书故事,你有何启示? |
阅读《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回答小题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 1 )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严重后果?( 2 )第②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3 )第⑤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 )请根据提示填空,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①________→②一氧化氮=>二氧化氮→③________→④硝酸+雨水=>氮肥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力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 1 )这段文字的作者是________。十年前你是谁,一年前你是谁,甚至昨天你是谁,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你是谁,以及明天你将成为谁。当然,你可以像魏大力一样,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能当全军游泳冠军;你也可以像董卿一样,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能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你还可以像千千万万的“老实人”一样,默默撑起局面,让诸事得以运转……
每天让自己进步一点,每天给自己一些希望,世界再大,也会因你的努力而变得更好。或许我们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们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
请你以“成为更好的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可以叙述真实经历,可以虚构故事,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内容自选,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可套作,不得抄袭。②从本份试卷的3篇现代文中至少选择一个事例材料合理使用在文章中。③文中不得使用生活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