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武汉市五十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给下面的句子找个合适的位置,恰当的一项是( )

大树如一门超长巨炮,横空出世。

①那一刻,四周忽然幽暗:②一株褐红色的巨木,挡住去路。③树干浑圆敦实,直上数米绝无旁枝。④似一位森林巨无霸,居高临下,冷傲威严。⑤它的躯体健壮,厚重的树皮膨胀得似要裂开,鱼鳞块状寸寸皴裂,呈现出清晰的时间刻度。⑥那是﹣﹣红松!

A: ①句后
B: ②句后
C: ③句后
D: ④句后
2、下面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低氧条件下的健身与一般自然状态下的健身相比,有增加红细胞数量,增强免疫系统功能,强化脑组织和肌肉对氧的利用等好处。
B: 前苏联医学专家还曾发明过“缺氧疗法”:让患者反复吸入只有10%氧含量的低氧空气,以启动人体缺氧自卫系统的潜能,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目的。
C: “缺氧疗法”不仅对治疗心血管、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均有明显疗效,同时还有缓解疼痛、消除疲劳等作用。
D: 在美国,低氧健身已成为一种最受欢迎的健身运动,曾经喜欢滑冰、爬山和乐于冒险的人,通常也到低氧健身房进行锻炼。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谈读书》一文的作者培根是法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著有《随笔》《新工具》等。
B: 《谈读书》一文是篇随笔,向我们阐述了读书的正确目的和方法,同时还阐述了读书的功用。
C: 《不求甚解》一文的作者是当代作家马南邨,他原名邓拓,著有作品集《燕山夜话》。
D: 《不求甚解》一文提出的“不求甚解”阐述的是读书的态度和方法。
4、下列对《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九种景物,有静有动、有声有色,而加在名词前的定语则体现了作者对那些景物的独特感受。
B: 这首散曲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这首散曲的主旨句。
C: 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
D: 这首散曲用极有限的字句,塑造了极丰富的意象。人与物结合,情与景交融,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5、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妖娆 大拇指 克尽职守 挺而走险
B: 惘然 渡假村 黎民百姓 面面相觑
C: 睿智 黄梁梦 物是人非 再接再励
D: 狡黠 里程碑 无与伦比 断章取义
6、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放(zhàn) 唐(tuí) 恰如其(fèn)
B: 责(jié) 干(gù) 深痛疾(wù)
C: 水(jí) 空(lòu) 扣人心(xián)
D: 时(zǎn) 妥(tiē) 抑扬顿(cuò)
7、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伎俩 绵沿 绿草如茵 月明风清
B: 悲怆 崩塌 修养生息 提纲挈领
C: 抉择 目眩 梦寐以求 纷至沓来
D: 宣泄 端详 循环往复 志同道和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奥秘 分水岭 高瞻远瞩 步步为赢
B: 裁缝 四合院 两全其美 食不果腹
C: 震憾 管弦乐 老生常谈 枕戈待旦
D: 颠簸 逻辑学 循规蹈距 千钧一发
9、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如《范进中举》“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一句中的“文曲星”,按旧时迷信说法,指主管文运的星宿。
B: 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很多地方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安徽的黄梅戏、浙江的越剧、岳阳的巴陵戏。
C: 律诗共有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D: 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有自称,有他称(除一般他称,又有爱称、敬称等)。如“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臣对君的爱称。
10、下列各组词中加点的字注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抽/哽/搁/眈相向
B: 掺/应 护/怪/堂大笑
C: 水/衍 困/污/轻怕重
D: 乳/匐 羞/寒 枸/人忧天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词赏析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1 )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 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 2 )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 “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 “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问题。

放言

[唐]白居易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葬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①钻龟、祝蓍(shī):古人占卜的方法,用来占卜吉凶。②周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害成王,于是周公躲避起来。后来成王发现是流言,便迎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③王莽在篡夺汉朝政权之前,为收揽人心,常以谦恭退让示人,后来篡汉自立。

宁戚饭牛

[西汉]刘向

宁戚欲干齐桓公,穷困无以进。于是,为商旅赁车以适齐,暮宿于郭门之外。桓公郊迎客,夜开门,辟赁车者执火甚盛,从者甚众。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桓公闻之,执其仆之手曰:“异哉!此歌者非常人也。”命后车载之。桓公反至,从者以请。桓公曰:“赐之衣冠,将见之。”宁戚见,说桓公以合境内。明日复见,说桓公以为天下。桓公大说,将任之。群臣争之曰:“客卫人,去齐五百里,不远,不若使人问之,固贤人也,任之未晚也,”桓公曰:“不然,问之,恐有小恶,以其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难全,权用其长者。”遂举,大用之,而之以为卿。当此举也,桓公得之矣,所以霸也。

(《新序·杂事》)

【注释】①干:求取(官职)。②赁:给人做雇工

( 1 )用“/”为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3处)。

宁戚饭牛于车下望桓公而悲击牛角疾商歌。

( 2 )写出下列句子中“之”的指代内容。

①桓公闻之 ________

②桓公大说,将任之 ________

( 3 )请根据上下文,写出“桓公反至,从者以请”一句中“从者”所“请”的内容。
( 4 )下列表达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放言》中白居易借周公和王莽的事例告诫人们:爱惜生命方能成就大业。
B: 宁戚因处境贫困,无法接近齐桓公。一天,他在下车吃牛肉的时候看见了齐恒公。
C: 齐桓公想任用宁戚,大臣们因为宁戚是卫国人而不赞成,齐桓公没有采纳大臣的意见。
D: 齐桓公认为人本来就难以十全十美,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小毛病而丢掉他的大优点。
( 5 )小强最近在整理古人对人才的看法时有了以下发现。请你帮他把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城镇是全球人口和财富最密集的地区,也是灾难风险的高发地区。为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建设“韧性城市”的理念。韧性城市是指城市中的个人、社区、机构、企业等对干扰、冲击或不确定性的因素能够抵抗、吸收、适应和恢复的能力。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世界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进程,

在规划建设韧性城市时,应积极推行多规融合、多规合一,将韧性城市理念的目标、指标体系等分解到城市防灾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中,尤其是在城市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规划,才能提升城市防灾能力增强城市韧性。自2010年以来,广东历时三年左右在珠三角地区建设的我国第一个城市绿道网络体系,就是非常成功的协同生态建设,城市更新与防灾、减灾的气候规划设计。

(材料二)

2016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并于 2017 年初公布了 28 个气候适应性试点城市地区。气候适应型城市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多种短期和长期灾害风险,开展城市气候变化影响和脆弱性评估、出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组织开展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和加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建设四个方面的行动内容。我国建设韧性城市的另一个途径是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即对城市排水和集水系统升级改造,铺设渗水路面,增加市区水景和绿地的面积,城市就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吸水能力。在下雨时能够渗水、蓄水、净水,同时又可以实现蓄积雨洪的再利用。推行试点城市目的是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典型范例城市,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材料三)

我国幅员辽阔,城市层级多元、形态各异、需求多样,难以制定统一的标准推行韧性城市建设。只能针对不同城市地区,分类指导,从工程韧性、社会韧性、生态韧性、经济韧性等维度制定不同的韧性发展策略。对于人口和建筑密集已形成锁定效应的大城市,要注重地下管网与地上设施的匹配,提高建成区排水管网的覆盖密度;对于人口持续增长的中等城市,城市发展新区、次生灾害多发的山地城市等,在城市建设中协同自然河湖、防洪排涝和生态环境修复,构建“山水林田湖一体”的生态型城市。比如,位处中国西部干燥多风地区的银川市,就通过湖泊湿地保护、小微公园打造、,以及在城市周围大面积种植耐旱沙生植物,用以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极大地提升了城市自身的生态韧性。再如,入选“全球100韧性城市”的黄石市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借助“全球100韧性城市”所带来的国际化平台,充分开发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化,将华新水泥厂旧址改造为工业遗址公园,挖掘公园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成功实现转型。

( 1 )依据文意,在(材料二)(材料三)横线处依次填入词和短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所以 ②城市绿化廊道建设
B: ①而且 ②建设城市绿化廊道
C: ①所以 ②建设城市绿化廊道
D: ①而且 ②城市绿化廊道建设
( 2 )结合(材料一)的文字内容和图表信息,在(材料一)横线处补写一个结论。
( 3 )围绕我国“韧性城市”建设,上面三则材料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方面进行介绍。(每空不能超过10个字)

阅读文段,完成1—5题。

君子的争与不争

蒋骁飞

①民国四大国学大师之一的陈寅恪学贯中西,通晓30多种文字,但他不屑于考证书,连一张文凭都没有。

梁启超知道他是匹“千里马”,便极力向清华大学校长曹云祥举荐。最终,清华大学破格聘用这名“高中生”为大学教授。

③按理说,陈寅恪从此应该对梁启超感恩戴德才对,但让人感到意外的是,两人在相处中,丝毫看不出陈寅恪对梁启超的“追随”。

④一天上午,梁启超刚上班,同事就递给他一份学报,说:“陈寅恪又要和你干仗了!”梁启超接过学报一看,上面有一篇署名陈寅恪的文章,矛头直指自己。

⑤原来,梁启超曾写过一篇有关陶渊明归隐动机的论文。他认为,陶渊明弃官归隐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士大夫阶层寡廉鲜耻,普遍缺乏道德感,他纵然没有力量改变现实,起码也不愿同流合污,把自己的人格和操守丢掉。陈寅恪则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陶渊明辞官回家种田,是因为东晋被灭之后,他“耻于事二主”,才发誓不与新政权合作。

⑥面对陈寅恪的针锋相对,梁启超毫不在意“恩师”的威信受到挑衅,大笑道:“这小子总是和咱过不去,咱要再写一篇好好和他过过招。”

⑦一旁的同事与陈寅恪有些恩怨,见梁启超如此说,便低声建议道:“梁先生,这陈寅恪别有用心,他是在含沙射影骂您啊!先生您在清朝做过官,在当今民国又做过官,陈寅恪这不是影射您在‘事二主’吗?”梁启超一听,脸顿时黑了下来,很是难看。突然,他怒气冲冲地对那个同事喝道:你滚!陈寅恪的为人我是知道的。请以后不要以小人心腹揣度君子胸怀!那个挑拨是非的同事旋即狼狈地走开了。

⑧陈寅恪得知此事后,对梁启超的人品更加钦佩了。梁启超和陈寅恪尽管常常为了学术分歧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但在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尊重和信任,从不听信他人挑拨,这样的君子之交以及争与不争的境界无法不令人敬佩。

( 1 )通读全文,找出最能具体体现梁启超和陈寅恪“争”与“不争”的语句,完成下边的读书卡片。

( 2 )”争”与“不争”是矛盾的,为什么“争”是君子,“不争”也是君子?请你概括出“争”与“不争”各自蕴含的君子风范。

( 3 )“相反,陈寅恪经常为一些学术问题和梁启超争吵不休,面红耳赤、怒目相视的场面时有发生。他们之间的‘恩怨’一度成为好事者的说词。”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你认为应该放在第 段和第 段之间。

( 4 )文章虽然短小,但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却不尽相同,富于变化。指出文中第⑦段划线句刻画梁启超和陈寅恪的不同方法。

( 5 )积累链接:梁启超和陈寅恪是人中君子,莲花是花中君子,请默写周敦颐《爱莲说》中表现莲花如君子一样行为方正、美名远播的句子。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需要沉淀,要有足够的时间去反思,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完美;人生需要积累,只有常回头看看,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升华。向前看是梦想、是目标;向后看是结果、是修正。有多少事,如果当初回头看看,就会做得更好;有多少人,如果能回头一看,就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
请以“常回头看看”为话题,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文章。要求:①600字以上;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不能用本试卷阅读题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等一个人、来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