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无锡市安阳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草长莺飞 咬牙跺脚 无原无故 黎明百姓
B: 狂妄自大 不屑置辩 无动于衷 长途跋涉
C: 略胜一筹 锲而不舍 不由分说 翻来复去
D: 走头无路 与日具增 一气呵成 络绎不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宫室之美 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
B: 故不为苟也 所识穷乏者我与
C: 非独贤者有心也 由则生而有不用也
D: 呼尔而之 所识穷乏者得我
3、吴伟业《圆圆曲》“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其中第一句是指( )
A: 崇祯帝自缢
B: 明朝灭亡
C: 李自成战死
D: 吴三桂弃关投清
4、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腻烦 怨怅 庖官 维维连声
B: 腆着 虞侯 褒贬 面面厮觑
C: 磕头 羡慕 诈败 尖嘴猴腮
D: 逞辨 懊恼 主簿 恃才放旷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没有冬的肃杀,我们感受不到春的妩媚;没有冬的单调,我们不会知道夏的多姿多彩;没有冬的真实,我们摆脱不了秋的虚无怅然。

②我几乎爱上了冬季。

③虽然没有鲜花、绿草的点缀,但我还是由衷感谢造物主设计了冬。

④不为别的只因为冬天有融融的炉火、温暖的阳光和飘零的雪花。

⑤岁月更迭,四季交替。

A: ②④③⑤①
B: ⑤②④①③
C: ③②⑤④①
D: ④⑤①②③
6、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的壮丽景象。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投入大自然的。

A: 光芒 一碧万顷 心曲 怀抱
B: 辉煌 一泻千里 心扉 怀抱
C: 光芒 一往无前 心扉 情怀
D: 辉煌 一望无际 心曲 情怀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唱(yíng) 星宿(xiù) 睥 (nì) 而不舍(qiè)
B: 顶(qióng) 胆(què) 候(shì)怒不可(è)
C: 推(sǎng) 形 (jī) 狼(jí) 相形见(cù)
D: 匀(chèn) 枯(zào) 择(jué)不知所(cuò)
8、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愧( zuò ) 名 ( nì ) 如坐针 ( zān )
B: 皱 ( zhé ) 迫 ( qiánɡ ) 长短叹 ( xū )
C: 解( pāo ) 亵 ( dú ) 而不舍 ( qì )
D: 脚 ( huái ) 对 ( jiào ) 玲珑透 ( tī )
9、下面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张朋邀请小敏参加他爷爷的生日宴会,小敏在宴会上,站起来对爷爷说:“爷爷您好!今天我承蒙张朋的盛情邀请,有幸光临贵府,参加您的生日宴会,这是小小礼物,不成敬意,还请您老人家笑纳,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A: 承蒙
B: 光临
C: 贵府
D: 笑纳
10、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牙牙学语 百折不回 水落石出 波涛起伏 可见一班 思潮起伏
B: 寝不安席 惹人讥笑 狂风怒号 悬崖峭壁 兴高彩烈 战歌飞旋
C: 蜜罐温床 千灾百难 炎黄子孙 立地顶天 蹒跚学步 萦绕耳畔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1 )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所押的韵是________。
( 2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 3 )请想象颔联所描绘的景象并将画面写下来,有人说此联炼字精妙,请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中的,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注释】①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②负:具有。③强:擅长于。④斤:在这里表示弓的强度的单位。⑤周同:人名,擅长射箭。⑥矢:箭。⑦的:箭靶的中心。⑧筈:kuò,箭的尾部。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 尤:________

②飞弓一发 引: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周术。

( 3 )读完这个故事,请你谈谈从岳飞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阿庆(丰子恺)
①我的故乡石门湾虽然是个小镇,但是附近村落甚多,每日上午,农民来做买卖,非常热闹,两条大街上肩摩踵接,推一步走一步,真是一个商贾辐辏的市场。多数农民都是乘航船来的,只有卖柴的人,不便乘船,挑着一担柴步行人市。
②卖柴,“柴主人”肩扛大秤,给每担柴称好分量,然后介绍他去卖给哪一家。柴主人熟悉情况,知道哪家要硬柴,哪家要软柴,分配各得其所。卖得的钱,农民九五扣到手,其余百分之五是柴主人的佣钱。农民情愿九五扣到手,因为方便得多,他得了钱,就好扛着空扁担人市去买物或喝酒了。
③我家一带的柴主人,名叫阿庆。阿庆独身汉,上午忙着称柴,所得佣钱,足够一人衣食,下午空下来,就拉胡琴。他不喝酒,不吸烟,惟一的嗜好是拉胡琴。他拉胡琴手法纯熟,各种京戏他都会拉,当时留声机还不普遍流行,就有一种人背一架有喇叭的留声机来卖唱,听二出戏,收几个钱。商店里的人下午空闲,出几个钱买些精神享受,都不吝惜。这是不能独享的,许多人旁听,在出钱的人并无损失。阿庆便是旁听者之一。但他的旁听,不仅是享受,竟是学习。他听了几遍之后,就会在胡琴上拉出来。
④夏天晚上,许多人坐在河沿上乘凉。阿庆就在此时大显身手。琴声宛转悠扬,引人人胜。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也不及阿庆的胡琴。因为琵琶是弹弦乐器,胡琴是摩擦弦乐器。胡琴声接近于肉声,容易动人。钢琴不及小提琴好听,就是为此。中国的胡琴,构造比小提琴简单得多。但阿庆演奏起来,效果不亚于小提琴,这完全是心灵手巧之故。有一个青年羡慕阿庆的演奏,请他教授。阿庆只能把内外两弦上的字眼——上尺工凡六五乙上——教给他。此人按字眼拉奏乐曲,生硬怪异,不成腔调。他怪怨胡琴不好,拿阿庆的胡琴来拉奏,依旧不成腔调,只得废然而罢。记得西洋音乐史上有一段插话:有一个非常高明的小提琴家,在一只皮鞋底上装四根弦线,照样会奏出美妙的音乐。阿庆的胡琴并非特制,他的心手是特制的。(选自《缘缘堂随笔集》)

( 1 )根据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划线“佣钱”的意思。

( 2 )第③段写了别人旁听留声机卖唱的场景,阿庆的不同地方在哪?

( 3 )“浔阳江头的琵琶”指白居易的诗歌《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的美妙乐曲,作者为什么说“浔阳江头的琵琶,恐怕也不及阿庆的胡琴”?

( 4 )第④段写一个青年请阿庆演奏的故事,用意何在?

( 5 )第④段写西洋音乐史上小提琴家”“一段插话”有何作用?

阅读理解

蔚蓝的王国

我们轻快的小船在微波中飘荡,时起时伏。并不是风在推动它前进;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灵——我们心中稍一动念,想到哪里去,小船就飘到哪里去,它像是有生命的东西,完全听从我们使唤。

我们看到一些岛屿,晶莹明澈的仙岛,岛上的碧玉宝石光艳夺目。——仙岛隆起的岸上飘来醉人的芳香;一些岛上像下雨似的朝我们身上飘洒白玫瑰花和铃兰花;另一些岛上忽然飞起一群五彩缤纷的长翼的鸟儿。

鸟儿在我们头顶上回翔,铃兰花和玫瑰花同沿着平滑的船舷翻滚的珍珠似的浪花融合在一起,分辨不清了。

随同花儿和鸟儿一起飘来一阵甜滋滋的声音……其中仿佛有女人的声音……周围的一切: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

她,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的那个人——她就在这儿……虽然看不见,但近在咫尺。不消片刻,她的眼睛就会闪出亮光,她的脸上就会现出笑容……她的手就会拉着你的手——拉着你一起进入永不衰败的天堂!

( 1 )怎样理解“驾驶它的是我们自己无忧无虑的心里”这句话的含义?

( 2 )反复朗读课文,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苍鹰振翅蓝天,是一首歌,因为它激昂;飞蛾扑火,是一首歌,因为它悲壮。母爱是一首歌,友情是一首歌,拼搏是一首歌,付出是一首歌……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生活处处皆是歌。

请以“那是一首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题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幸福常常伴随着我们。当父母用慈爱的伞为你撑起一方晴空时,你会感到“有家真好”;当同学用贴心的话安抚你孤独的心境时,你会感到“有朋友真好”;当知识帮你打开智慧的大门时,你会感到“有书真好”——“真好”是一种心灵的体验,“真好”是一种幸福的感觉。

请以“有 真好”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若选题二,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③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情源于爱”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