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B: 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 C: 他站在一边不走了,嘴里念念有词,不停地抱怨着他们所受的种种苦难——有的是真的,有的是他的幻觉。从他语焉不详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D: 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 |
2、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爱这迟来的春天。因为这样的春天不是依照节气而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把冰与雪安葬到泥土深处,然后让它们又化作自己根芽萌发的雨露。 ①也就是说,北国的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 ②而是靠着自身顽强的拼争,逐渐摆脱冰雪的桎梏 ③它从三月化到四月甚至五月,沉着果敢,心无旁鹜 ④曲曲折折地接近温暖,苦熬出来的 A: ②④①③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③① D: ①②④③ |
3、 | 下列有关语法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旗鼓相当、不动声色、故弄玄虚、稔熟于心,短语类型各不相同。B: “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是条件关系的复句。 C: “我却怎么也笑不出,陷入了迷惘的沉思”一句中“沉思”是名词。 D: “翻开有关西域的书籍,你会惊讶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一句中画横线部分的句子成分是补语。 |
4、 |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对的项是( ) A: 炽痛(chì) 圈(quān)养 味同嚼蜡(jiáo) B: 摇曳(yè) 恪守(kè) 头晕目眩(yūn) C: 栈桥(zhàn) 拾(shí)级 顶礼膜拜(mò) D: 褴褛(lǚ) 剽悍(piāo) 潜心贯注(qiǎn) |
5、 | 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饮酒》主要表达了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这一内容。 B: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句与杜甫《望岳》中“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都借归鸟来写诗人陶醉自然而不愿做官的感受。 C: “此中有真意”与《归园田居(其三)》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都表达了诗人返朴归真的人生理想。 D: 陶渊明爱菊,菊花成了远离尘俗、洁身自好的品格象征;周敦颐说莲,莲花象征着君子美好的品德。他们都托物言志,寄托了一种高洁的情致。 |
6、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从表达方式看,可以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B: 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受的文学样式,它还有“美文”“小品文”“随笔”之称。 C: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D: 戏剧通过矛盾冲突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往往以矛盾冲突作为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 |
7、 | 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寓指能识别人才的人。B: 贯串全文的中心句是“其真不知马也”。 C: 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D: 作者认为世界上缺乏的是人才和发现人才的人。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成功创建文明校园的关键。 B: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C: 通过四年的不懈努力,使我终于考上了理想的高中。 D: 世界上许多国家已开始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B: 提纲 媒介 险象迭生 寻人启示 C: 诓骗 馈赠 重蹈覆辙 张皇失措 D: 羁绊 掂量 风餐陆宿 眼花缭乱 |
10、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B: 班主任很善于发扬每个同学的长处,大家各得其所 , 各尽所能地为班级作出自己的贡献。 C: 桂林山水真是神奇秀丽,青青的山,绿绿的水,令人流连忘返。 D: 网球选手李娜从小就有自命不凡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亚洲网坛的骄傲。 |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南湖早春①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②,平铺新绿水蘋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③黄鹂语未成。 不道④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⑤减心情。 【注】①本诗白居易遭到贬谪后在江州时所留下的作品。②发:开花。③舌涩:指言语不流利。涩,形容叫声艰涩,尚不连惯婉转。④不道:不是说。⑤衰病:衰老。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景象,最后两句主要是直接抒发作者对南湖早春景象的喜爱。 B: 颔联“乱点”将杏花随意开放、随处点染的神态活画出来。“乱”并非杂乱、零乱,而是自然、随意,诗人写西湖春景时亦说“乱花渐欲迷人眼”(《钱塘湖春行》),异曲同工,都从“乱”中见出天然情趣,毫无人工的矫揉。 C: 第四句中“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蘋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蘋的茂盛。 D: 颈联“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抓住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来写,白雁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 ( 2 )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鉴赏这首诗。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惟吾德馨________ ②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③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④宜乎众矣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与“水陆草木之花”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何陋之有 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 沿河求之 , 不亦颠乎 D: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 ( 3 )翻译下面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4 )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操或生活态度? |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各题。
绕过以往曾是蹓马场的大旷野,爬上小坡傍着一棵苍老的榆树坐下小憩。可以望见这三年多来经常走、现在对它无限眷念的背路。一周两日去学校教书,就走这条鲜为人知,既没有红灯叫你停,也没有“瓶颈”叫你等,却是充满了柳暗花明的景色的十里路。刚入春,这里先出现嫩绿的小蕾,沁心。刚入夏,这里绿叶阴蓊,遮住从〔〕空直射下来的阳光,清神。刚入秋,这里是一片画笔画不出来的秋叶的各种层次的红颜,醒目。刚入冬,这里是雪花织成的委婉的洁白飘带,任你的车轮为它印上两道黑边,趁心。三年多,不知多少次,我在这条路上得到休息,得到宁静,解决生活中各种烦心的问题,或是在廿分钟的行车后,重新获得挫败后的勇气。我感谢它,不下于我对西冷庄园的谢意。别了,对再美好的事物都有告别的一天,它给过我的,它也必会给与别人。
德式阅读
材料一:
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这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任何场所,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
在德国人看来,阅读是一个人学习的前提,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今后走向社会,阅读能力都是一个人素质的反映。而且读书也折射一个人的品位,无论身处哪个社会阶层,读书多的人都会受人尊重。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德式阅读”,所以才使德国出了很多的哲学家、思想家、作家和诗人。
材料二:
2017年德国人读书状况调查统计表
过去一年中至少读过一本书 | 年阅读量在9到18本之间 | 年阅读量超过18本 | 每周至少看书一次 | 认为自己经常看书 | 每天都看书 |
91% | 23% | 25% | 69% | 36% | 16% |
材料三:
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一百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德国有将近7700家的书店,书店工作人员则约为31000名,到处都可以见到书店,无论是市中心的大型图书商店,还是车站的小型图书店或报刊亭。
大型书店会经常举办一些读书会或朗诵会,来提倡人们阅读,并喜欢上阅读。这里不会因为利润原因只出售大量的畅销书,也是会照顾到各个阅读人群的需要。
徳国人最爱读的书是人文社科领域书籍,此类书籍多由中小型和独立出版社发行,这些中小出版机构往往保持对文学的独到见解和独自的创造性,以追求理想信念和传承文化传统为己任,保持着书籍的原汁原味,维护着德国社会文化的多样性。
徳囯人还青睐一种口袋书籍。这些口袋书设计小巧,以畅销的成功学、侦探小说、情感故事、科幻小说为主,虽然比较浅显易懂,但是更加“下里巴人”的风格也降低了阅读门槛,让一些层次比较低的人群也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材料四:
学者宗和:德国人喜欢纸质图书拿在手上的感觉,他们认为真正的阅读源自于书,他们更愿意阅读那些有深度、有思想、震撼人心作品,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
教授傅佩荣:读书应该是除了足球之外的,几乎所有德国人都喜欢的一件事,无论男女老少,真正达到了平民阅读,他们认为读书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想法,促使他们不断的阅读。
专家杨晓:德国人认为,阅读关乎国家未来,经常性大量的阅读,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读书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除了家长和学校的督促,政府也把阅读视为一项儿童启蒙的社会工程。
幼儿教育专家王馨: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
网友沙丁鱼:德国书店内部的环境都十分安静、幽雅,很多大型书店内,或小型书店门口都有可以喝咖啡阅读的地方,或是提供免费阅读区,即便你没钱购买,但只要你愿意阅读,你完全可以坐在这里看上一整天。
( 1 )德国人喜欢阅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取名为“敬”。作品是一幅乡村风景图:河水清澈,缓缓流淌;杨柳挺拔,苍翠欲滴;田野里稻谷吐穗,丰收之喜悦弥漫。弟子观摩画作几天,感觉此画与“敬”扯不上关系,于是请教画家。画家解释道:河水因为“敬”,才受河堤约束,不至于泛滥成灾;杨树因为“敬”,才感恩河水滋养、土地喂养,拼命长成栋梁之才;稻谷因为“敬”,才遵循自然规律,在秋天馈赠谷穗。弟子听后,茅塞顿开。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