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雨本无香味,但诗人在“雨香飞燕促”中却说雨“香”,这是用嗅觉来变大触觉和视觉的修辞方法。下列诗句中“香”字的运用和本诗类似的一项是( ) 柳堤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睛苑,干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A: 花经宿雨香难抬,莺在豪家语更娇。(唐·郑谷《阙下春日》) B: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宋·杨朴《莎衣》) C: 几经夜雨香犹在,染尽胭脂画不错。(宋·刘子罩《海棠花》) D: 映日暖云流似水,浥尘香雨润如膏。(明·邱睿《都城春日》)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崇拜 懒惰 誊养 万像同毁 B: 塑像 鲁钝 烟囱 走头无路 C: 挥毫 真缔 灌溉 众叛亲离 D: 卦辞 屋檐 繁殖 山穷水尽 |
3、 | 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⑴秋冬之际,树上的叶子落光,抬头就能看到高树顶上的许多鸟窝,宛如一个个黑色蘑菇。 ⑵丝瓜似乎心中有数,无言静观,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 ⑶新荷初露田田叶;垂柳始曳丝丝烟。 ⑷我仿佛能看到富士山的雪峰,听到恒河里的涛声,闻到牛津的花香。 A: 排比 对偶 比喻 拟人B: 比喻 拟人 对偶 排比 C: 拟人 排比 比喻 对偶 D: 比喻 排比 对偶 拟人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B: 裸露(luǒ) 缄默(jiǎn) 堕落(duò) 亘古(gèng) C: 挑衅(xìn) 狩猎(shǒu) 猝然(cuì) 琐屑(xiè) D: 哂笑(shěn) 狼藉(jí) 愠怒(yùn) 招徕(lái) |
5、 | 下面文言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齐之习辞者习:熟练 B: 坐盗坐:犯罪 C: 缚者曷为曷:同“何” D: 反取病焉病:生病 |
6、 |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由于生态的急剧恶化,如今已是荒漠一片, ②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将更为长远、更为致命,一旦因之衰败,几乎不可逆转。 ③楼兰古城曾是水草茂盛的地方, ④一个城市的兴衰周期,受产业科技变革的影响,可能是30年、50年, ⑤受文化的影响,可能是50年、100年, ⑥可以说,一个城市如果不能把生态保护好,就没有未来,没有希望。 A: ④⑤②③①⑥B: ④①⑤⑥②③ C: ③②④⑤⑥① D: ③②⑥④①⑤ |
7、 |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划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宵(xiāo) 贮(zhù)蓄 咄咄(duō)逼人 翻来覆(fù)去 B: 莅(lì)临 粗犷(kuàng) 不求甚(shèn)解 花枝招(zhāo)展 C: 着(zháo)落 决(jué)别 人迹罕(hǎn)至 截(jié)然不同 D: 静谧(mì) 菡(hàn)萏 喜出望(wàng)外 人声鼎(dǐng)沸 |
8、 |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马说》——韩愈——唐代 B: 《庄子》——庄周——宋代 C: 《送友人》——李白——唐代 D: 《卖炭翁》——白居易——唐代 |
9、 |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空格的词语最正确的一组是( ) ①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_______罢了。 ②我们瞧不起那起下流俗物,穿着绫罗,谈吐高雅,而且_______着公爵头衔,却取笑一个才德胜过他们的人。 ③我只想,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辉,不是永远_______于天地之间吗? ④在我们的灵魂被大海神秘的涛声陶冶得过分严肃以后,家中琐屑的_______也许正是上天安排来放松我们 精神的人间乐曲。 A: ①茫远 ②顶 ③充塞 ④噪音B: ①茫远 ②戴 ③充斥 ④噪音 C: ①渺茫 ②顶 ③充满 ④噪声 D: ①渺茫 ②戴 ③满溢 ④噪声 |
10、 |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B: 选段将山雀们的歌声比喻成“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的,把人“全身淋透”的“音乐雨”,生动地写出了雨势大而急促的特点。 C: 选段中运用“它们……像……”的排比、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雀们轻捷、活跃、美好的生活情态。 D: 选段最后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山雀们因为生长在“这片深山广林”才能快乐自由地歌唱。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 )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 2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欧阳铭,字日新,泰和人。以荐除①江都县丞。兵燹②后,民死徙者十七八。铭招徕拊循③,渐次复业。民有继母告子不孝者,呼至案前,委曲开譬,母子泣谢去,卒以慈孝称。尝治廨④后隙地,得白金百两,会部符征漆⑤,即市之以输。迁知临淄。遇春⑥师过其境,卒入民家取酒,相殴击,一市尽哗。铭笞而遣之。卒诉令骂将军,遇春诘之。曰:“卒,王师,民亦王民也。民殴且死,卒不当笞耶?铭虽愚,何至詈⑦将军?将军大贤,奈何私一卒,挠⑧国法?”遇春意解,为责军士以谢。后大将军徐达至,军士相戒曰:“是健吏,曾抗常将军者,毋犯也。”铭为治廉静平恕,暇辄进诸生讲文艺,或单骑行田间,课⑨耕获。邑大治。 【注】①除:任命。②燹(xiǎn):战火。⒔招徕:召集。拊循:安抚。④廨(xiè):官署。⑤部符征漆:上级下令征集涂漆。⑥遇春:常遇春,与下文“徐达”一样,是将军名。⑦詈(lì):辱骂。⑧挠:阻挠,违反。⑨课:考核,督促。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①会部符征漆 ________ ②铭笞而遣之 ________ ③奈何私一卒 ________ ④暇辄进诸生讲文艺 ________ ( 2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卒以慈孝称 A: 以尽吾齿(《捕蛇者说》)B: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C: 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 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 3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卒 入 民 家 取 酒 ( 4 )翻译下列句子。①兵燹后,民死徙者十七八。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 5 )文中画线句子描写“军士相戒”有何作用?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有营养的食品添加剂
元无心
①梨、苹果、香蕉、土豆等果蔬汁很容易变色。变色后不仅难看,味道也受到影响。怎么办?加点柠檬汁。
②果蔬中都含有多少不等的多酚化合物。去皮之后,这些化合物就暴露在空气中被氧化,生成醌(kūn)化合物。这种醌化合物很容易互相连接,成为“褐色素”,从而使这些食物变色。而柠檬汁中含有大量的“抗坏血酸”,它可以把醌还原为初始的多酚状态;也可以直接被氧化,从而消耗掉多酚周围的氧气,以此来保护多酚免受氧气的攻击。这样,抗坏血酸牺牲了自我,保护了脆弱的多酚,保持了果蔬“新鲜”的颜色。
③在食品工业中,人们根据柠檬汁的作用机理,就可以直接添加抗坏血酸。在超市销售的果汁和蔬菜汁,很多酒添加了抗坏血酸,以保持其外观和风味。
④抗坏血酸的作用不仅于此。人们在熟肉制品中经常会加入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有两种作用:一是与肌红蛋白反应,使之呈现诱人的红色;二是抑制细菌生长,实现防腐功能。加入抗坏血酸,可以促进前一个反应的进行,从而加快“发色”的过程。许多人认为亚硝酸盐是一种“致癌物”。其实,它本身并不致癌,只有当它与肉中的氨基酸反应,生成的亚硝胺才是一种致癌物。如果在肉中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抑制这一转化过程的发生,从而降低亚硝酸盐“可能”的致癌风险。在不需要亚硝酸盐的肉类食品中,有时也会加入抗坏血酸。因为肉中油脂氧化会释放出不好的味道,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哈喇味”。如果加入了抗坏血酸,它就会抢先消耗周围的氧气,从而保护油脂不被氧化,有助于保持肉味的“新鲜”。
⑤抗坏血酸本身很容易被氧化,生成脱氧抗坏血酸。这些脱氧抗坏血酸并不甘于“败家”,会去夺取别人的氢原子来重建家园。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在面食加工中,常常加入抗坏血酸,改善面团性能,增加面团筋道。面粉中含有谷胶蛋白,其中有许多巯(qíu)基——就是带着一个氢原子的硫原子,脱氧抗坏血酸会掠夺其氢原子。当我们揉面时,巯基中的氢原子就会被脱氧抗坏血酸夺走,剩下的硫原子就会两两相连,形成所谓的二硫键。当大量的二硫键形成,面团中的谷胶蛋白就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从而增强其筋道。
⑥大多数情况下,食品添加剂都是为了改善风味、口感,增加食品稳定性等等,本身并不具有营养意义。但是抗坏血酸并不属于这个“大多数”。在作为食品添加剂的时候,它通常被叫做“抗坏血酸”。而它本身也是人体需要的营养成分——维生素C。维生素C不稳定,空气、光照、加热、与金属容器接触,都会使它失去活性或者分解。但是,正是它的这种不稳定,使它具有了良好的“抗氧化性”。在体内,它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加到食品中,它舍己为人先被氧化,从而保护食品中的其它成分。
——选自《食品与生活》(有删改)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节选)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 1 )选文中“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这”指代什么?为什么说“情况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请以“掌声”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角度和文体(诗歌除外)自选,字数不得少于600字,②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班名、人名,书写要整洁认真。③紧扣中心,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