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下营镇小港村北区16号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 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哈姆雷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
B: 戏剧文学是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人物自身的台词都属于舞台提示。
C: 《变脸》的作者魏明伦,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
D: 《枣儿》中题目“枣儿”既指实物枣儿,也指文中老人儿子的名字。
2、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人人的参与。
B: 张旭的草书,正如韩愈所说的“变动犹鬼神。”
C: 对青年人来说,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对老年人来说,旅行是阅历的一部分。
D: 我看见水中浮着很大的海带(有些作球形,有些作管状)和很像仙人掌的蔷薇藻。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他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B: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C: 《核舟记》是魏学洢所写的说明文,出自清代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本文使用从中间到两头,先整体后局部,从正面到背面的空间顺序和总—分—总的叙述顺序介绍了“核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王叔远精湛技术的赞美和对民间艺术的赞扬。
D: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民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305篇,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赋、比、兴是其基本手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保护好水资源,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B: 南通的蓝印花布不仅享誉世界,而且闻名全国。
C: 通过中国男子足球队的表现,使我们认识到具有良好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D: 我们的报刊、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更有责任做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现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这次语文考试,我们班不及格的人数总算减少了近一倍。
B: 一个人工作能力的高低,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知识,关键看他能否做出突出的成绩。
C: 一些不自觉的游客,将用过的垃圾随手扔在树林里、草丛中,给美丽的风景抹上不和谐的色彩。
D: 这种无纺布环保袋经过工艺处理后,具备了防水、易清洗、满足消费者对环保袋的客观需求的优势。
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取(jí) 尬(jiān) 大发雷(tíng)
B: 言(xiǎn) 厌(juàn) 絮叨叨(xù)
C: 养(hán) 守(kè) 彬有礼(shān)
D: 然(mào) 疲(bèi) 矫造作(róu)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这个句子是祈使句)
B: 他从不和别人吵一句嘴。(这个句子的主干为:他不吵嘴。)
C: 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微笑着”是定语)
D: 老虎一声大吼,震得群山都在发抖。(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8、

下别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殉职 殉情枉法 伦理 满腹经纶
B: 渊源 世外桃源 勉励 变本加厉
C: 意境 断章取意 茁壮 相形见绌
D: 书籍 声名狼籍 娇艳 娇揉造作
9、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1947年的《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就已在南海标明了九段线。
B: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C: 2014年巴西世界杯足球赛最终谁将夺冠?你是看好美洲队?还是看好欧洲队?
D: 亚信峰会成员涵盖不同社会制度、宗教、文化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
10、结合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伟人的伟大之处, 在于其丰功伟绩, 在于其非凡的人格。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就是这样的伟人。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中,伟大作家雨果表达了对这位人类先贤的崇高 ,同时,也发出了对人类社会良知的


A: 尽管 也 称赞 呼唤
B: 不仅 更 称赞 呐喊
C: 不仅 更 礼赞 呼唤
D: 尽管 也 礼赞 呐喊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 )全诗是围绕着“________”字来写的。
(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明了诗人什么决心?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不以千里也________

②一食尽粟一石________

之不以其道________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把能赏识人才的人(贤君)比作伯乐,把人才比作千里马,把愚妄无知、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B: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 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
D: 造成千里马“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小题。

书院、祠堂还是合族祠?

广州陈氏书院又名陈家祠,建成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关于陈氏书院的性质和功能,人们往往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认为它既是陈氏子弟读书的书院,又是他们供奉祖先的祠堂。事实上,陈氏书院既没有传统书院的功能,也不同于明清时期在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宗族祠堂,它是清末广东各县陈氏宗族共同合资建造的合族祠。

那么,明清时期广州的合族祠与书院、祠堂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书院的建立,本来主要为讲学课试、应考科举提供场所。而清代广州城中众多的姓氏书院,它们有书院之名,而无书院之时。至于建造的目的,有材料提到:“书院与家塾设建,原为应试居住及合族受屈讼事与输粮往来暂寓。”也就是说,以书院或家塾为名的合族祠的建立,是为了让各地乡村的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打官司、缴纳赋税时暂时居住。合族祠在广州城中出现并蓬勃发展,与明清时期华南地区宗族制度的成熟发展有着深刻的联系。

明末清初,民间建造祠堂祭祀祖先的活动在珠江三角洲非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当广东各地乡人需要在广州城中建立起他们的落脚点时,他们想到要建成宗祠的形式,就毫不奇怪了。这些合族祠在建立时也是按照修祠堂、编族谱、置族产、举行标准化的祭祖仪式这一整套宗族的模式来造作的。

这些建于清代广州城内外的祠堂建筑,从形式上看,与在广东各地乡村中普遍存在的宗族祠堂一样,都是供奉祖先牌位、举行祖先祭祀的地方。这种祠堂又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同,最突出的区别就是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的,每一地方性宗族以“房”的名义参与。他们通过共同在省城建立祠堂,形成了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这样的同姓组织在士大夫的眼中并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规范。他们容易植党营私,蠹国害民,官府因此屡有取缔合族祠的举措,加之合族祠内时常容留各地族人,龙蛇混杂,对当地的社会治安造成不良影响,这更成为官府禁祠的直接原因。

自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因为“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引发一次又一次大规模的禁祠行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皇帝专门发布上谕,要求各地对行为失范的合族祠“一体严行禁治,以维风化,以正人心”。广东随后就要求:“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创立祠宇”,又据《曲江侯书院图记》记载:“乾隆三十七年,巡抚张彭祖以城内合族祠类多把持讼事、挟众抗官,奏请一律禁毁。于是各姓宗祠皆改题书院,我祠之以书院名亦由于此,故祠制也。”因此,清代广州城中的合族祠大多以“某氏书院”“某氏书室”“某氏试馆”为名,而鲜有题为“大宗祠”的。

(选编于《广州陈氏书院实录》)

链接一:

陈氏书院就是一处典型的宗祠建筑群,建筑呈方形平面展开,建筑面积超过6400平方米。三路主体建筑由南向北分别为前门 、中厅和后寝,形成“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的格局。门前留有宽阔广场,过去曾竖立着很多石制旗杆夹,旗杆上镌有中举人的姓名及中举年代,昭示着陈氏家族的荣耀。每路建筑各有三进,纵横左右共有6院8廊19座建筑,大小建筑之间墙体均用活动隔扇。庆典之时,隔扇拆除可使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外部封闭、内部开放的建筑特点。

徜徉书院之中,最吸引眼球的莫过于精品雕塑。其中,屋顶灰墙壁砖雕、门窗木雕、阶前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选自刘小芳《宗族中国的历史镜面》)

链接二:

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开始营建的陈氏书院是如何在“禁令”中顺利开工的呢?聪慧的陈氏族人首先邀请了清末翰林院编修陈伯陶、总理各国事务大臣陈兰彬等著名陈氏士绅,组建“倡建陈氏书院绅”

( 1 )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书院本来是人们读书的地方,主要是为组织教育教学和准备科举考试提供服务的。
B: 祠堂是人们供奉祖先牌位、举行天地祭祀的场所,明末清初在广东乡村普遍存在。
C: 合族祠也是一种祠堂,它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具有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集资兴建的。
D: 精美的雕塑是陈氏书院的亮点,灰雕、砖雕、木雕、石雕都有着繁复细腻的图案。
( 2 )下列对材料中“陈氏书院”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陈氏书院三堂两院的内外空间融为一体,形成了“三进三堂九路两厢抄”的格局。
B: 当年陈氏书院的主要目的只是为陈氏宗族子弟来广州应考科举提供暂时居住地。
C: 陈氏书院曾经因容留各地族人,祠内龙蛇混杂,扰乱治安,一度被禁止开展活动。
D: 陈氏书院不取名为“大宗祠”是因为从乾隆中期开始合族祠被官府严令禁止创建。
( 3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合族祠有别于普通的宗族祠堂,它往往有利于形成超越社区以至地域的同姓组织。
B: 依托合族祠形成的同姓组织不符合正统的礼制,这就直接导致其被官府屡屡取缔。
C: 由于朝廷严厉打击,为了求生存,合族祠纷纷改头换面,以书院、书室、试馆为名。
D: 陈氏书院选址“广雅书院”旁,意在借助“广雅”的人文气息来弱化其宗族色彩。
( 4 )第⑦段引用了哪些材料?请简要概括,并分析其作用。

( 5 )陈氏书院有名陈家祠,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名称中选择一个作为官方名称,你更认同哪个?请结合文本,再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由。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北京建国门立交桥的西南角,有一处被车流包裹的静谧之地——北京古观象台。在这一方天地中,我们可以感受古代天文科技的魅力。

观象台下,径通幽处,日晷、月晷和星晷忠实地记录着这个星球的日升月落、星辰运行。观象台上,陈列着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仪等8架清代铜制天文仪器。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古代的国家天文台称呼为“钦天监”,这个部门承担着观察天象、颁布历法、提示节令和时间的重任。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故宫午门上会举行隆重的大典,钦天监要将算好的下一年的历书献给皇帝,再由皇帝向全国颁布,下一年的生产生活就有制可依了。

如今,古观象台周边早已高楼林立,星空不再清澈,观测的任务也搬到了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但当你眯起眼睛,似乎还能想象夜(幕暮)降临时,天官提着灯笼走上高台,熟练转动仪器,计算着这个城市上空的星辰运转。

( 1 )文中划线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字形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径通幽(qū) 夜幕
B: 径通幽(qū) 夜暮
C: 径通幽(qǔ) 夜幕
D: 径通幽(qǔ) 夜暮
( 2 )下列划线的“举”与“举世无双”中的“举”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反三
B: 目无亲
C: 国上下
D: 案齐眉
( 3 )下图中的圭表是古代科学家发明的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垂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下列能表示圭表工作原理的成语是( )

A: 气象万千
B: 斗转星移
C: 立竿见影
D: 夜以继日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题目:没想到我如此 (浮躁、虚荣、坚强、幸运、依赖父母)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从括号里的五个词语中任选其一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使作文题目完整;②文章叙事清楚,写出真实感受;③写一篇500字以上的记叙文;④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那抹、淡悸の优伤﹌”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