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强聒不舍(guō) 骈进(pián) 勾心斗角(jiǎo) 虚与委蛇(shé) B: 摩肩接踵(zhǒng) 深邃(suì) 独占鳌头(áo) 大义凛然(lǐn) C: 饶有兴味(yáo) 毋宁(wú) 迥然不同(jiǒng) 不屑置辩(xiè) D: 扣人心弦(xuán) 魁梧(wú) 无懈可击(xiè) 公正不阿(ā) |
2、 | 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怀古伤今 喏喏连声 相得益彰 矫揉造作 B: 面面厮觑 画龙点晴 走投无路 歇斯底里 C: 起程转合 狼狈不堪 一望无际 间不容发 D: 李代桃僵 形肖骨立 大发雷霆 细丝锭子 |
3、 | 与“何苦而不平”问句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A: 且焉置土石? B: 何陋之有? C: 何以为计? D: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4、 | 下面一段话,恰当的语序是( ) B: ③⑥⑤②①④ C: ②③⑤⑥①④ D: ②③⑤①⑥④ |
5、 | 下列选项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因此,我们要孜孜不倦地勤奋努力,探求新知。B: 由于生产所必须的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也不断攀升。 C: 随着太湖新城建设步伐的加快,这里将会出现琳琅满目的高楼和宽阔繁华的街道。 D: 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 |
6、 |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零碎的时间,每天都在我们的生命里迅速流失。除了在手机上打游戏,刷微信、微博,我们似乎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和这些时间相处。 B: 真话要出自真心,合乎客观实际,对于前者,似乎并无异议;对于后者,却是众说不一。大概是因为“客观实际”这个概念,不但包括客观事实,而且包括客观规律。 C: 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美好了:给他人造成损失后留言留钱,是诚信;被诚信感动而不索赔,是仁义;不仅不索赔,还给万元资助,是良善。 D: 读书讲究一个“博”字,而评书讲究一个“透”字。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点之透,便有一孔之得、一己之见,足以为己、为人镜鉴,也不枉了这个“评”字。 |
7、 | 选出填在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 工匠精神是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一种精神文化。在狭义上来看,工匠精神是工匠对产品 、持之以恒;从广义上来讲,则是人们对任何事都 、勇于创新。深究其里,重点却 “工匠”, “精神”。这种精神不能止于“工匠”,而应当深植于各行各业,深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 A: 精雕细琢 精益求精 不仅在 更在于 B: 锲而不舍 不懈追求 不是 而是 C: 不懈追求 锲而不舍 不在于 而在于 D: 锲而不舍 精益求精 既在于 又在于 |
8、 |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阎罗(yán) 舵手(duò) 伤痕累累(lěi) B: 蜗行(wō) 飞窜(cuàn) 血雨腥风(xīng) C: 簇新(chù) 怫然(fú) 醉里挑灯(tiǎo) D: 熄灭(xī) 烨然(yè) 锦帽貂裘(qiú) |
9、 | 选出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B: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C: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D: 他们在前扑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
10、 |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脚夫 掂记 晶莹 赋闲B: 游逛 惨淡 琐屑 珊栏 C: 勾留 赔偿 浦口 嘱咐 D: 熟识 举箸 料理 妥贴 |
对下面这首诗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 诗人在观沧海时见到了山岛、百草、洪波等实景。B: 面对萧瑟秋风,诗人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也表现出了一丝凋衰感伤的情调。 C: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两句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D: 诗的最后两句,是为了和乐而加的,与诗的思想内容没有关系。 |
下面三段文言文,分别节选自《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的末段,阅读后完成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乌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1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庙堂:指朝廷。 B: 微斯人 微:少。 C: 树林阴翳 翳:遮盖。 D: 客此 客:客居。 ( 2 )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马之千里者 B: 醒能述以文者 以其境过清 C: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其真无马邪 D: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国险而民附 ( 3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A: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B: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C: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D: 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有时惊异于以上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 4 )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三段短文中,面对世事或人生的浮沉,作者的情感有别:甲文是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乙文的随遇而安中是怡然平和;丙文的率性任真中透露出淡淡的哀愁。 B: 三段短文中的一些句子表达也颇有深意:甲文“微斯人,吾谁与归”暗含滕子京,以此规劝勉励好友;乙文末“太守谓谁”的问与答,解开全篇悬念,余音绵绵;丙文“问其姓氏”而不言姓氏,则暗含诀别之意、家国之思。 C: 三段短文的表达方式各有异同:甲文以议论、抒情为主;乙文在叙事中,融入议论和抒情:丙文在叙事中穿插了大量的人物描写。 D: 三段短文中都有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甲文是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阔大胸襟;乙文则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丙文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包含了作者对“痴”字的称赏。 |
一去二三里
(丁立梅)
①春天去乡下,最适宜。不定哪里的乡下,江南的自然好,江北也不错,哪里的春天,都是鲜嫩着的,簇新着的,是转世轮回,重新投胎。
②绿最出众,那是春天的底色,浅绿,翠绿,葱绿,深绿……不一而足。草色遥看近却无,然你别急,且待春风再吹一吹,(A)那些草们,就漫天漫地地舒展开来,绿手臂摇着,绿身子摆着,摇摆得人心里痒。这边刚提出:踏青去?那边立即呼应:好啊!一呼百应。
③那么,放下手头的杂务,去吧,随便沿着一个方向,出城去。一去二三里?对。这段距离,多么恰当,不远,亦不近,春色正好。你想起后面的续句来: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很写意,素描样的。而事实上,你见到的村庄,远比古人诗里描写的有声有色。
④现在,你就站在离城二三里的地方。烟村远不止四五家。一排又一排农舍,高低错落地挨着,在大把颜色的簇拥下。那是麦子的绿,菜花的黄,桃花的红,梨花的白。你真想走进任何一家去,讨一口水喝,那水里,应该也满是春天的味道吧。
⑤亭台六七座——亭台是没有的,桥倒是不少。有桥必有河,有河必有柳。随便站一座桥上吹吹风,看看杨柳吧。(B)春天的杨柳,是羞答答的新娘,它们轻移莲步,慢扭腰肢。细小的绿苞儿,米粒样的黏在枝条上,蓄了一冬的心思,开始一点一点地往外吐。怎一个风情了得。
⑥八九十枝花?呵呵,哪里数得过来。满田的油菜花,千千万万朵啊,烈火焚烧般地蔓延开去。想这菜花,真像烈性女子,爱恨情仇都立场分明着的。这个春天的天空下,它的回响,不绝于耳。只听得它在说,我胸腔里只有这一腔血,只管拿了去洒了去罢!你忽然有种冲动,想跳进这菜花地里打个滚。路边提一篮子羊草的妇人,看着你,笑问,看菜花呐?你抑制住了要在菜花地里打滚的冲动,笑答,嗯,看菜花呢。
⑦转过一个路头,又见一排青瓦房比肩而立。在黄灿灿的油菜花映衬下,那些略显粗笨的青瓦,居然秀气起来,眉目生动。这边眼睛看半晌恋恋不舍地才收住,那边屋后突然探出一株桃来,花开得正好,浅浅淡淡的粉红,一抹一抹的,像轻染上去的云烟。
⑧一个老农从屋内走出。老农在油菜花盛开的田埂边停下,蹲下来。你也走过去,蹲下来。老农指间夹一支纸烟,他慢悠悠吸着,不错眼地望着一片麦苗和油菜花。他想的是,不久的将来,那金灿灿的麦粒和黄澄澄的菜籽。你想的是,这翠绿,这鹅黄,这色彩何等的奢侈铺张。
⑨一只狗,不知打哪儿钻出来,绕着老农的腿摇尾巴,欢快得不得了的样。时光在村庄这边拐了个弯,停下来了。你的思绪也跟着停下来,不再想日子里那些愁人的事。名如何,利如何?都是负重。你到底明了,纯粹的追求,不是没有的,关键是你,能不能放下。
(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绿最出众,那是春天的底色,浅绿,翠绿,葱绿,深绿……不一而足。
( 2 )赏析文中(A)(B)处划线句子,任选一处。(A)那些草们,就漫天漫地地舒展开来,绿手臂摇着,绿身子摆着,摇摆得人心里痒。
(B)春天的杨柳,是羞答答的新娘,它们轻移莲步,慢扭腰肢。细小的绿苞儿,米粒样的黏在枝条上,蓄了一冬的心思,开始一点一点地往外吐。怎一个风情了得。
( 3 )文章主要是写春景,为何作者在文末又写“老农”和“狗”的活动?守得安静,才有精进
①91岁的叶嘉莹女士曾表示:她喜欢多些安静的时间,多读些好书,多些静思,多些与先哲的神交。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更是了得,她和钱钟书春节时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暄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大美之作。
②“动静等观”。人的生命与动密不可分,生活中要有动态美,但不能过,更不能变味。追求动态美更不能演变成:公共场所的喧嚣,极尽显露能事的夸张动作,声嘶力竭的吼叫,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资讯的有量无质。这都属于厚动薄静,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③守静能安。韩国的一项长期跟踪实验显示:长期身处节奏过快、喧嚣的环境,少年易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疾患,成年人逻辑推理能力会弱化,主管短期愉悦的细胞会更活跃。美国的脑科学研究也证实:长期守静有利于神经细胞轴突的延长,有利于信息在脑细胞中的存储、分辨、比较与联系,有利于提升记忆力、分析力、判断力与决策力。这些恰恰应验了“水静极而形象明、心静极而智慧生”“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等诸多中华古训。
④守静以削冗举要。信息爆炸的当今,削冗力、举要力至关重要。此力不举,个人就无法从杂乱的海量信息中甄别出主信息与有效信息。此力足,主信息得以甄别,有效信息得以链接,创新性认知易得,大美之作可成。而削冗力、举要力、甄别力、链接力的提升无一不需要守静。万万不可因占有信息的过于求多而挤没了“思”的时间,车多而不管理堵路,信息多而不整理堵心,学而不思则罔。过多的信息缺乏整理,带来的只能是负效用。只有在“不窥牖,见天道”的守静中方能带来创新与突破。
⑤守静以求“信息一致”。神经生物学进一步证实,注重整理信息使头脑中信息得以一致,不但有益于认知创新,而且有益于提升积极情绪占比。杨绛百岁时感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谁得“内在信息一致”之法,谁就得“真实幸福”之道。
⑥守静而“无不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杨、叶两位大师因守静有了大为,并得人生之大乐。“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环境略显喧嚣时,多些静,或许更好。
(来源:2015-12-21《广州日报》 作者:倪志良)
( 1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阐述中心论点?请简要概括。我们每天步履匆匆、眉宇紧锁,每天忙于开会、加班和应酬,既无暇留恋路边的鲜花,也无法专心致志地读完一本书。忙、烦、累成为生活的常态,而慢、静、思则近乎奢侈。当我们意识到手机等电子设备对生活造成干扰却又无能为力,当我们厌烦于无效社交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推辞,当我们享受了物质的丰裕却难掩心力交瘁,其实正是向生命本真回归的时机。
(一)话题作文
有人说,压力是一种负担;也有人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在生活中,有来自父母的压力,老师的压力,同伴的压力……
请以“压力”为话题作文。
(二)命题作文
请以“多看了你一眼”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4)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