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哈尔滨市大方里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给下列句子排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这岁月不是别人的岁月,而正是你的岁月;

②你必须怜惜你的昨天,才会珍惜你的明天。

③这生命不是别人的生命,而正是你的生命。

④你必须心疼你的生命,才会好生照料它。

⑤在我看来,过年是一个机会,它提醒我们,岁月易逝,生命有限。


A: ①③④②⑤
B: ⑤①③④②
C: ⑤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2、选出最符合原句意思的译文:( )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A: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B: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大臣们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的。
C: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深感痛恨的。
D: 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未曾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长叹而感到痛心的。
3、

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它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爱和怀念之情。
B: 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写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C: 《我的第一本书》围绕人生的“第一本书”来回忆童年的一段经历,字里行间展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品味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D: 海伦·凯勒,英国盲聋女作家,她克服了种种艰难险阻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
4、

下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谧(平静)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喙(鸟类和昆虫的嘴)
B: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精致(精巧细致) 踉踉跄跄(走路不稳的样子) 孪生(同一胎出生)
C: 纳罕(惊奇、诧异) 应许(相许) 低回(低沉) 具体而微(整个身体都已具备了)
D: 闲适(清闲安适) 泯灭(消失) 获盗匪浅(得不到多少好处) 卖弄(展示)
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泻气 公祭日 摧枯拉朽 抑扬顿挫
B: 镌刻 乱篷篷 一丝不苟 杳无消息
C: 燥热 美髯公 震聋发聩 笔耕不辍
D: 仲裁 舰载机 惨绝人寰 沧海桑田
6、下列有关《枣儿》剧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剧本表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也表现了老一辈的深厚乡情。
B: 剧本反映了当今社会家庭关系的变化,呼唤亲情和心灵沟通。
C: 剧本中,老人和小孩代表了新旧两种时代,批评了老人的怀旧思想,赞扬了小孩的纯真。
D: 剧本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离开家乡,老人孩子留守家园的状况。
7、

对下面文段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A: 轩邈:高远。
B: 指:向。
C: 转:同“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D: 戾:至。
8、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雎不辱使命》和《邹忌讽齐王纳谏》都选自《战国策》,它以记述纵横家策士等人物的言论和行动为主要内容,以人为中心来组织材料、描述事件。
B: 讽刺小说的特征是用嘲讽的表现手法揭露生活中消极落后和腐朽反动的事物,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他一生的创作大多能显示其独有的讽刺性幽默和诙谐。
C: 《湖心亭看雪》中的“更定”是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古代中国民间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
D: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是指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时间,“己”属于“地支”,“亥”属于“天干”。
9、

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他游刃有余地驾驭着镜头下的线条、颜色、光影、结构和空间,这使很多其他摄影家望尘莫及
B: 成功必须经过努力,没有人是一蹴而就的。
C: 我不确定我能否去打保龄球,到时我会见风使舵的。
D: 对于学习上的小问题,他总是不以为意 , 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自《朝花夕拾》的《狗·猫·鼠》,表现了作者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B: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出自《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
C: 《安徒生童话》中的《丑小鸭》,讲述了一个经历太多困苦和灾难的丑小鸭,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变成了美丽的天鹅的故事。
D: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立志做一个能拉上属于自己的车的上等车夫,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

秋月

(朱熹)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 1 )“秋月”形象在诗中有何作用?
( 2 )前人评价本诗“有奇趣”“内蕴活脱,曲尽其妙”,对此任选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以下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丁卯四月,余读书天瓦庵,午后同二三友人登绝顶,看落照。一友曰:”少需之,俟月出去。胜期难再得,纵遇虎,亦命也。有虎亦有道,夜则下山觅豚犬食耳,渠上山亦看月耶?”语亦有理。四人踞座金简石上。是日月正望,日没月出,山中草木都发光怪,悄然生恐。月白路明,相与策杖而下。行未数武,半山嗅呼,乃余苍头同山僧七八人,持火燎、勒刀、木棍,疑余辈遇虎失路,缘山叫喊耳。余接声应,奔而上,扶掖下之。

次日,山背有人言:”昨晚更定,有火燎数十把大盗百余人过张公岭不知出何地?”吾辈匿笑不之语。谢灵运开山临獬,从者数百人,太守王琇惊骇,谓是山贼。乃知为灵运,乃安。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张岱《陶庵梦忆》)

【注】①渠:它。此处指虎。②张岱: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常回忆美好往事。

( 1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有 火 燎 数 十 把 大 盗 百 余 人 过 张 公 岭 不 知 出 何 地?

( 2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月出去________

期难再得________

山叫喊耳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吾辈是夜不以山贼缚献太守,亦幸矣。

( 4 )【甲】文画线句能否改为“庭下如积水空明,竹柏影亦如藻、荐于水中交横”?为什么?
( 5 )两篇赏月小品文,读来都有“趣”,请用自己的话阐述两文“趣”之不同。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三)

现在他们真是惊慌到了极点。从日记中,人们可以觉察到斯科特如何尽量掩饰着自己的恐惧,但从强制的镇静中还是一再迸发出绝望的厉叫:“再这样下去,是不行了”,或者“上帝保佑呀!我们再也忍受不住这种劳累了”,或者“我们的戏将要悲惨地结束”。最后,终于出现了可怕的自白:“惟愿上帝保佑我们吧!我们现在已很难期望人的帮助了。”不过,他们还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咬紧牙关,绝望地继续向前走呀,走呀。奥茨越来越走不动了,越来越成为朋友们的负担,而不再是什么帮手。一天中午,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他们不得不放慢走路的速度,不幸的奥茨不仅感觉到,而且心里也明白,这样下去,他会给朋友们带来厄运,于是作好了最后的准备。他向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要了十片吗啡,以便在必要时加快结束自己。他们陪着这个病人又艰难地走了一天路程。然后这个不幸的人自己要求他们将他留在睡袋里,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们的命运分开来。但他们坚决拒绝了这个主意,尽管他们都清楚,这样做无疑会减轻大家的负担。于是病人只好用冻伤了的双腿踉踉跄跄地又走了若干公里,一直走到夜宿的营地。他和他们一起睡到第二天早晨。清早起来,他们朝外一看,外面是狂吼怒号的暴风雪。

奥茨突然站起身来,对朋友们说:“我要到外边去走走,可能要多呆一些时候。”其余的人不禁战栗起来。谁都知道,在这种天气下到外面去走一圈意味着什么。但是谁也不敢说一句阻拦他的话,也没有一个人敢伸出手去向他握别。他们大家只是怀着敬畏的心情感觉到:劳伦斯•奥茨这个英国皇家禁卫军的骑兵上尉正像一个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羸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他们疲倦已极,已不再抱任何希望,只是靠着迷迷糊糊的直觉支撑着身体,迈着蹒跚的步履。天气变得愈来愈可怕,每到一个贮藏点,迎接他们的是新的绝望,好像故意捉弄他们似的,只留下极少的煤油,即热能。3月21日,他们离下一个贮藏点只有20公里了。但暴风雪刮得异常凶猛,好像要人的性命似的,使他们无法离开帐篷。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可是到了第二天,除了吃掉一天的口粮外,只能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他们的燃料已经告罄,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摄氏度。任何希望都破灭了。他们现在只能在两种死法中间进行选择:是饿死还是冻死。四周是白茫茫的原始世界,三个人在小小的帐篷里同注定的死亡进行了八天的斗争。3月29日,他们知道再也不会有任何奇迹能拯救他们了,于是决定不再迈步向厄运走去,而是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不管还要忍受怎样的痛苦。他们爬进各自的睡袋,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 1 )下列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一句中的“这严酷的事实”,是指地球的南极点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
B: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的“这一事业”,是指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探险的人。
C: “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中的“姗姗来迟”,是慢腾腾地来晚了的意思。
D: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一句中的“堡垒”,是指南极。
( 2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段的内容是:斯科特探险队登上南极点后,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痛苦地踏上归途。
B: “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反衬出斯科特一次失败后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C: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的行为,表现出斯科特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
D: “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此句描写出斯科特一行,极度失望、痛苦的心情,表现出他们意志消沉的一面。
( 3 )下面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悲剧体现在失败之悲、死亡之悲、作证之悲、世人之悲等四个方面。
B: 斯科特一行南极探险的伟大体现在勇于探索,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诚实、守信、热爱祖国、热爱生命、热爱他人等方面。
C: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
D: 五个探险者在归途中不断向世界哀叹自己所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 4 )下面是对课文写作特色的理解,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

A: 课文按按时间顺序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其中任务的行踪是:“渐近极点—到达极点—返回”。
B: 本文是一篇文学味浓、抒情性强、描写生动形象、议论直截了当的传记。
C: 传记向来是为成功者书写功绩的,而茨威格却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偏偏充满激情地为“英国的迟到者”斯科特等人书写这悲壮的一幕,这是作者的疏忽之处。
D: 作者在文中向我们讲述了一连串令人难忘、撼人心魄的细节,使我们不得不对探险家们的精神肃然起敬。
( 5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执行枪决的六个枪手在爬满常青藤的墙前站成一排,这墙就是他那天夜晚进行不幸尝试时爬过的布满裂缝正要坍塌的墙壁。士兵们站在一起后,手里握着枪,好不容易抑制住眼泪。杀死牛虻,真是不堪设想的恐怖,他那直刺人心的辩才,他那无休止的狂笑,他那光明磊落、感人肺腑的勇气,曾像太阳的光芒一样在他们死气沉沉的生活中闪耀。而现在,他必须死,死于他们之手,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去熄灭天上的明灯。

在院子里那棵巨大的无花果树下,他的坟墓正在等着他。夜里,一些士兵很不情愿地挖了,铁锹上沾上了他们的泪水。他走过时,低下头微笑着看了看那个黑黢黢的坑和坑边打蔫儿的小草,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闻闻那新翻泥土的芳香。

( 1 )执行死刑的枪手为什么要流泪?

( 2 )“而现在,他必须死,死于他们之手,这对他们来说,就是去熄灭天上的明灯。”这句话如何理解?作者把什么比喻成明灯?

四、写作(分值:60分)
根据要求写作。

“你的梦想是什么?”

“梦——想——?!多么空虚的问题。”

“可是,一个人总得有梦,总得有憧憬,有心题,有抱负,有理想。好好努力,梦想总能成真!”

“真的吗?”

你觉得梦想空虚吗?写一篇文章来回答疑问,可以讲故事,可以写书信,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根据你的理解和感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③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坠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